广东省高校投掷高水平运动员损伤调查与分析
2022-09-24汤启渊
汤启渊,高 音
1 引言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2013)[1]曾经说过:“竞技体育走学院化之路将成为今后总的发展趋势”。运动员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完成高校培养计划中的各科文化课程外,还要兼顾投掷专项训练来保持高水准的竞技状态,这对高校投掷高水平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生活。然而,多年高强度的训练、频繁的比赛和学业压力造成投掷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严重伤病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心理留下阴影。因此,了解投掷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存在的损伤问题,尝试性的根据损伤问题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从而为广东省投掷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和预防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校投掷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选取其中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的44名投掷运动员和8名教练员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及大学城高校图书馆,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数据来获取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问卷发放对象是广东省9所高校中投掷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员问卷”共发放44份,回收44份,问卷有效率100%。
2.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对问卷的信度进行验证分析,以提供可靠的量化指标和数据,对问卷中搜集的指标进行分析。
2.2.4 专家访谈法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多次与各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和教练员交流,并针对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疑点,最后将所记录的专家意见进行整理,撰写论文。
3 结果与分析
3.1 投掷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标枪运动员22人,铅球项目运动员13人,铁饼项目运动员9人;其中男运动员25人,女运动员19人;有42名投掷运动员出现过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发生率为95.45%;
表1 投掷运动员基本情况
3.2 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运动损伤的现状
3.2.1 投掷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次数
表2可知(t值为9.055,P<0.001),投掷运动员大学前后运动损伤次数对比有显著差异,说明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相比于大学前运动损伤次数减少了。
表2 投掷运动员大学前后运动损伤出现的次数对比(N=42)
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各高等院校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发现,投掷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训练内容与恢复内容和场地器材设备的安全管理等措施,相比于大学前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这些因素都是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运动损伤次数减少的原因之一。
3.2.2 投掷运动员对损伤知识的了解程度
表3可见(t值为-13.813,P<0.001),投掷运动员大学前后对运动损伤知识了解程度有显著差异,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对损伤知识方面的了解程度优于大学前。高校投掷运动员在大学期间获取运动损伤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化。各高等院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图书馆丰富的书籍资源、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术科教师的讲解等途径丰富了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了解和获取途径。投掷运动员通过高校开展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课程,提高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了解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模拟运动损伤出现后采取措施的实践机会,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及加强运动损伤后处理措施的能力。
表3 投掷运动员大学前后对损伤知识了解程度的对比(N=42)
3.2.3 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发生损伤的部位和病程
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按发生频率(5-4-3-2-1)五个等级予以情况分析,5等级代表这些损伤部位为经常发生运动损伤。
标枪运动员易损部位常发生在肩部、肘部和腰部,而肩部和肘部即医学上俗称“肩袖”和“标枪肘”损伤。标枪技术结构的最后用力阶段右腿积极蹬转送髋,上体迅速转向投掷方向做加速运动,胸部充分拉紧,投掷臂向上翻转形成“满弓”状态,然后上臂带动前臂向前做爆发式的“鞭打”动作[2]。实地走访各高校得知,部分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投掷时右脚没有提踵,蹬送转髋带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同时左腿积极支撑下转髋翻肩,即投掷技术中俗称“撇枪”,这种现象破坏了投掷技术与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关系,致使运动员出现肘关节损伤情况。
表4 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病程(N=42)
铅球运动员发生损伤的主要部位在手腕、腰部和指。与高校投掷教练员交流中得出,部分运动员首先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其次是技术动作不熟练。在投掷专项训练过程中最后用力阶段没有遵循技术特征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动员全身最大力量。而是过早的用上肢力量将铅球盲目地追求更远的距离,单纯依靠手臂、手腕和指的力量将铅球推出,这种情况在掷铅球过程中肘关节的下降或没有屈腕拨指的正确用力方式,容易使手腕、手指出现局部负荷过大,最终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3]。
铁饼运动员主要损伤的部位集中在腰部、膝盖和手腕。从人体解剖学方面来看,腰部是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枢纽和桥梁,是发力的中心点,脊椎两旁的肌肉组织是腰部活动的基石以及保持脊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4]。完整的掷铁饼技术动作是要求运动员自下而上的肌肉用力顺序,身体的下肢、髋关节、躯干等大环节带动投掷臂和手腕等小环节,不断叠加速度和力量,将人体的动量传递给铁饼的加速用力过程,这一过程铁饼运动员需要完成“超越器械”的动作,这个技术动作对腰部肌肉及各关节组织会受到牵扯。掷铁饼运动员专项训练过程中预防损伤的主观意识不强,或是专项技术动作不熟练等会对肌肉及各关节部位产生非常大的伤害,从而造成腰部运动损伤的出现。
结合《运动医学》[5]中的科普知识和临床医学相关的文献,运动损伤的病程与发病持续时间相关,一般可分为急性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损伤两种。标枪运动员出现慢性损伤者14人,出现急性损伤者8人;铅球运动员出现慢性损伤者9人,出现急性损伤者3人;而铁饼运动员中出现慢性损伤者5人,出现急性损伤者3人。
表5 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病程(N=42)
由表5可知(F值为0.432、t值为2.203、P<0.05),投掷运动员大学期间出现运动损伤的病程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投掷专项训练阶段来看,男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机体特征都要比女运动员更优秀,某一投掷技术动作所引起的突发性损伤,相比于女运动员更容易出现急性损伤的病程。从放松阶段来看,投掷运动员没有树立预防损伤的主观意识,部分运动员认为投掷专项的技术训练不需要像径赛项目一样做充分地准备活动练习,只需简单的活动一下上肢各关节和部位。其次是在专项技术训练结束后,没有充分做放松活动的练习。
以上数据表明,标枪、铅球、铁饼三个项目中运动员发生慢性损伤比急性损伤人数多,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教练员和专家的访谈中得知,部分运动员由于晚上还有课程,在日常的专项训练结束后,恢复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因此长期训练过程中细微的损伤累积,造成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慢性损伤的出现。
3.2.4 投掷运动员发生损伤后对心理和情绪的调整
(F值为0.002、t值为2.155、P<0.05)表3-10可见,投掷男女运动员损伤发生后对心理和情绪的调整有显著差异性,男运动员对运动损伤出现后的调整状态会比女运动员更好一些。
表6 投掷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对心理和情绪的调整(N=42)
投掷运动员对出现损伤后的认知反应通常伴随着一系列情绪反应[6],可能会出现两种现象:首先是接受损伤已发生的事实,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未来的康复过程和训练计划;其次是不能接受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遭受睡眠质量差、身体机能下降和食欲不佳等生理现象。男女运动员对待损伤发生后由于性格、心理上的差异,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心理和情绪的调整状态是不一样的。男运动员可以和同学朋友之间倾诉,对运动损伤心态上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而女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感到焦虑,没有更多的倾诉者。教练员和运动心理专家需要不断鼓励损伤后康复过程中的运动员,可以引导运动员在心理和思想上了解运动损伤的因果情况,可以降低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3 影响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因素
本研究问卷调查中28-49题代表运动损伤致因条目,对22个运动损伤的致因条目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影响投掷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因子。
表7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表
表3-11结果显示,KMO值为0.833,根据其测度标准,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值为231,P<0.001(P=0.000),说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各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可以考虑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下同)
初始总方差绝对值为1,提取的因子总方差越靠近1,则因子对原有变量方差可解释的比例就越高,信息丢失则越少。通过表8可见,其中有15个变量的共同度超过了0.7,提取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方差的大部分,并超过了73.573%,信息缺失就少,因此本次提取总体效果是比较理想。
表8 公因子方差表
表9 因子总方差解释表
上文提取了影响投掷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22个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因子分析的KMO值0.833(P<0.01),说明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各条目因子方差提取值也在可接受范围,累积方差解释73.573%,并提取了五个因子,分别是运动性疲劳、预防损伤的主观意识不够、技术动作错误、不良气象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医务监督。
(1)运动性疲劳
疲劳是投掷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机体各器官、系统无法维持在一定强度而继续工作,其结果就是造成作业能力下降[7]。运动性疲劳是指投掷运动员在专项训练过程中,而产生暂时性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同时也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标志。通过适当的恢复手段和充分的睡眠,可以使运动员逐渐消除疲劳,恢复到身体机能原有的水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未能及时地采取恢复措施,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加重,造成运动员疲劳的积累,重复出现这种状况就发展成运动性疲劳。研究者认为,暂时性的运动疲劳出现以及施加科学的恢复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项机能水平。但不及时采取有效地恢复措施将适得其反,身体各器官系统出现机能水平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现象,使疲劳不断积累,不仅不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在投掷专项训练过程中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高等院校的教练员需要加强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心率、血压、肌电图等)和自我监督(主观感觉、客观检查)工作,运动员的自我认知、监督是在投掷专项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状态反应的直接表现,运动员采取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例如物理恢复(沐浴、按摩)、放松活动练习、运动学手段等。出现运动性疲劳和身体状况不佳要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和教练员,这对教练员和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2)预防损伤的主观意识不够
投掷运动员对专项运动损伤知识呈现一般或不了解的程度。在专项投掷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对专项技术与人体解剖结构的不了解,造成缺乏对易发生损伤部位的保护意识,以及预防主观意识不够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在专项投掷技术训练的过程中,不了解自身各关节、部位与投掷专项技术之间的关系,造成缺乏对易损部位保护的主观意识,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教练员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认识和有关损伤知识的教育,根据项目技术特点的不同,学习和了解损伤部位与技术的关系、投掷专项技术的人体生理结构。其次,根据每节训练课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了解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不断培养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预防损伤发生的主观意识。
(3)技术动作错误
技术动作是依据人体解剖结构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形成的。投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运动员在具有预先速度的基础上,通过投掷臂对器械施力做功,将器械以最佳初始条件投出,投掷动作是由人体各环节的活动完成的,身体各部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标枪运动员在投掷臂上举加速和减速期间,肌肉收缩不协调,肩部、肘部关节超出人体的活动范围;铅球运动员在助跑(滑步、旋转技术)与最后用力阶段二者的衔接,左脚、左腿、左侧躯干形成一个圆滑的弧形,使身体处于背部拉紧,腰部和髋部拧紧,在左臂的积极引领下,右侧躯干抬起向投掷方向转动,最后形成用力阶段之前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身体向投掷方向转动的过渡阶段易造成铅球运动员腰背部拧紧状态下腰部出现运动损伤,投掷阶段错误的技术动作与机体结构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生物力学原理不相符都会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检测,注重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改进、协调和规范技术意识的培养。同时可以建立更多相对应的评价手段,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强化动作技能。
(4)不良气象的影响
广东省夏季雨热同期,降雨集中,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运动损伤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投掷项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都在室外的田赛场地进行,不良气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运动损伤的发生。夏季炎热干燥、气温过高。长时间的室外投掷训练容易造成机体大量出汗致使运动员自身矿物质和水的流失,造成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运动水平下降。而投掷运动员训练阶段缺少盐分和矿物质水的摄入,会引起抽筋、热衰竭、中暑等现象都是运动损伤出现的潜在因素。而在冬季气温的降低,运动员随着衣服增多使得肢体灵活性下降、机体各肌肉纤维的弹性低、韧带组织柔韧性较差等因素,造成投掷专项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技术动作不稳定、完成技术动作质量不高,这些条件都对运动损伤的出现埋下隐患。其次随着外界温度降低,需要投掷运动员专项准备活动时间更充分,从而提高运动员身体血液循环和肌肉供血,降低肌肉组织的黏滞性,充分激活大脑中的反射和收缩神经。
教练员要根据气象的影响调整训练计划和内容,出现天气状况不好的可以转为室内场地进行身体素质、专项力量素质的练习,运动员也要根据天气情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重视做好训练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5)没有良好的医务监督
通过教练员和专家访谈中发现,教练员较少运用观察投掷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生理指标,没能及时对每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控,这也是广东省高校目前在培养和管理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薄弱环节。前庭器官机能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投掷项目都有身体的旋转动作,对运动员的感觉器官稳定性要求较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要特别注重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的预防。目前教练员更多地依据运动训练学、教育学手段为运动员提供恢复措施的建议,可以结合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人员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充分发挥高校医务人员的预防和康复作用,进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医务监督是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医疗监督是科学训练化的系统保证,能够提前监测运动员身体疲劳、身体状况不佳等状况,进而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前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及损伤发生后采取有效地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广东省高校投掷运动员损伤发生率为95.45%;损伤部位主要以肩部、腰部、肘部、手腕和膝盖等,发生损伤的病程大部分为慢性损伤。
2.投掷运动员大学前后发生损伤的次数、对损伤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显著差异。
3.投掷运动员在发生损伤的病程和发生损伤后对心理和情绪的调整中,投掷男女运动员有显著差异。
4.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降维处理,22条目变量在因子上的载荷都很高,其中有5个变量的共同度超过了0.8,分别是运动性疲劳、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技术动作错误、没有良好的医疗监督和不良气象影响。
4.2 建议
1.一级预防措施:加强思想认识和有关损伤知识的教育,运动员对损伤知识、人体解剖部位生理结构的了解是培养预防损伤主观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因素;重视训练前后的准备和恢复内容,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投掷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之余,保证日常充足的睡眠和膳食营养是遵循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
2.二级预防措施:加强和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降低运动损伤发生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同时各高等院校加强投掷高水平运动员的医务监督工作,并建立起严谨、科学和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它对教练员调整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强度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应用“RICE”应急处理原则为运动损伤出现后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三级预防措施: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是完成投掷技术动作质量的保证,教练员要抓住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先发展小肌群的力量练习,然后是注意躯干稳定性的训练,最后是加强与技术相关的肌群力量练习,避免单一的训练方法;与此同时,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投掷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才能发挥出最佳的运动能力,教练员和医务人员也需要不断鼓励康复过程中的运动员,与运动员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针对不同情况设定行为目标与结果目标。
4.联合预防措施:根据田径投掷项目的特点以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特殊性,投掷教练员、运动员和医务人员各环节之间密切配合做好自身工作,在整个投掷技术训练或出现运动损伤后的恢复过程将一、二和三级预防联合起来,它对投掷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以及科学地康复和系统地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