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健康理念下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24徐莉飞李宏伟樊莹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余体质运动

徐莉飞,李宏伟,樊莹盛

前言

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长远发展,当今大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每年有320万人因缺乏体育活动而过早离世,青少年锻炼不足占84%[1]。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与不良生活方式及不健康饮食有关,特别是缺乏规律的、科学的、有效的体育锻炼导致他们的体重超重,出现许多慢性代谢疾病[2],如肥胖、糖尿病、痛风、代谢综合症等。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在主动健康理念指导下的课余体育活动来改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氧及抗阻运动,可以显著减轻体重,治愈大学生代谢性疾病,并可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因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既可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又可改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查发现,坚持每周锻炼1-2次的人群可延长寿命,偶尔锻炼的人群也可降低死亡几率[3]。研究证实,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较易患上慢性病,慢性病逐渐呈年轻化态势,影响了大学生体质健康[4]。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①课余体育活动只相关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研究;②课余体育活动仅仅关注于大学生的运动风险及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等现代文明病的研究;④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及制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等。从以上研究可发现,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及分析的研究较少。随着,2015年国家主动健康理念的提出,认为主动健康是基于体育的核心驱动建构起来的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健康干预方式[7],在该理念下指导大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质日益显得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在主动健康理念下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达到建设健康校园的目的,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1 主动健康的理念及其要求

2019年人民网提出以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的新理念,即通过对人体施加可控刺激强度,增强人体机能或逆转疾病,主动获取并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所进行的健康行为模式[8]。主动健康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主动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素养的意识及主观意愿,渴望健康并愿意进行运动;②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改善健康行为,整合分析影响人体健康状况的应用模式;③维护人体全生命周期,使体育活动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主动健康有别于传统健康,传统健康主要是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而主动健康是从全生命周期出发,以全体人民健康为目标,科学运动为途径,健康生活方式为内容的多元化理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上医治未病”[9],意思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治疗还未发生的疾病,主动健康的提出为“上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提出了可具体实施的路径,特别适用于大学生应用该路径自主提升健康意识和行为,通过主动健康干预个体生活方式使主动健康理念逐渐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11]。

如何使主动健康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点较为重要,首先,从被动依赖药物“治已病”主动转向利用体育“治未病”,大学阶段既是提高大学生广泛学识,也是提升他们健康状况的重要时期。其次,运动作为主动健康的形式逐渐成为未来健康体系的重要成分,健康在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健康到主动健康需要大学生转变观念并付出行动;最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以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达成运动改善体质的最终目的。

2 目前大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12]三方面:①身体形态。体型肥胖的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因久坐少动、能量失衡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形态处于非平衡状态。此外,部分追求“完美”身材的同学过度节食、减肥导致各种疾病;②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因此要从不同方面着手,其中,爆发力和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可通过百米跑等运动形式来提升,而长跑则可增强耐力;③身体机能。身体机能包括心肺机能和呼吸机能等,具体表现为肺活量评价低、体质测试不合格的人数逐渐增多,体测成绩的通过率在逐年递减[14]。另外,在对耐力和心肺功能的测试中,测试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不足。总之,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来助力大学生增强体质。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各方面身体指标及素质都不达标,缺乏运动毅力以及体育锻炼仍是主要原因。因此,可通过利用智能APP[15]来督促学生进行规范的体育活动,甚至将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关联毕业学分,使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自主加入到运动中。其次,国家针对以上现状也在制定主动健康的应对策略,面对大学生体质日渐下降的现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6]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锻炼,达到的目标是:①健康意识的全面提升。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其体质和培育体育精神,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②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对于身体功能较差的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科学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理念,以此达到提升体质弱学生的身体素质;③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渠道,获取科学的健康指导和方式,努力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达到国家的健康规划要求。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再次,体育设施器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场所和环境,进行科学教学和运动实践。最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延展,借助广泛的课余实践努力开展丰富多样的业余体育活动,建立多种方式的体育竞赛机制,鼓励全体学生踊跃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17],借此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质,又增加了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塑造学生积极人格。

3 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本研究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18]的调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性别、项目、年级、场所、时间及频率,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赣南师范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N=230)

由表1可以看出,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男生有104人,女生126人,男生所占比例为45.22%,女生所占比例为54.78%,表现出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人数相较于男生更多,这与师范院校女生比男生更多有关。根据项目来看,项目种类多样,有球类、田径、器械等,选择田径类项目者居多,占总人数的40%,显示了学校对田径的重视,也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学生的体质可通过田径类项目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是,选择器械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2.61%,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器械不感兴趣、不会使用器械,缺少专业人员对不会使用器械者的指导,由于没有在专业人员的正确指导下使用器械,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增加。故在今后教学中应让专业人员更好地对器械的应用做出指导,避免损伤的高发率。另外,球类项目参与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国家提出的“校园足球”计划在大学校园中落实的较好,学生对足球也非常感兴趣,但存在缺乏场地和老师指导的问题,如果这方面得到改善,可能课余体育活动能做到各类项目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体质。从年级分布来看,赣南师范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均有参加。其中大一和大四年级参与比例相近,这显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从入学到毕业在年级上没有太大变化,大二年级参与人数最多,占39.13%。然而,到了大三,参与人数没有增加反而显著递减,说明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重视度不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如果再不重视体育活动意味着身体素质的下降,加之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这样的体质走向社会着实令人担忧。所以,教师在学生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积极应对教学,创新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出身体健硕的大学生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从表1中的场所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在体育馆进行锻炼,体育馆空气闭塞、人员密集、运动器材供不应求,不利于有氧功能的提高。而在健身房健身的人数很少,只有6.96%,意味着学生对体适能的开发不够,反映出学生体适能下降的原因是与大部分学生只在体育馆从事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有关。再从时间上看,赣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大部分(65.22%)在30min左右,而30min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来说是不够的,达不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坚持每次运动60min、90min的学生越来越少,反映出学生坚持运动的能力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导致身体耐力变差。每周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150min以上的运动,才能达到和符合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运动强度,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选择运动持续时间允许学生每周仅运动3次,而每周增加5-10分钟运动时间即可。当学生觉得这样的运动比较舒适时,可增加运动强度,如步行可以增加到主观用力感知量表的3级或4级(中等强度),即在运动中可舒适谈话,但不能唱歌,这可从学生体适能的变化中显现出来。最后,从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看,可以看出0次的人数较少,说明赣南师范大学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与课余体育活动,1-2次的学生占53.91%,看起来比例偏高,实际上这样的比例还是偏低。以往研究表明,不到3次的运动频率无法达到应该具备的体育锻炼效果,没有对身体形成有效的刺激,不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及有氧运动能力,也不能达到提高体质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这样的运动最终是意义不大的。

总的来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赣南师范大学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场所、时间和频率进行课余体育活动。但是,他们健身的时间不够,频率也稍低,不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兴趣以及体质。建议建立体育活动考勤制度,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完成规定的运动量,切实改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不足的现状。

3.2 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22]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见图1。

图1 赣南师范大学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显示,目前青少年锻炼场地仅为2.41m2,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人均面积应达到9-11m2的标准[23]。因此,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是阻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本调查在赣南师范大学发现,结果与以上有所差异,只有10%左右的同学认为场地设施是影响其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由于羽毛球运动的独特性,在某些学校受到欢迎,是学生课余时间参与较多的项目,可能会产生特殊的调查结果,从而导致该项目场地设施相对不够。因此,可通过增设相关项目场地资源来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以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毅力。究其原因:①看不到效果。部分学生可能是以减肥为动机而参与运动,起初,每天坚持40min有氧运动、饮食低糖少油,同时周围人通过运动体重明显下降,期盼的心理致使其也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很难长期坚持。②方法不对。热身运动可有效提高运动的抗损伤能力,同时还能持续提高运动的耐力,避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因此,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效能感。此外,对运动强度的评价也存在错误认知,人们认为出汗较多就是充分锻炼,但出汗较多并非是充分锻炼的评价指标,出汗较多既可能是虚弱者的运动表现,也可能是锻炼者有较强的排汗能力。实际上,应找到更合适的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比如心率。③缺乏运动伙伴。在特殊的大学环境下,每人都忙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拼搏考研和准备就业,无暇顾及体育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购、短视频、游戏占据着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使得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上,导致有相当一部分(30.43%)学生没时间进行课余体育活动。此外,网络也导致很多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更多的户外活动变为静坐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中,网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患上身心疾病。因此,“强身健体”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因势利导的大力宣传体育锻炼,且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并达到主动健康。本调查发现,7.83%的学生反映学业繁重,文化课安排太多,特别是部分理科专业,不仅有理论课还有实验操作,有的实验较复杂,持续数日,没有空闲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另外,内卷化现象普遍,也是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且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指导,使得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不科学性、不系统性、随意性。当前大多数学生未形成主动运动的习惯,因而仍需有专业人士组织和指导,但学校除组织体育竞赛外,其余大多放任不管。

本研究只发放了300份问卷,由于样本量有限,不能完全反映一所大学的整体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加大样本量,并分不同专业发放,可使研究效果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4 小结

主动健康理念是机体主动获取并保持的健康行为模式,即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鉴于慢性病呈年轻化迁延的趋势,提出大学生要主动利用体育“治未病”,寻求科学的课余体育锻炼方法,达到有效改善学生体质的要求。在主动健康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既要重视体质较弱的学生,同时也要关注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目前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逐渐引起重视,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缺乏毅力,与以往研究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场地设施有所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应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加强科学指导及有效健康管理,使他们爱上运动,良好的健身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体适能,带给学生体质变化的同时促使其更好的锻炼,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学生体质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丰富课余体育活动与提升体质的学术理论,更能将主动健康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地为大学生健身带来实质上的进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

猜你喜欢

课余体质运动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