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周运动处方结合体育精神教育干预对肥胖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2022-09-24车鑫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宋 娜,车鑫宇,朱 欢,杨 梅,彭 永

体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长期以来重“体”轻“育”,导致身体训练与精神教化分离的现状,体育精神教育的价值未得到较好的发挥。《高等学校教育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以体育精神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以及影响结果。关于体育精神的定义,主要是以价值观念作为主要视角提出:体育精神是指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为主要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北民族大学减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1)BMI>24;(2)无心血管疾病、肝炎等慢性疾病;(3)心理健康,无抑郁、自闭等心理疾病;(4)习惯久坐,近半年未进行系统性的体育锻炼。共计招募80名肥胖大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40名(使用运动处方并接受体育精神课程干预),对照组40名(实施与实验组相同运动处方,但不接受体育精神课程干预),研究关于体育精神教育课程干预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及其运动效能的影响。

1.2 方法

1.2.1 运动动机量表的设计

1.2.1.1 运动动机量表评分方法

薛峰关于大学生运动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一文中提到外在调节对锻炼强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6],据此选择动机量表。实验前,研究对象填写量表并当场回收,动机量表共有4个影响因子,共16个项目,分别为内部动机、鉴别原则、外化原则、缺乏动机,用五级评分制对其进行评分,其评分方法如表1所示。研究对象男女生比例相等且志愿参加本次实验,实验前将每组学生从1-40编号以便于统计。

表1 运动动机量表评分方法

本实验只以内部动机原则为唯一指标,规定总得分(20分)的60%(12分)、75%(15分)为区分值,将内部动机分为3类,其中得分<12为内部动机低、得分在12-15(包括12和15)为内部动机中等,得分>15为内部动机高。

1.2.1.2 运动动机量表可信度

为了检验本量表的信度,本研究采用本研究采用“Cronbach a”来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大学生运动动机量表内部-致性信度得分介于0.609与0.874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运动动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1.2.2 运动处方设计

运动干预组以有氧跑步为运动内容,运动强度为(60-7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运动3次达标,每次运动不低于60分钟,所有研究对象练习内容一致。运动时间段为16:00-17:30,运动地点为湖北民族大学室外田径场,共计12周。

1.2.3 体育精神课程干预方案设计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在撰写过程中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有关体育精神的书籍,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观看体育精神的相关纪录片,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制定体育精神干预方案。通过访谈法了解受试者的运动状况、接受程度以及方案的合理性评估,并对其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数据后向所有受试者发放《生活中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问卷,且对排名前几名体育项目受欢迎度进行数据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凝练成体育思政课程教育的素材,方案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体育精神教育课程干预方案

每隔两周对实验组做一次体育思政课程干预,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学生做动机量表前后测评、对其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并做好记录,随机对实验组的学生测试其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次数,以检测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努力完成。分别在实验前后召集受试者进行1000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结论,并在之后开始为期四周的跟踪调研,观察在未干预之后,受试者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运动形式,以每周运动次数为指标观察实验组学生运动行为发生的变化。

1.2.4 体育精神教育课程干预实施过程

实验实施过程如表3所示。本实验对实验组40名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课程干预,时间为1-2周,3-4周,5-6周,7-8周,9-10周,11-12周,共6次,间期共为12周,每次集中学习讨论时间为星期六下午16:00-17:30,地点为湖北民族大学室外田径场,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干预大学生进行访问和谈话,了解其学习讨论的接收程度并做好访谈记录,对于有显著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其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并做好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精神课程参与分析

通过为期12周的体育思政教育干预,实验组对象参与每周的体育精神干预实验,总体参与率在83%以上,从实验数据可得,在刚开始的体育干预实验中,实验组的参与率达到95%,经过几周过后,实验组对象接受程度下降,导致参与率逐渐下降,在干预实验结尾,实验组对象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参与率逐渐回升。具体见表4。实验组经过12周的体育精神干预,通过参加运动处方的次数直观的反映出各对象对于思政教育的接收程度。总体显示,实验组完成次数高于对照组完成次数,在实验组中,动机程度较高的对象完成情况高于动机程度较低的,对照组中,动机程度较高的对象和动机程度较低的在完成情况方面基本持平,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动机程度中等的差别较大,实验组中完成情况更好,动机程度低的对象两组中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表4 实验组体育精神课程参与度表

2.2 干预实验结束后内部动机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后,实验组:前侧平均值=13.2505,实验后平均值=14.9613;对照组:平均值=13.1818,实验后平均值=13.3636,实验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内部动机增长,T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对照组内部动机略微增长,T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06>0.05。具体如表5及表6

表5 运动内部动机水平变化描述统计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内部动机变化配对样本检验

2.3 体育精神课程访谈结果分析

1-2周干预结束之后,通过深度访谈,受试者给出的高频词汇为:爱国主义、顽强拼搏、团队力量。

中国女排,中国最骄傲的名片,我听过一句话:“有人觉得我在球场上耗费了青春,没有专业,一身伤病,但是我值得这样做。”这让我体会到了爱国的精神和一个团队相互协作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实验组 11)

我们都知道集体项目没有常胜将军,谁都有巅峰期,谁都有低谷期,但是我们看中国女排,她们经历了低谷之后,就是你把我打下去,我还能再勇敢的站起来,从中国女排身上我学到了顽强拼搏。(实验组 33)

3-4周阶段的干预,不忘初心、攀登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成为其访谈的高频复现词。

看过《攀登者》这部电影,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不畏险阻,勇于攀登,我们一定要有个目标,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自己的信念继续前行。(实验组 06)

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我们能成功登顶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不要因为质疑而放弃,一定要努力,证明自己。(实验组 21)

5-6周干预结束之后的访谈,挑战自我、征服自我、目标执着、永不放弃,成为受试者的共鸣。

以前只是享受跑步本身的快乐,通过和这些小伙伴共同努力,体会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太快乐了,如今跑步更是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实验组 02)

当看到有人在我前面的时候,身体里有种力量告诉我超越他,即使是拼尽全力,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样,享受整个过程,这更能感受到快乐与重生。(实验组 22)

7-8周干预,高频复现词集中表述为:顽强的毅力、永不服输、相信自己。

在生活中怎么会成为冠军,要肯吃苦付出,还要有坚定的信心。(实验组 34)

从丑小鸭到世界冠军,出身代表不了什么,我们要像世界冠军那样,努力、坚持、蜕变。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都是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正有不服输的性格,即使出身卑微,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验组18)

9-10周干预结束,珍惜机会、相信自我、天才也需努力的关键词,成为受试者讨论的热点。

姚明中国篮球的门面,2.26的他做出的后卫做出的动作,它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中国篮球的榜样,姚明的事迹告诉我们,天赋决定了开始,努力决定了高度,就像参加这次减肥运动一样,坚持才有收获。(实验组 4)

经过这次课程学习,我学习到了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勇于奋进,无论前途多么坎坷,也要努力前进。(实验组 40)

11-12周干预结束之后,经访谈分享得出的关键词是使命感与责任感、坚持不懈,肩负使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看不到奥林匹克的精神,当用体育力量征服他人是不被理解的,如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当我们处于跑道的那一刻做自己。(实验组01)

人之处世,往往要受到各种冲击、诱惑、排挤,这些合力妄图一点点侵蚀、震荡、弯曲我们的人生,在这些外力中保持自身内心的完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如刘长春向我们展示的高尚的品格,激励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勇往直前。(实验组36)

综上,通过以体育精神教育为主导内容的体育思政课程干预,进一步激发了受试者对于体育运动的具身性体验。访谈结果显示:其一,受试者可以在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清晰的表达体育精神的内容。其二,受试者可以将自身的运动体验与体育精神的内容融合后进行讨论。其三,受试者明显表现出了内向型的自我反思。基本达到教育的目标。

2.4 干预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000米跑成绩对比分析

在运动过程水平方面,实验组:前侧1000米跑成绩平均值=4.1123,实验后平均值=3.9180;对照组:前侧1000米跑成绩平均值=3.9993,实验后平均值=4.0527,实验组1000米跑成绩增长,T 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0.05),对照组1000米跑成绩

下降,T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91>0.05)

表7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精神干预前后1000米成绩描述统计

表8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精神干预前后1000测试配对样本检验

2.5 运动过程中的跟踪实验分析

对实验对象在运动过程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使用芬兰POLAR团队心率遥测仪实时监测心率,将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内部动机高、内部动机中等、内部动机低各一名同学进行实时监控,且每3个学生由1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陪同运动,一方面确保受试者按照运动处方的内容完成运动计划,另一方面对受试者达到最大心率次数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运动过程的安全。实验设定以心率达(220-年龄)为达到运动过程中最大心率,并对受试者最大心率达到次数情况进行记录。运动结束之后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随机抽取内部动机高、中等、低的同学各一名运动过程中统计其达到的最大心率次数,反映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投入度,并依据次数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情况如表9所示

表9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次数(单位/次)

根据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在实验组中内部动机中等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次数最多,人均2-3次以上,此类同学在运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最高,相对于对照组的学生,说明体育精神刺激产生了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部动机高的学生基本持平,说明其自身的思想状态处于相对高度集中状态下,内部动机的学生相差不大,在运动过程中努力程度下偏低,思想表现为不积极。

2.6 干预结束后的跟踪实验分析

在12周体育精神课程干预结束之后,由团队成员对实验组和对进照组进行为期4周的跟踪访谈,了解思政课程干预之后实验组对象在生活中思想意志发生的变化,在4周结束之后,通过观察大学生日常运动情况。根据线上监督的方式,开展持续的跟踪调研,分别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次数。情况如表10所示

表10 4周跟踪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次数对比(单位/次)

经过四周的跟踪调研之后,调查发现持续运动的人群中,体育思政课程干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次数多,对于动机高的人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次数基本持平,动机一般的人群对比数据,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运动次数多,且在四周过程中差距逐渐凸现,动机低的人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次数基本持平。实验结果说明内部动机中等的学生思想状态起伏不定,在接受体育精神教育之后,思想有了一点高度的提升,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内部动机低的学生在不集中锻炼之后,对运动的积极性下降明显,内部动机高的学生仍处于每周运动5-7次以上趋于稳定状态。跟踪实验过程中,观察调研学生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发现体育思政课程干预组比对照组参加次数多,持续坚持运动的人群大多是进行思政干预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实验组的学生参加日常体育活动达到1周3-5次不等。在此基础上,调研组跟踪实验对象在干预实验之后四周的运动方式,发现干预组运动动机高的学生按照实验时的运动处方干预方案进行运动,运动动机一般的学生坚持参加活动,但是运动量达不到实验时既定标准,对照组的学生在结束运动干预之后,日常的运动方式包括长跑、球类、有氧健身等,其中运动动机高的学生继续按照运动处方坚持运动,运动动机一般的学生每周跑步2次、球类运动多次,运动量有高有低,运动动机低的学生在结束实验之后,运动次数下降,运动方式只归与每周偶尔跑步。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体育精神课程干预对内部动机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部动机进行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比分析,实验组中平均值大于对照组中,且实验后的数值对于实验前有所增长,实验组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在体育精神干预之后,学生的内部动机平有着显著的提高,说明体育精神干预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再对比实验前后Sig.值,(1)实验组中内部动机显著提高,T检验结果P=0.03<0.05,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照组中内部动机略微提高,T检验结果P=0.506>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前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2.体育精神课程干预对运动过程的影响

通过配对样本检验数据分析可得,就平均值而言,实验组中实验后平均值小于实验前平均值,且干预结束之后,实验中平均值小于平均值(由于1000米测试是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1000米素质测试中有了极为显著的提升,参与体育精神干预的同学在中长跑过程中接受到一定的体育精神激励,对外界输入的精神刺激有了很好的同化并表现在运动过程中。再对比实验前后Sig.值,(1)实验组中1000米跑成绩显著提高,T检验结果P=0.014<0.05,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照组中1000米跑成绩略微提高,T检验结果P=0.291>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前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3.访谈结果反映体育精神课程干预的影响

体育精神是高校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经过12周以体育精神为核心要义的思政课程学习和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精神的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价值状态,在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自我担当、大局意识等精神状态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教育层面,将有关体育精神的文化资源和典型案例融入到日常的教育课堂,真正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2)精神成为教育的支柱,不仅仅通过几次精神教育课程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意识,我们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发展体育精神到生活各层面,提高大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精神支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解,以体育精神为载体,促进现代大学生争做文明文化人。

综上,12周体育课程干预能有效提升减肥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并激励其在运动过程完成任务,有效提升运动效果。

3.2 讨论

1.多渠道扩展体育精神教育的传播路径

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取决于他们自身对体育精神的认识与认知,而促进其内在思想升华的元素来源于对体育精神的传播途径

2.以实践为载体提高体育精神认同感

对于体育精神是在体育活动关于体育各方面的情感价值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体育认知0,经过新冠肺炎的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焦虑、不良情绪、强迫等,研究体育精神认同对心理健康存在着正反馈作用0,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活动的价值体现,注重实现团队价值呈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诉求,而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意识上逐渐接受体育精神带来的精神刺激,在意识形态上形成对体育精神认同。根据访谈结果,首先同学们坐在一起进行体育精神课程的学习,本身体现的是一种激励精神,在整个团队的激励之下,对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坚持存在内在元素体现,因为精神认同是人们对现有意识共识确认的一个过程, 因而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对精神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体育文化不断自我构建、自我重塑的过程,精神文化的构建不仅仅自我完善,在通过与他人共享时更深层次的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并在其运动过程中不断升华、提高,帮助其形成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意识形态,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