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m速度行为与战术定位

2022-09-24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排位战术决赛

冯 越

前言

在周期性、计时类体育比赛项目,运动员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项目,但在完成过程中的,其速度行为与战术定位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速度行为不仅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存在一定的关联,也受战术定位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所影响。短道速滑:决胜于秒的冰上竞速运动,在短道速滑的比赛中,场上赛况瞬息万变,速度风驰电掣,在冬奥会中,是最令观众热血沸腾的赛事之一。不仅仅速度的比拼,更是战术比拼,合理的行为与策略对比赛的结果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且大量研究证明“速度节奏”是决定体能发挥的关键因素。1在短道速滑的比赛项目中,1000米项目同时兼顾500米的爆发与速度又考验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体能,因此,本文选取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的比赛项目的成绩进行研究与探讨,目的是为探寻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中合理的速度行为与战术定位的规律,以及找出影响滑行时间的因素,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速度行为与战术定位的把控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m中包括预赛、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去除一些犯规、未完成比赛的样本以及为了确保排名的顺序性,去除掉第5 名和第6名次的样本后最终纳入的有效样本共计60个,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可从国际短道速滑官方网站(ISU)中检索。

1.2 研究内容与指标

研究内容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m比赛中,比赛的类型和最后排名对期间的各圈滑行时间以及比赛的总时间的影响;期间的各圈排位与比赛的最后名次的相关性;统计运动员的各圈的第一名在每一圈种的排位概率。具体的指标概念界定如下:

出发位次:参赛选手在起跑线后准备时的位置,由里及外依次是1、2、3、4道;

各圈排位:参赛选手的冰刀滑过每一圈的终点线时的位置顺序;

各圈时间:参赛选手每滑过终点线的位置一圈的滑行时间。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搜索“短道速滑、短道速滑技术、战术,滑行排位,滑行节奏”等中英文关键词,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研读。

1.3.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4.0以及Excel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以及分析。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最后的排名与不同比赛类型下每一圈的滑行时间以及比赛的总时间之间进行方差分析,对每一圈的排位与排名之间进行肯德尔相关分析;对第1名的每圈排位的概率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节奏行为:圈时分析

表1 短道速滑女子1000m比赛滑行总时间统计(±SD)

在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比赛中,每组队员要进行3-4次的比拼,其中1000米项目分为预赛、1/4赛、半决赛、决赛,其中,决赛分为A组和B组,在A组中产生1-4名,而B组中产生5-8名。通过最后分析各组之间的每一圈的滑行时间,且两组运动员水平不一致,因此,为了在最后阶段能更加准确地统计出参赛运动员的每一圈的时间,将决赛分为A组和B组统计。通过对短道速滑女子1000 m比赛中运动员的每一圈的滑行时间进行统计,对不同的比赛类型、最后排名的各圈时间及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如表1所示,比赛类型对滑行时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42),从滑行总时间的表现来看,表现为最后名次对滑行的总时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336),所用滑行时间最少的是决赛A组,其次是四分之一决赛,再是预赛,然后是决赛B组与半决赛,由于赛制的原因,总用时的多少与比赛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以不同排名的滑行总时间来看,总样本中滑行时间表现为:用时最少为第1名,其次是第2名,再是第3名与第4名,与运动员的最终排名呈现一致性。

从图1的总样本各圈用时可以看出,在短道速滑女子1000m比赛中,运动员的各圈滑行用时随着圈次的增多,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一圈用时略微增多,其中,第五圈用时最少。比赛的类型分为决赛A组、决赛B组、半决赛、四分之一赛、预赛5种,从图1的不用比赛类型各圈用时可以看出各圈时间差异分析发现在第一、二、三、五圈表现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图1的最终排名各圈用时可以看出最后排名对各圈时间没有表现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滑行时间的平均值来看,第1、2名领先第3、4名主要从第5圈开始表现。最后的名次并没有对单圈的用时显示出有统计学影响,第一、二名的单圈用时差别不大,第三、四名的滑行时间与前两名有一定的差距,对所有第一名和其他名次运动员的每圈滑行用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对比第一名与其他排名的运动员滑行时间(见表2)从整体来看第2名与第1名的时间差较小,第3、4名与第1名表现出的用时差略大一些。结合圈次来看,与第3、4名的差距在最后两圈表现比较明显,第2名与第1名的差距在1-4圈表现相对明显,从第5圈开始时间差距不明显。

图1 各类型与圈时间的多元方差分析

表2 短道速滑1000米女子第一名与其他名次运动员的单圈用时差统计表

2.2 战术分析:中间排位分析

通过肯德尔相关分析法对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m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的排位情况进行分析,将运动员的初始站位以及在滑行中每一圈的位置与运动员的最后排名进行肯德尔相关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从开始站位到滑行第5圈之前,与最后排名的相关呈现低等轻度相关性,当滑行至第5圈时,开始呈现中等强度相关,当滑行至6圈之后开始呈现高度相关性。表3是对运动员中冠军运动员的每一圈的位置概率统计,有将近50%的冠军在初始排位就占据第一名位次,87.5%的冠军会在倒数第3圈的时候开始处于领先的位置,仅有12.5%的冠军在最后一圈前还没有占据第一名的位次。半决赛和决赛的初始排位都来预赛与四分之一决赛的成绩,比赛阶段对圈速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比赛阶段运动员的滑行战术安排也略有不同。

表3 短道速滑1000m比赛中女子冠军的排位概率统计(n=11)(单位:%)

图2 各圈排位与名次相关性

3 讨论与分析

在短道速滑女子1000m的比赛项目中,比赛类型对滑行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且比赛排名与滑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每一圈的平均滑行时间与各因素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当今短道速滑女子1000m运动员在A组决赛中滑行用时约为88.630 s左右。结合运动员的各圈滑行时间来看,总时间与各圈时间表现为最后排名因素下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数据较少,在本研究中暂未表现出差异性,但是通过滑行的总时间来看。也说明了在短道速滑女子1000m的比赛中,竞争日渐激烈,滑行速度不断加快,决赛组的运动员成绩相差不大,整体水平较为接近,在竞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起跑后的占据领先位置更加占据在比赛中领先的优势。5

从各圈时间来看,整体表现出第1圈用时较久,之后逐渐减少,从第6圈开始滑行用时,逐渐增加。第1圈由于运动员需要从赛前准备姿势转变成迅速滑行阶段,从而消耗一定的时间,随着比赛的进行,到第6圈开始,比赛逐渐进入后半程,为了在滑行中占据一个较为不错的位置,需要消耗更多的体能,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来占位,到最后2圈,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且体能消耗也较多,运动员在滑行后期随着肌肉乳酸的累积,需要克服身体的生理惰性,用时相对前几圈会较久,速度有所下降。从各个比赛类型的各圈滑行时间来看,运动员在后4圈的滑行表现相同,不同的比赛类型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结合不同排名的运动员各圈滑行时间来看,不同排名之间暂未表现出差异性,但从均值来看,3、4名在后程略慢与第1名。不同水平的运动员采用的节奏战术也有所不同,这受他们的身体训练水平影响,所以选择适宜的滑行速度节奏也较为重要7。

通过排位与名次的肯德尔相关性研究来看,在本次统计的短道速滑女子1000m的比赛中,前4圈中,呈现较小的相关性,在开始比赛阶段,运动员处于战术考虑以及体能的合理分配,会选择跟滑,保留体力,中间2圈表现出中等强度相关,最后3圈表现出高度相关。在1000m的比赛中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半程对位置的抢夺没有后半程激烈,且为了减少在前期的过度体能消耗,保持体力,所以相关性较低,而也有研究证明过早的提速可能会产生早起疲劳,从第5圈开始,运动员开始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提前占据有利位置,逐渐开始争抢位置,到比赛的冲刺阶段,排位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运动员对靠前的位次势在必得,选手之间对位置的争夺愈加激烈,圈排位呈现高度相关。

通过对比在同一场比赛中,第一名与其他运动员的滑行用时差值,数据特征显示的趋势基本与排位与最后排名的相关性趋势呈现一致趋向。均表现为最后2圈为关键时机,在最后冲刺阶段,许多运动员在加速冲刺的同时忽略了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可能会导致节奏的过度调整6。夺冠选手基本是在第5圈开始加快滑行速度,在滑行用时上少于其他运动员。在最后2圈明显领先于第3、4名选手,第二名选手与夺冠选手圈时间差值较小,随着短道速滑选手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比赛愈演愈烈,选手对冠军的争夺更加激烈,在滑行中,尤其是第1、2名之间的比拼在本届冬奥会中,越显激烈。

从冠军在各圈处于领先排位的增长趋势来看,大部分的冠军会在比赛中,首先占据有利位置,且对位置的把控绝对,90%以上的冠军出发后前6圈不断使得自己处于前2位置,从第6圈开始逐渐占据第一的位置,只有12.5%的冠军在最后1圈中才占据第1位置,快速起跑是短道速滑中的一个常用策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冠军会采取这种策略,在短道速滑的1000米中,起跑后的初排位与期间排位同样重要,滑行时间的快慢是绝对的,而滑行中的运动员位次是相对的,而决定运动员最后排名的是滑行中的运动员排位,也有部分冠军选手在开始时并没有处于第一位置,可能是选择跟滑排位在第一的运动员,这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减少一定的能量消耗,跟随滑行可以节省体力,但丧失了领滑的主动权6,在选择超越位置与时机时,要避免犯规与摔倒。

4 结论

短道速滑女子1000m比赛愈演愈烈,运动员的运动节奏特征表现为消极节奏策略(前慢后快),比赛类型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不同比赛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滑行策略,决赛阶段竞争更加激烈,运动员之间的滑行水平也更加接近,随着选手的不断淘汰,筛选出的优秀选手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不同比赛类型对滑行时间的影响,主要在前半程中呈现出显著性。优秀运动员在不同比赛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滑行节奏。不同排名的运动员的滑行策略也有所区别,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各圈滑行时间相差不大,整体较快,相互之间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随着该项运动技术的不断精进,运动员的水平难以拉开差距,且运动员在滑行中,对滑行位次的争夺更加激烈,运动员在滑行中要根据比赛类型制定合适的滑行策略,选择合适的滑行路线,在选择超越对手的同时要注重对自身位置的保护,且避免摔倒或者犯规等情况的发生且在滑行中更加注重滑行位置,滑行排位是决定比赛最终排名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排位战术决赛
挺进决赛
短道速滑世界杯1 500米滑行节奏分析
短道速滑世界杯1500米滑行节奏分析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最新Q8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康康日记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