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国际接轨 与内地互通 世界目光聚焦香港

2022-09-24刘煜编辑王博设计刘仕悦

留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教育

记者_刘煜 编辑_王博 设计_刘仕悦

至2022年7月1日,香港已回归祖国怀抱25周年。

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25年来,香港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开启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忆往昔 望今朝 香港教育蓬勃发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经济加速全球化,高等教育呈现普遍化趋势,香港的优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自香港回归以来的2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优质的高等教育离不开基础教育奠定的根基,香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早已完成了小学、初中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香港特区政府不仅设有学生资助计划,确保学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更是香港公共开支中最大的项目之一,多年来投入在教育上的开支是香港特区政府经常开支的主要范畴,预算约占公共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资料显示,1995年时,香港政府教育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比例为17%~18%,每年平均教育经费开支中,中学生达到21800港币,小学生达到14000港币。到2013—2014年度时,教育范畴的经常开支已占香港特区政府经常开支的五分之一。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香港拥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自2017年起,香港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覆盖15年,即包括幼儿教育(3年)、小学教育(6年)、初中教育(3年)以及高中教育(3年)。

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9月颁发了《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学校从1998—1999学年的中学一年级开始,须以母语教授所有学科,并逐年把母语教学扩展至中学各年级。在实施《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后,有300多所学校在初中阶段以中文为教学语言,112所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这一情况保持至今。由于自幼儿园便已开始进行英语学习,香港在语言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与国际接轨。

香港回归后,香港教育课程经历了改革,要求打破以往偏重“智育”的课程模式,把课程结构扩展为学习领域、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3个部分。课程改革将所有中小学学科编入8个学习领域,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个人社会及人文、科学、科技、艺术和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削减重复和繁多的学习内容,促进跨学科合作,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科技,拥有解决问题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和提升学习技能。

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自2000年底开始,展开了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语文教育、加大对学校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招生机制改革、学生评价机制改革以及增加大专以上教育机会。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香港教育制度在经历了改革后,各个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也开始频繁起来,一些曾经对香港院校陌生的内地学生开始将目光转向这片东方热土。1998年,大部分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香港高校通过委托内地10所高校以代招的方式吸纳内地学子,即学生须先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后再经过选拔才能就读香港高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京、沪、粤、浙、苏、闽6省(直辖市)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2004年,范围增加到10个省份;2005年扩展到17个;2006年,增到20个。此后,港校内地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高校名单,其他港校依然坚持采取独立招生的方式。香港特区政府还出台了相关优惠措施,即2007年后非港籍学生毕业后,可于毕业后6个月内向香港入境事务处提出在港就业申请,然后可无条件续签一年。连续学习工作7年则可获得香港护照。这些实在的惠及政策让更多内地学生选择申请港校,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同年,应香港教育部门要求,内地教育部开始每年从内地选派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参加“内地与香港教师赴港交流及协作计划”,不断深化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2007年、2008年,内地考生报考香港高校达到高峰,形成一股“港校热”。据《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观察与思考》一书中统计,2003年后,仅仅过了三年,录取人数就增加了两倍。到2007年录取人数已达到1400人,并在同一年新增了4所学校在内地招生。

2007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发言人就香港高等教育开始招收内地生源,在内地引起了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样回答道:“自香港高等教育开始招收内地生源,在内地引起了高度关注。两方以同层次以多元化的模式展开了合作和交流。现在内地学生可以来港就读经评审的全日制学士学位及以上课程和副学位课程,以及8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院课程型学位,而研究生院研究型学位则不设任何非本地生学额限制。内地学生也可以来港参加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的交流计划,为期最多一年,名额不限。”让更多内地学生来香港读书,不但可扩展两地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升学术水平,促进良性竞争,对两地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是有利的。“ 我们热切期望与内地教育界保持密切的伙伴关系,在培养人才、推动两地院校合作和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缔造互利共赢的局面。”

2012年,香港高校统一从大学三年学制转到四年学制,港校在读内地本科生总人数再次迅速增长,高分考生继续青睐港校。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2年、2013年香港高校每年录取内地考生约1600人,而参与招生的港校也增加到12所。其中香港大学始终是最受内地考生青睐的港校之一。

时至今日,在内地招生的港校已增至15所,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两所高校纳入统招范围外,其余港澳地区高校在内地均实行自主招生。而除了上述两所香港院校外,其他在内地自主招生的港校在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日趋频繁,共同为国家培育更多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国际化人才。

互通互融 粤港澳大湾区放异彩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卓越的经济水平以及高度开放化的教育水平,国际化教育更是在亚洲首屈一指,各大高校持续吸引着全世界学子的目光。QS 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7所大学上榜,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3所大学跻身世界前50位。近年来,香港教育界不仅与内地教育界的各项交流更为频繁,并且正步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内地学生赴港读书成为新的热潮,报考内地院校的香港学生也有所增长。

2021年5月香港教育局发布的统计显示,香港八大高校中的6所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内地生占全体学生比例”均有上升。其中,香港大学比例最高,有3423人,占16.7%;其次为香港中文大学,有3044人,占14.8%。

另据启德教育6月25日发布的《2022中国学生留学白皮书—本科篇》数据,内地学生赴港上学的意愿急剧攀升至22.7%,首次超越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上升至学生期望前往留学目的地排行榜第二位。其中申请硕士的占比较高,达到90.93%,展现出近年来香港高等教育的巨大吸引力。

交流互通共促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于6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2.2%。通过各种途径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有13190人,并有通过参加港澳台侨生联招考试报读内地高校并已确认的学生3152人。其中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深圳大学6所个别院校招生计划的有5148人。

报名参加202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内地高考)的人数为50064人,同比减少4%。据悉,文凭试收生计划的报名人数持续增加,主要原因之一是香港学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有信心,他们希望通过到内地升学,谋划未来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融合并发展教育,广东省率先带头,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开放发展,全方位吸聚港澳乃至世界高水平教育在粤落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和人才高地,在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先后有多所香港高校在广东省建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于2005年在珠海成立,设有工商管理、文化与创意、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理工科技共四个学部,以及研究生院,在校生逾7000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成立,设有五个学院,包括经管、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生命与健康科学和数据科学学院,在校生有6700人。而近期,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意味着,第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正式落地广州南沙。

教育要面向未来,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将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到2025年,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据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都会大学(肇庆)、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也正在筹备设立,待完成筹设工作后可向教育部申请正式设立。这对于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国际化一直是香港教育的优势,有着不受限的广阔眼界。香港同样营造了便于文化交流的环境,一直在吸引人才来港就学及留港工作。其中香港优才计划面向全世界招募优秀人才,并且每年的配额不断攀升,2022年优才计划较以往名额翻倍,由2000个/年倍增至4000个/年,香港特区政府还扩充了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人才清单,以吸纳更多高质素人才。

“80后”青年创业者陈子翔就是在港求学、在港创新创业的杰出代表,他的经历生动地说明粤港两地的人才自由流动和产业链优势互补所蕴含的惊人能量。出生于广东省的陈子翔曾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之后通过一次创业大赛于2010年创办了水中银生物科技公司。2014年,公司获得香港工商业科技成就奖。2015年,公司成为经济学人创新奖唯一上榜的香港公司。创业6年后,陈子翔获得2016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的商业领袖”称号。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谈道:“香港是典型的大市场小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干预非常少,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但这么做也有坏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光靠市场竞争的话,初创企业一开始就要在一个公开市场上和大企业竞争和博弈,这太难了。而现有市场很多都被大企业所垄断,初创企业很难生存,去投标肯定拼不过大企业。所以在香港有很多大金融集团、大企业,但是很难有初创企业的独角兽。现在香港特区政府也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初创企业里的第一个独角兽,所以非常支持我们。”

陈子翔在香港和广州同时设立公司,充分利用香港研发、资金、市场、法律的品牌优势和广州市场、人才优势加速企业发展。“其实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结合,香港可以利用资金、市场和法律的品牌优势,内地人才储备足,市场广阔,利用大政府可以更快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陈子翔说。

未来,香港也将继续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利好政策助推之下,与内地进一步紧密合作和交流,为培养更多国际化、多元化人才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为人才落地提供切实支持。

猜你喜欢

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分析及其启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