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澹岩摩崖石刻审美特征刍议
2022-09-23邹祥建
邹祥建
“澹岩”又写作“淡岩”,又称为“澹山岩”,位于永州零陵城南。宋令王淮记:“岩去城二十五里许。山有一门,壁立万仞。东南角有一石窍,昔传有一澹姓者家焉,遂名‘澹岩’。”①据资料记载澹岩原有宋代刻石100 余幅,其中许多经典的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本文选取宋代澹岩摩崖石刻中的经典作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其进行梳理(如表1 所示),并从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澹岩摩崖石刻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柳应辰《澹山岩记》(图1)取法于颜楷,其书风面貌接近于颜真卿晚期作品,如《颜勤礼碑》。其用笔横细竖粗,圆浑敦厚,苍劲端稳,朴中有华,拙中寓巧,如“大”“丞”“推”“为”;结体仍然具有中宫舒朗,外部收敛的特征,如“所”“时”“理”“应”;框型结构的字和偏旁有环抱之势,且有左直右抱之态,气势磅礴中蕴含着雍容华滋的韵味, 如“日”“明”“晴”“尚”。此题记与“嵌岩洞谷到曾多”(图2)两首诗刻均师法于颜楷,且得其神髓,但取法于颜氏不同时期书作,故两者风格特征亦不尽相同。前者圆浑强健的用笔造就出更为博大宏伟的气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浓厚的篆籀笔意。后者风格特征更接近于颜真卿中期《麻姑仙坛记》,字形更为舒展、开张,且蚕头燕尾笔意已逐渐褪去,线条粗细变化不如前者明显,少有强烈的起伏跌宕,尤其是捺脚收笔处复归平正状态,平正中寓有险绝之势,朴拙中有精妙之笔。
《题永州澹山岩》( 图3) 为黄庭坚于宋崇宁三年(1104)所书的行书作品,与《砥柱铭》风格特征相似。纵观此摩崖石刻,结字以欹侧、险绝为主,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呈现出纵横舒展的书风面貌,正如苏轼评价黄庭坚行书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②夸张的笔画是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横”“撇”“捺”,字中有长横(“来”“老”“春”“秦”等字)、长撇(“夫”“俗”“石”“衣”等字)、长捺(“题”“淡”“庭”“客”等字)时,黄庭坚往往将其书写得较为舒展,呈现出一种中宫收紧,四周向外发散的险绝势态,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与黄庭坚不断地揣摩《瘗鹤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章法方面,黄庭坚亦有创新之处, 单行字看似扭转歪曲,但整体来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交相呼应,时而紧凑,时而舒缓,密而不塞,疏而不离,气势连贯,透露出一种婉约超然的气质。其虽具有较强的动感,但收放自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宁静美。
“ 天下人知此一岩” 诗刻, 结体方正, 意态奇逸,多取魏碑笔意, 方切之笔较多, 尤其是转折处表现明显, 如:“角”“伯”“宜”“闲”“望”等。些许字的笔画亦融入褚遂良楷书笔意, 如“梅”“岩”“杖”“登”“客”等, 扭转提按的用笔,致使线条丰富多样, 且增益了字势的灵动性,以横画取势,撇捺舒展,也是褚楷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岩”“杖”“客”的捺画取褚遂良善于运用的注峰,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流露出一种劲练疏瘦、古意盎然之美。“天下人知此一岩”融魏碑与褚楷为一体,形成了个人典型的风格特征,这正合乎黄庭坚的书法观:“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综上所述,宋代澹岩留有大量的摩崖石刻,较为著名的有柳应辰《澹山岩记》、黄庭坚《题永州澹山岩》、卫樵“嵌岩洞谷到曾多”两首诗刻、陈梅所“天下人知此一岩”诗刻等。柳应辰《澹山岩记》与衛樵“嵌岩洞谷到曾多”均出于颜楷,但是取法对象不同,前者更接近于颜氏后期《颜勤礼碑》,而后者更似颜氏中期作品《麻姑仙坛记》。黄庭坚《题永州澹山岩》可谓是其经典之作,与《砥柱铭》风格类似,但不如《砥柱铭》字与字之间穿插呼应自然,抑或受制于工匠镌刻的缘故。陈梅所“天下人知此一岩”多取魏碑笔意,且些许字具有褚楷趣味,独特的艺术风格给欣赏者耳目一新之感。宋代遗留下的摩崖石刻虽然经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依然放射出熠熠光辉,不仅为学书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值得广大学者、专家对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