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2-09-23刘晋英刘喜芹孙荣华金素芳
刘晋英,刘喜芹,孙荣华,金素芳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产科,广东 深圳 518034;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中医妇科,广东 深圳 518064]
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病于产后2周内,大部分患者在6周后逐渐缓解,但仍少部分患者可持续1~3年[1]。产妇出现抑郁情绪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角色适应,危害产妇心理健康,还影响妊娠结局和分娩方式,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或者残害亲生孩子的严重后果[2]。但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期有较多研究认为[3],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机体炎性反应和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神经递质及其他神经活性物质的代谢,最终导致抑郁发生。目前,产后抑郁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长期效果和患者治疗依从性不理想。针灸疗法对于情志疾病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哺乳期的产妇。为此,本研究探讨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期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福田)妇产科门诊的产后抑郁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0~49岁;符合《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4];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3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为轻中度抑郁障碍;产后6个月内起病,且病程≥2周;表达正常,能完成量表评估;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及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自杀评分>2分或近12个月有自杀行为者;脑血管意外、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或严重基础疾病。最终纳入120例产后抑郁患者,设为针灸组,年龄20~43岁,平均(28.34±5.29)岁,体重指数(BMI)20~29 kg/m2,平均(24.51±3.26)kg/m2,病程1~3周,平均(2.03±0.57)周,生产方式:顺产75例,剖宫产45例。另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自愿者为健康组,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27.61±45.13)岁,BMI 19~28 kg/m2,平均(24.30±3.14)kg/m2,两组年龄、BMI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参与者均在了解研究内容、流程和意义后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福田)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①药物治疗: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06)20 mg/次,嘱患者切勿咀嚼,1次/d,连续服药2~3周后视抑郁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若控制不佳则每周10 mg增加剂量,但最大剂量不超过 50 mg/d;②心理治疗干预:采用一对一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抑郁原因,并鼓励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每周1次;同时组织开展团体认知干预,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产后抑郁专业知识进行宣教,告知患者正确处理抑郁、焦虑情绪的途径,提升患者对产后抑郁的认知水平。治疗周期8周。
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穴为百会、印堂及双侧的神门、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针灸方法: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华佗牌),使用平补平泄法针刺目标穴位,深度为15~35 mm,留针时间30 min。每周针灸3次,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估:记录患者入组时、治疗4周、治疗8周的EPDS量表、HAMD量表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其中EPDS量表包含10项,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3分),总分值0~30分,≥13分者诊断为产后抑郁症;HAMD量表共17项,总分值为17分作为抑郁的临界值,总分>24分为严重抑郁,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7~16分为可能有抑郁症,<7分为正常;PSQI量表共18个条目,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肠道菌群检测:采集健康组入组时和针灸组入组时、治疗1周、2周、8周粪便标本,标本采集时间均为早晨。采集的粪便样本在30 min内挑取中间5 g放入无菌试管,标记、封口膜封口、-80℃保存待测,待采集完毕后统一进行检测。样本解冻后加入10 ml PBS缓冲液,混匀后离心(140 000 r/min,离心半径18 cm)15 min,吸取上清液,再次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后,使用DNA提取试剂提取DNA,然后进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DNA序列通过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测定其碱基序列,提取出有效序列后行OTU聚类,并与现有16 s数据库行比对得到物种信息,然后进行多样性、物种丰度等后续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用SPSS26.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计数数据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针灸组不同时间各项评分比较:与入组时比较,针灸组治疗4周、8周时EPDS、HAMD、PSQI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周时EPDS、HAMD、PSQI评分低于治疗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针灸组不同治疗时间EPDS、HAMD、PSQI评分变化分,n=120)
2.2两组不同时间肠道菌群分布变化比较:入组时针灸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健康组,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4周和8周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升高,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8周时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健康组与针灸组治疗后肠道菌群分布变化比较考贝数/g)
3 讨论
70% 的孕产妇会出现轻度抑郁症状,通常表现哭泣、悲伤,易怒和焦虑,通常情况下上述症状会在2周内逐渐消退,但有部分产妇会进展为产后抑郁症。据统计,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6.50%~43.12%[5],随着我国三胎政策的放开,产后抑郁发生率将呈上升趋势。“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紧密,产后抑郁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肺等脏器,肝气郁结、经络闭塞、气血运行受阻而致病[6]。大量研究证实[7],针刺穴位能改善抑郁症状,并有助于调节激素代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目前,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机制尚未阐明,但学者多倾向认为抑郁症状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为此,本研究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产后抑郁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疗效确切,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一致[8]。在中医中脑肠轴理论不仅是狭义的解剖学意义上的脑、肠相互作用,还涉及脑与肝、脾、肾等脏器,而通过刺激脏器相对应穴位能起到调节神志的作用。本研究中针刺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其中百会为督脉经络要穴,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功效;印堂反应心功能,刺激印堂主要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安神定志等作用;神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交汇处,具有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之功;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针刺该穴能宁心安神;合谷主大肠经,通调头面之经络,调节肠道功能;针刺太冲穴可疏肝气、调气血,配合合谷穴可调畅气机,是治疗抑郁的要穴;三阴交能健脾益血,调节全身气血,使气机通畅。因此,共同针刺诸穴调节五脏生理活动,从而间接调节中枢神经,改善抑郁症状。
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能改善产后抑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这可能是针灸发挥疗效的重要机制。根据“脑肠轴”理论,脑、肠及肠道微生物共同构成脑肠轴,脑与肠之间存在双向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迷走神经通路等机制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和信号传导,从而影响大脑功能与行为;而大脑中枢也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分子、免疫神经网络等途径影响肠道环境,改变肠道菌群[9-10]。由此可知肠道菌群失调是诱发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并有学者通过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调节抑郁患者肠道菌群达到动态平衡,发现患者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且免疫炎性反应明显降低[11]。本研究中针灸后患者肠道菌群得到显著改善,一方面,针灸可直接对肠道菌群起到调节作用,已有动物证实[12],刺激不同穴位可调节肠道内环境,促进有益菌繁殖和恢复优势菌群,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同时,针灸也可能通过刺激肠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和释放脑肠肽等神经活性物质,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和肠道菌群代谢[13]。另一方面,针灸也可通过脑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4]、神经细胞信号传导[15]、海马神经元[16]等途径产生抗抑郁作用,然后通过脑肠轴途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综上所述,针灸可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其可能通过脑肠轴通路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