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中部地区水川地春小麦新品种引种试验

2022-09-23侯云鹏王会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7期
关键词:抗逆性抗病性种质

侯云鹏,张 明,王会蓉,张 健

(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我国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占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的11%左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小麦平均产量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超过世界小麦主产国家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然而低于欧盟等国家平均水平[1]。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过高、机械化程度低、产量高经济效益低、常年依赖国际进口、人们对优质专用型小麦的需求日益增加等[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优化改变,提高小麦品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3]。

小麦是我国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主要口粮,在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常年播种总面积约占到全国总面积的6.5%左右[4]。据研究统计分析,甘肃省小麦播种面积从1985年的148.7万hm2逐年减少至80万hm2左右,已被玉米种植面积所替代,成为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甘肃省小麦主要种植区域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大体可划分为陇东、陇南、陇中、河西等4个片区。目前甘肃省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育种企业依据现代育种目标、结合生产应用实践、运用各种先进育种技术,选育出甘春系列、甘育系列、陇春系列、兰天系列、兰航选系列、陇中系列、陇育系列、陇鉴系列、武都系列、定西系列、酒春系列、武春系列、定丰系列等小麦新品种,为甘肃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5]。

甘肃省小麦品质改良和优质专用型小麦生产研究相对较迟,与现有国内外育种技术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代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却表现出日益变窄的趋势,因此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信息化管理、创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6-7]。在春小麦杂交育种过程中,优异的关键目标性状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技术的基础,应不断丰富小麦育种基因库,创新小麦育种技术,为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综合性状优异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数据参考[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位于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地理位置35°32′N、104°37′E,海拔1920 m,年平均气温6.7~9.5℃,年平均日照2100~2500 h,年降水量350~500 mm,无霜期140~165 d,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呈微碱性。试验地地势平整、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豌豆。

1.2 供试品种

外引春小麦品种共8个,甘育6号由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高原196、高原813、高原619、高原814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供,临麦38号、临麦39号由临夏州农业科学院提供,陇春23由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长5 m、宽3 m),每个小区种植15行,行距20 cm,种植密度525万粒/hm2。试验于2020年3月13日播种,采用人工手锄开沟播种。全生育期内主要记载观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抗病性主要记载包括黄矮病、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抗逆性主要记载抗倒伏性和抗青干等。在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主要调查田间出苗率、幼苗习性、分蘖数、最高总茎数、有效穗数、株高等农艺性状。田间记载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水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统一标准执行。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

由表1可知,各供试品种均在同一天播种,甘育6号、高原619、临麦38号和陇春23号(CK)出苗期一致且最早,高原813和临麦39号较陇春23号(CK)延后1 d,高原196较陇春23号(CK)推迟2 d,高原814出苗最迟,较陇春23号(CK)推迟3 d;抽穗期时,高原619和陇春23号(CK)最早,临麦38号最迟,较陇春23号(CK)延后5 d;甘育6号和临麦38号最早成熟,较陇春23号(CK)提前3 d,高原619成熟期最迟,较陇春23号(CK)延后3 d;各供试品种生育天数为110~116 d。由此说明,供试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

表1 供试春小麦品种的主要生育期

2.2 主要产量构成因素

由表2可知,各供试品种基本苗449.25万~470.40万株/hm2,其田间出苗率为85.57%~89.60%,说明各供试品种田间出苗表现良好;在基本苗调查原样点获得各供试品种最高总茎数,为499.20万~523.80万/hm2,各供试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直至成熟期时,各供试品种有效穗数465.75万~490.80万穗/hm2,有效分蘖率92%~94%,各供试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室内考种分析,各供试品种穗粒数47.8~58.6个,千粒重41.2~46.2 g,折合产量5562.30~5986.20 kg/hm2;各供试品种较陇春23号(CK)均增产,增产率4.43%~7.62%,其中高原813产量5986.20 kg/hm2,位居供试品种第一位,较陇春23号(CK)增产7.62%;临麦39号产量5931.30 kg/hm2,位居供试品种第二位,较陇春23号(CK)增产6.63%,甘育6号产量5808.75 kg/hm2,较陇春23号(CK)增产4.43%,增产幅度最低。

表2 供试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

2.3 主要抗病性和抗逆性

由表3可知,在分蘖拔节期时,各供试品种黄矮病严重度均为1级,没有黄矮病株,说明供试品种在田间均抗黄矮病;在灌浆成熟期时,各供试品种田间锈病表现为中抗—高抗,其中高原813和高原814表现为高抗,其他品种均表现为中抗;各供试品种白粉病表现为中抗—高抗,高原196、高原619和陇春23号均表现为中抗,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各供试品种赤霉病、抗倒伏性、抗青干和田间熟相均表现为1级,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各供试品种田间无赤霉病病穗,抗倒伏性好,抗青干,田间落黄好。

表3 供试春小麦品种的田间抗病性和抗逆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在甘肃中部陇中地区均表现优异,各供试品种产量水平为5562.30~5986.20 kg/hm2,较陇春23号(CK)均呈增产效应,增产幅度4.43%~7.62%,其中高原813产量5986.20 kg/hm2,位居供试品种第一位,较陇春23号(CK)增产7.62%,且高抗锈病、高抗白粉病、抗倒伏、抗青干、田间熟相好;临麦39号产量5931.30 kg/hm2,位居供试品种第二位,较陇春23号(CK)增产6.63%,且中抗锈病、高抗白粉病、抗倒伏、抗青干、田间熟相好。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抗病性状、抗逆性状和生态适应性表现,本研究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的综合性状,高原813和临麦39号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方面都较其他品种表现相对优异,适宜在甘肃中部水川地及二阴地区进一步示范推广种植,以期进一步试验研究增产效应。

近年来,国内外育种专家依据育种目标原则,充分利用鉴定筛选的优异种质资源,配置不同目标性状的杂交亲本,在其不同分离世代的杂交后代材料中,连续选择优良目标性状,以期人工选择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强、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9]。绝大多数的育种实践表明:小麦育种选育进展和关键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关键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开发和创新利用[10]。因此,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已经成为突破小麦育种技术瓶颈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引进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出优良目标性状,培育矮秆、大穗、小穗数多、品质优良、抗病性强、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为生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抗逆性抗病性种质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2018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L组六枝点总结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体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甲壳素对蔬菜抗逆性的影响
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