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阅读圈教学研究

2022-09-23龙晋巧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综合英语语篇思政

龙晋巧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课程思政的深处是一种理念,实处是一种实践,根本是课堂教学,支点是教学方法。“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就在于课堂和教学实践”[1]。但是,当前外语课程思政依然力度不大,量度不足。比如“综合英语”(亦称“精读”),是典型的英语专业课,在与其他课程共同育人中,其思想内容丰富、学时多、受众广,相对而言,具有更为独特的思政育人优势。然而,该课程主要关注听说读写,忽视价值教育;重词汇语法,轻语篇意义;说教灌输多,实践参与少,真情互动弱。究其原因,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一个关键因素。

“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抓手,可以充分利用内容依托的综合技能训练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2]。而阅读圈(reading circles)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关联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抓手”。本研究尝试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探索利用阅读圈开展阅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科思政在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协同进行中,发挥其独特育人优势,同时为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启示。

1 阅读圈概述

1.1 阅读圈概念

“阅读圈”又称“文学圈”,是一种由不同角色组成小组研读同一语篇、讨论与分享的阅读方式[3]。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文学圈”阅读文学作品。后来,该方法在母语教学中历经实践并被广泛用于阅读,改称为“阅读圈”。其做法是,学生4—6人为一组,组内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有目的地阅读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读后讨论和分享各自的阅读成果。一般阅读圈的角色包括组长、内容概括者、文化收集者、生活联系者、篇章解读者和单词大师。

研究表明,阅读圈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能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4]。近年,国内学者开始介绍阅读圈模式[5]和探索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但是,国内研究主要涉及中学生,对大学生的研究甚少。实际上,就适用对象而言,“阅读圈适合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学生”[7];就适用内容看,阅读圈“适于处理篇幅较长的语篇”[8]3。显然,阅读圈适合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包括专业英语教学。

1.2 阅读圈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离不开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9],提倡重视学生的参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意义的情境,创造学生协作和会话的机会,让学生共享群体学习智慧。实践共同体理论重视学习者之间在互助中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认为共同从事某种实践或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的群体,通过相互投入、合议共事、共享资源,可以实现深层次交流和共享知识[10]。此外,合作学习理论指出:“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上使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11]

从阅读圈活动形式看,根据建构主义要素,采用小组合作的实践共同体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交流合作。小组成员共同阅读同一语篇,围绕同一主题内容,每个学生担任某种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参与讨论、交流和分享,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信息和力量。通过对他人的分享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促进个人与小组的共同进步。如此,相当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与作者、文本、组员、同伴相互协作、会话、交流思想的情境,利于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建构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从阅读圈活动内容看,它指向意义探究和建构。外语课程的“话语、语篇、课文都隐含着思政内容,都反映了价值观,需要我们从看似普通的语篇中挖掘思政元素”[12]。而阅读圈为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独特蹊径,它能给学生提供与文本互动的机会,发展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有感而发,提高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力,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圈可以“分析语篇意义和语言使用,从语篇结构、主题内容、作者态度等角度分析和解读语篇”[8]5,实现对所读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思维拓展和深度学习。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为对象,开展课例实验。其中1班为实验班,41人,尝试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阅读圈教学模式,2班为对照班,42人,仍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两个班授课教师为同一人,采用统一教材和进度。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植入课程思政的阅读圈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有何优势?植入课程思政的阅读圈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有何效果?植入课程思政的阅读圈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有何特征?

2.1 研究工具

①专业主干课程和国家规划教材。依托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综合英语”,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以下简称《综英》)。该教材每个单元都含有独特的思政主题,比如第三册第2单元的主题是“诚信做人”、第6单元“关爱学生”和第9单元“学无止境”。这些主题既秉承“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又符合当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思想成长自测单。内容对应课文思政目标和阅读圈任务单,达成项划“√”,由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完成同一课的学习后分班自测。③调查问卷。为紧扣课文思政元素的多选题,由实验班在阅读圈教学前后分别填写,用以对比教学前后学生的思想变化。④以作业和访谈纵观阅读圈教学对学生思想塑造的效果。

2.2 教学方案

(1)设定阅读圈角色和任务。为了聚焦课程思政,立足“思政”大于“思想政治”,结合“综合英语”课程的语篇特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素质要求的“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13],设定指向创新精神、思维品格、情感态度、道德品格、文化意识、价值观6类思政目标的6种阅读圈通用角色和任务(见表1)(其中任务与目标的对应依据是某任务更侧重于哪类思政目标;任务为通用型,实践时结合具体思政元素灵活调整):

表1 通用思政阅读圈角色和任务

续 表

图1 阅读圈“7步13环”流程

(2)阅读圈教学流程。阅读圈教学包括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挖掘语篇思政元素和设定思政目标,为每一位角色准备一份任务单;课上,一般课文用两课时实施一个“7步13环”教学流程(见图1);课后,学生根据课上讨论整理任务提交作业,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如图1所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按照“7步13环”流程,教师导入话题,帮助学生激活已知信息,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学生分组确定角色,成员围绕任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并分享个人成果和评价他人成果。之后,小组或某类角色在班内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对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活动规则是,组内互助共享知识,有责任担当和合作精神,组间互鉴互评,保持民主平等、理解包容的胸襟。教师在该过程中负责协调、倾听和甄别,最后做出点评总结。

3 研究结果与讨论:基于课例实践

不同语篇的主题内容不同,思政聚焦点就会不同,学生课后思想变化点也就有异,所以这里以《综英3》“Unit 2 A City of Churches”一课为主,结合其他课文,例析阅读圈思政教学效果。

3.1 课前思政元素挖掘结果

(1)文本解读。文中讲述了一名女孩Cecilia想到一个小镇开设汽车租赁店,故而在当地房屋租赁商Phillips的带领下看出租房的过程。看房路上,Cecilia看到小镇里待租房都在教堂里,因而倍感压抑,且听说小镇人虽然都有车但不愿外出,因此改变了在小镇开店的想法。但Phillips明知租车业无发展前景,仍撒谎和强行要求她留下。

(2)定位思政元素。全文以对话展开,看似情节简单结构琐碎零散。但是细研深读后发现,本文明线描述两名主人公看房路上的所见所谈,暗线则揭示了Phillips虚伪、粗鲁、自私的个性和Cecilia善于观察、独立判断、不盲从的特征。同时,Phillips领着Cecilia多处看房和详细介绍,也展现出敬业耐心的一面。

由此可以定位本文的思政元素:第一,塑造健全人格和正向审美情趣。通过评论人物个性特征,识别真善美,唾弃像Phillips那样不顾诚信道德欺骗他人的做法,汲取Cecilia谨慎观察和判断的优良品质。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评价Phillips的待人方式,探究如何与人相处和立身,弘扬“诚信、友善、正直、文明、敬业”的价值观。第三,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和分析Phillips的两面特征,培养一分为二看待人和事的意识。

(3)确定思政育人任务。根据本方案的通用思政角色和任务,立足本文内容和思政元素,确定了指向理性思维品质、正向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文化鉴赏力、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6个思政育人目标的阅读圈任务单(见表2)。

表2 A City of Churches思政阅读圈任务单

3.2 课上实施思政教学结果

课上,在任务单指引下,以6个思政目标为方向,按“7步13环”的阅读圈流程,6个角色以不同任务和学习行为形成实践共同体,通过多维合作探究课文语言背后深层意义,建构思政内涵。活动结果展示如下:

(1)育理性思维品质:角色content analyst根据记叙文开端、发展、结局的结构,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和拎出关键支撑点。图2为学生绘图之一。

图2 A City of Churches课文思维导图

(2)育正向情感态度:角色attitude analyst分析作者态度感情,评价写作意图。讨论后有的组认为作者通过描述小镇教堂众多但被用于兼营公寓和理发店等,实际在讽刺当地人利用教堂赚取私利。还有的组提出:“作者认为人殚精竭虑想成功,但努力终究是徒劳。”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质疑批判,并充分肯定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

(3)树正确价值观:角色life connector讲述身边真人真事,得出相处之道。学生认为Phillips要求Cecilia留下是在强人所难,然后讲述舍友上下床的相处真事,获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

(4)育文化鉴赏力:角色culture comparer通过对比正确看待中西宗教文化。其中一组收集资料,将中国五台山寺庙与西方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作客观对比,体现出“平视世界”不崇洋但尊重多元文化的认知特征。

(5)塑健全人格:客观评议Phillips和Cecilia,见贤思齐,陶冶品质。角色critic摘取人物原话(见括号内)有理有据地作出评价,倡议择善而从,认为Phillips伪善精明(I don’t think I’d pick the car-rental business. But you’ll do fine.)、强硬(You must; You are ours.),而Cecilia独立(I want a place of my own.)、冷静判断(This town is creepy.)。

(6)铸创新精神:猜测Cecilia的去留,树立勇于探索精神。针对“假设你是Cecilia,你会作何打算?”其中有两组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设想:

组1:If I were Cecilia, I would stay in the town. I respect the local belief but insist on my own freedom of belief. I’ll change their materialistic thoughts and awaken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组2:If I were Cecilia, I wouldn’t settle down in this town, because I am not so brave as Cecilia to argue with many local people around me.

3.3 课后思政教学效果

(1)思想成长效果。本课教学结束后,实验班41人和对照班42人填写“思想成长自测单”,回应阅读圈思政目标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自测结果见表3。总体而言,实验班在理性思维品质、正向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文化鉴赏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的6个思政目标中,成长人数都超过了90%,而对照班的相应人数都不高于81%。

表3 课后学生思想成长状况

课文是篇章的一种形式,而篇章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课文概念功能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可以通过注意感知获取,如文章谈了什么、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有什么事实、事件、动作、语言等,这些可以归为显性内容。相对于显性内容,课文还含有隐性内容,就是篇章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所传递的信息,需要经过归类、判断、推理等过程才能获取,如作者立场、主题、情感、语气、言语功能和篇章结构等。

从显性视角分析,实验班的“理性思维品质A”“健全人格”达成人数为100%、99%,对照班为81%、67%,这两项的两班达成人数在6项思政目标中均属最高。原因可能是,“理性思维品质”的测评内容与故事情节发展的描述有关,“健全人格”的测评内容与人物对话语言、动作方式有关,而这两方面在课文中多以显性内容呈现,因而学生较易捕捉到。但应注意到,实验班这两项的达成人数(100%、99%)均高于对照班(81%、6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阅读圈有显性育人优势。

从隐性视角分析,数据显示,实验班有五项达成人数,“理性思维品质B”94%、“正向情感态度”96%、“正确价值观”97%、“文化鉴赏力”95%、“创新能力”91%,远远超过对照班相应的达成人数53%、21%,32%,51%,16%。其中,“理性思维品质B”的形成需要准确把握篇章结构和拎出关键信息,“正向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对作者态度的识别有关,而这需要分析作者描写人物和故事氛围的措辞来推断作者的弦外之音;“正确价值观”需要在判断人物的言行后,才能获得以诚信友善、正直文明立身的启示;“文化鉴赏力”的形成需要体会小镇环境,并拓展性对比中西文化;“创新能力”有赖于对人物性格把握后的合理推测。采用阅读圈的实验班能多角色多维度地精准剖解、深入挖掘并适当延伸,实现对课文隐性意义的探究,因此大部分学生获取了更为丰富的隐性内涵,这说明阅读圈在推动学生探究隐性意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研究也发现,通过分析文本隐性问题或超越文本问题,能实现对内涵意义的推理和拓展、对外延意义的判断和评价[14]。

(2)思想变化效果。为了检测学生在本课思政教学前后的思想品格变化,围绕本课的三个思政元素“人格审美情趣”“价值观”“客观分析”,以“我欣赏的人格魅力”,提取Phillips“获取财富、设法达到个人目的”和Cecilia“谨慎观察、独立判断”的特征,以及对类似Phillips的人提出“诚信友善文明”的诉求和得到“客观看待事物”的启示,设计了含6项供多选的主题问卷,由实验班41名学生在本课教学前后两次填写。

表4的课前课后对比显示,学生思想主流有减、增两种变化。一方面,欣赏“获取财富”“设法达到个人目的”的人,分别由课前35、27人减少到课后8、4人。另一方面,课前欣赏“诚信友善文明”的19人、“谨慎观察”21人、“独立判断”24人、“客观看待事物”16人,分别增加到课后41、37、39、36人,尤其是欣赏“诚信友善文明”者覆盖了全班41人。

表4 课前课后思想变化人数对比

首先,在课前,多数学生对人格魅力的认知有物质化、自我化倾向,认为“获取财富”(35人)、“设法达到个人目的”(27人)是个人魅力所在。在课后,通过分析房地产商人Phillips为了赚钱,欺骗和威胁Cecilia的一系列言行后,学生对Phillips形成了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印象,认识了Phillips的不当为人处世方式,由此许多学生改变了先前的态度,以上两项人数分别减少27、23人。

其次,可能深受情节和人物的触动,所有学生都意识到待人应“诚信友善文明”(增22人,共41人),几乎全班学生都认同Cecilia的“谨慎观察”(增16人,共37人)和“独立判断”(增15人,共39人)。此外,在分析Phillips的优点后,更多人认为应“客观看待事物”(增20人,共36人)。显然,有意识植入主题思政的阅读圈教学,利于强化正向价值观弱化负面思想,从而规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思想塑造效果。在本课程学习中,阅读圈活动角色和任务的多样性形成了其思政育人的多维性。比如,阅读圈活动形成的作业,在字里行间体现了阅读圈对学生价值立场和境界情操的多维塑建特征。

其一,人生品格的内化。如《综英3》“Unit 4 The Two Roads”的主题为珍惜青春莫负韶华。角色culture comparer搜集中外“惜时”名句,进行对比、翻译和展示(见表5),理解文化认同、文明互鉴的内涵,传递惜时奋进、求知问学的积极人生观。

表5 中外“惜时”句

其二,价值情操的表达。如《综英3》“Unit 7 Genius Sacrificed for Failure”的主题是反对歧视女性。角色life connector用英语论述女性能顶半边天,列举中国“四兰”女子事迹——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刘胡兰挺身抗敌英勇就义,申纪兰扎根基层无愧劳模,李兰娟不畏新冠高龄出医,并得出结论:不论男女,只要肯为国献力、为民谋福就是中华好儿女。

其三,家国担当的关联。如《综英3》“Unit 5 Creating a Caribbean Spring Festival”写了一名华人在国外组织了一次庆祝春节的活动。课文顺时而叙似乎并无深意。但阅读圈的attitude analyst通过分析写作意图,认为作者表达了海外游子思念家乡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并提倡“坚定文化自信,勇于责任担当”,倡议树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担当传播中华文化青年使者的专业情趣。

除作业外,实验后期,深度访谈了实验班12名扮演过6个角色的学生。学生普遍认可阅读圈对价值塑造的多维作用,比如对主流价值、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合作精神的培养。有的学生说:“以前我总认为作者所写都对,而现在通过阅读圈尤其是attitude analyst和critic角色,我学会选择性认同和转化那些符合主流价值的作者观点。”有的学生表示:“我们所学课文多出自外国作家,思想多元。阅读圈使我在遇到涉及中国元素的篇章时用心审视,如有偏颇就必在自己的任务里质疑阐明。”还有学生说:“同学的展示内容,常令我豁然开朗,让我在体会成果分享快乐的同时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建立思政阅读圈并展开课例实验,呈现具体教学过程和结果,采用自测单、问卷、作业、访谈的方法,探索了思政阅读圈的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研究发现:第一,阅读圈活动中,学生作为中心,通过读、论、示、评的流程剖析课程内涵,深度润泽心灵,不仅利于对课程显性内容的学习,更利于挖掘课程的隐形价值,对多层面促进思想成长有一定优势。第二,依托课程、针对主题、有意识地植入思政的阅读圈教学,利于推动学生求真去伪、矫正情趣、健全人格,强化主流价值,弱化负面认识,对规正思想有一定作用。第三,植入课程思政的多角色阅读圈具有多维育人特征:小组协作探究,塑造团队精神和探索能力;梳理语篇,开拓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分析作者态度,求真去伪,培养思辨力和修正情趣;连线生活,讲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以行塑德;对比中西文化,实现文明互鉴,厚植爱国情怀;评人论事,辨别美丑识人塑己。

虽然本研究基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但是思政阅读圈教学符合语言学习意义第一的原则,只要涉及语篇教学,对于大学英语、泛读、文学赏析、跨文化等课程的思政教学,都具有一定实践借鉴价值。当然,课程是整个育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思政实施离不开其他方面助力。本研究只探讨了个案课程,尚未讨论其他课程、课外等影响因素,且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丰富,加之各高校学情不同,这也是后续研究可追踪的方向。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语篇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