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育路径
2022-09-23杨佳奇赵猛
杨佳奇 赵猛
(燕山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是学校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承担起思想育人责任,实现知识传授、技能提高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的主体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跟进时代脚步,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并回应,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正确理解,也是高校全方位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1 新时代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范畴。课程思政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着力点,建立新格局,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是教育学生的德育,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二者没有联系,导致体育界的人才出现德育弱化的现象。在思政教育格局下,运用新的教育模式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使体育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助推德才兼备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让体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共同发展。
2 新时代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课程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建设高水平、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根本任务,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也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校体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培养国家各级体育人才以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养成和内化,从多角度探索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培育路径,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思政建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灌输和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教的理念,也是对学生育的一种更好的实现。
2.1 高校体育课程富含丰富的德育资源
专项体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优秀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在专项体育训练中,学生不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术,参加比赛活动,不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挑战自我,在刻苦训练中磨炼意志,遵守赛事规定,规范言行举止,团结协作,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学生专项技能训练时,适当渗透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女排精神、奥运精神等能激发学生努力训练的斗志,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在训练馆、球场上,加入器材、球类收容处,学生训练前后自取自还器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进行了诚实守信、合理有序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了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在解剖、生理、营养、康复等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刻苦学习、遵守课堂纪律等修养。体育理论课程多以实践为主,且专业性强、内容抽象,解剖课、生理课等课程需要动手实验。课前概述知识点,讲解实验仪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实验后,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各抒己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2 顺应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高校体育专业中,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高峰体验”,如游泳、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都需要学生承受高负荷强度的训练,学生要充满信心和决心,表现出坚定与果断、勇敢与拼搏等意志品质。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需要合作,树立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启迪,体现出时代和社会对培养目标与体育的要求。我国教育系统要建设十大育人体系,把实践育人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又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体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用思政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带动自身在实践中的思维导向,更好地实现高校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3 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对于体育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加强思想观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实现思政教育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是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思政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格局,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个人奋斗精神,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3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校体育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应立足于课程的本身,从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课程专业特色,顶层设计,师生双主导地位等方面出发。
3.1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历来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其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校体育教师自然也承担起了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和体育内涵的双重任务。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把握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处理好课程“知”与“德”的辩证关系。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要有意识地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挖掘并梳理体育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资源,将体育精神、规则规范、公平公正等思政元素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为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可以举办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素,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人水平。高校体育教师要围绕教、练、赛,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技能技术时,要注重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引导学生。例如,在武术课中,教师要用武术礼仪约束自己和学生,课前课后师生互行抱拳礼、鞠躬礼,强调言行有礼,习武先习德,师生互相尊重,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全过程。
3.2 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专业优势
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思政优势。体育专业课程不但可以强化专业学生的技能、体质、人格、意志,在训练过程中还能培养专业学生永不言败、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爱国奉献、不畏强敌等精神,可以更好地弘扬体育专业正能量,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足够的信心,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体育象征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不放弃、不认输的意志,女排精神、体操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映射着所有中华儿女。分析女排精神发现,爱国奉献是核心,团结协作是基石,勇于创新是路径,追求卓越是目标,而顽强拼搏是关键。自强是体育精神的标签,唯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团队项目,重视团队意识和合作。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中,团队协作远胜于个人能力,强调队友协作配合。团队合作是集体项目的基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才能体现出体育精神的魅力,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项指标。通过专项课程学习,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提升思政素养,真正实现学思双修、学思结合及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将专项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理念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建成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要素全过程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打造理论学习模块化,实践训练常态化,科学研究实战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3.3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是所有高校及教师的责任。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建设融会贯通,是高校体育思政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成立体育课程思政小组。结合高校学科的属性和自身特点,挖掘其内涵和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高校体育特色思政教育。要加强各个学院课程思政的交流和学习,各学院建立稳定联系。以教师为中心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同时在体育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上添加思政教学的考察内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充分挖掘高校其他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派出有思政教育底蕴的教师对各个学院的教师定期进行思政培训,共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尤其是体育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3.3.1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的激励保障系统
高校各部门要配合和支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包括人事处、教务处、学校教师等都应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给予优秀教师一定奖励,定期组织各部门职员学习国家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提高职员和教师的思政水平。此外,学校教学科研职能部门设立一些科研课题,加强课题的申报力度,鼓励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课题的申报工作,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学校应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纳入教师质量评价、职称评定、年终绩效考核中,鼓励教师加强自身思政教育的能力,并支持教师编写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教材,有效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负责人及教师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提升课程思政服务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3.2 设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专题
组建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科研队伍,形成“教、研、训、推、用”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在体育课程中,找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设计上加入体育强国、体育扶贫、赛事志愿者等专题,将正确的三观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等,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入社会服务。
3.4 建立师生双主导地位机制
3.4.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拟练习。期间,博引国家队的傲人成绩以及队员为创造更好的成绩所付出的艰辛等事例,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刻苦训练的自主性。许多体育项目的动作技术、训练方法相似,科学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教授羽毛球挥拍动作时,抛出问题进行授课,高远球和杀球动作与排球扣球是否有相同之处,是否都是鞭打动作,为什么要做鞭打动作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体会动作,不仅促进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动作,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2 定位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信心。例如,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观看健美操比赛、展演视频,从中寻找灵感来编排适合自己的套路动作,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上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编排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要给予学生自由发问的主动权。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秉持互相学习的态度与学生讨论,对新颖的、有见解的发问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学习态度。
4 结语
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全方位进行体育人才培养,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促使体育专业课程的育体价值和立德功能更好地展现。紧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方向,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这一教育创新举措,该文从教师培养,专业优势,建立激励保障系统,设计教学专题,建立师生双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知识目标,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体育课程育人目标等方面出发,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策略进行探索,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高校应不断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时刻关注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信息,充分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