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精神谱系的历史记忆重塑与当代诠释
——陕西广电融媒节目《瞬间》的叙事探索

2022-09-23杜波唐诗

传媒 2022年16期
关键词:谱系延安精神红色

文/杜波 唐诗

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奋斗精神的体现,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需要利用丰富的媒体形式,也需要创新的叙事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讲述红色精神谱系需要紧贴时代,以当代人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重塑革命历史记忆,对红色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建构历史记忆与当代青年文化之间的共通性。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打造的8集“传承精神谱系融媒节目”《瞬间》于2021年8月开播,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同步在多个网络平台播出。开播仅三天,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就超过180万次,节目短视频全网点击量超过2500万。节目不仅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还获得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评选的“2021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等多个奖项。《瞬间》接地气地讲述了一系列与“延安精神”有关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在各种“瞬间”体现出的思想、愿望、勇气和行动力,展示了当代青年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过程以及当代社会对延安精神的传承,生动地诠释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节目从青年人的接受习惯出发,在叙事上打破传统,创新叙事主体、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多重叙述,勾连起历史与当代,以开阔的叙事空间拓展观众的视觉体验,对红色精神谱系进行了一次叙事实践探索。

一、红色精神谱系叙述的当代语境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精神坐标,不仅包含丰富的精神资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这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优质资源,可以唤醒对百年来革命和奋斗精神的历史记忆,增加人们对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以及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的认同。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需要把握好新的语境,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通过多种类型的叙事来诠释红色精神谱系,重塑红色精神的历史记忆。

红色精神有着巨大的诠释空间,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每个时代都有其全新的看法和其特殊的观点,因此每个时代均以新的“视角”看待“同一”事物。保罗·利科认为,诠释工作的深层意图就是要超越时间和空间距离,并由此将意义纳入一个人自身所能拥有的当下的理解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对历史记忆的重塑和诠释需要叙述、解释曾经发生了什么,代表什么,在当下意味着什么,与万千作为个体的“我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正如《瞬间》中所说,“传奇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草地要走出来,都有自己的雪山要翻过去”,它自然地将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历史与“我们”关联起来。具体形象地以当代人的价值观来诠释红色精神,正是红色精神谱系传承的本义。

媒介技术发展引起传播生态变革,媒体融合趋势成为媒体发展共识,移动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短视频发展迅猛,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34亿,占网民整体的90.5%,不仅短视频平台背靠优质精品内容,而且长视频平台也开始发展短视频业务。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视频更短、更看重用户体验,影响着用户对视频节目的接受习惯,因此,红色精神谱系的叙述需要考虑叙事单元的长度、叙事节奏。《瞬间》中每一集中都有多个简短的叙事单元,体现了“微传播”语境中短视频思维的叙事方式。

网络时代的“Z世代”用户在认知认同方式上与之前的用户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年轻的网络“原住民”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更为鲜明的个性追求,对传统的叙事和视听形式并不满足。在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过程中,只有通过参与、理解和再理解的过程,才能够理解观念的意涵并逐步实现观念占用,并内化为自我认知。因此,红色精神叙述需要从当代人的自身立场、习惯和爱好出发,这样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更好的接受效果。《瞬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通过在论述过程中穿插诸如“接下来的故事我都不忍心听了”“我都能想象到”等叙述表达,来展现当代青年的反应反馈,它运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暗示语言,强化了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达到“共情”的效果。

叙事有着分享经历、呈现观点和建构身份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与否同叙事语境息息相关。在新的语境之下,重塑红色精神的历史记忆不仅要将青年群体的叙事接受习惯、个性化的情感需求、话语表达方式等作为新的考量因素,还需要创新叙述方式。讲述红色精神谱系之一——延安精神的《瞬间》在叙事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改传统党史题材大口号、大场面的宏大叙事,展现了最能体现延安精神的风采瞬间,塑造了生动形象的革命历史记忆,与教科书式的革命史形成了对话关系。节目将延安精神作为叙事主线,聚焦于一系列的感人瞬间,将所有的叙事线索围绕延安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延续,从“信念”“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多个角度诠释延安精神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瞬间》围绕叙事主体、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展开了探索和创新。在叙事学理论中,叙述者、叙事时间和空间是叙事的关键性要素;在文化记忆理论中,也同样认为时间、空间以及人等三要素构成了值得记忆的素材。叙事是构成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对于集体记忆来说,更是依赖于叙事。因此,对于红色精神的诠释而言,从叙述者、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不仅是对红色历史记忆的一种重新塑造,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红色精神的认同。

二、叙事主体:关于延安精神的三重叙述

《瞬间》在叙事主体上使用了三类不同的叙述者。节目打破传统的叙事惯例,让历史讲述者、当代青年、当代讲述人三个类型的叙事主体以不同的声音来讲述历史故事与当代故事,共同展开对延安精神内涵的探索,完成对延安精神的叙述。历史讲述者将80年前的历史娓娓道来,带领大家寻访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最强大脑”张浩凭记忆传达重要信息、隐藏在戴笠身边的女情报员张露萍、毛泽东花1.5元招待陈嘉庚、实事求是的“固临调查”等,展示了延安精神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瞬间。当代青年代表叙述自己作为个体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困惑,与历史讲述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历史故事的意义。当代讲述人则以记者采访或评论的形式,讲述当代故事和时事热点,如响应国家号召的交大西迁、永葆共产党员精神底色的张富清等,分析其与延安精神的本质关联。

三类叙述者分别以历史视角、当代青年的认知视角和对延安精神的当代诠释视角来展开叙述。历史故事的叙述是对历史记忆的追寻;当代青年认知视角是对红色精神意义的青年理解;而当代意义诠释视角则是诠释时事与延安精神之间的关联性。三种叙述主体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历史讲述者张彤表述严谨,被尊称为“老师”,是传统党史叙事风格的代表。当代青年则大胆地邀请了青年相声演员卢鑫、玉浩,他们使用诸如“打Call”“一键三连”“Plan B”等当代青年流行词语,俏皮又不失亲和地表达了当代青年的所想所感,体现出当代青年生活化的风格。当代讲述人则采用记者进行采访和叙述的方式,保持着新闻记者的报道风格。这三种叙述风格自然地揉合在了一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与活泼的边界。

“复调”是一种和声,它可以突破独白式叙述的限制,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的整体。三重叙述表面上看似略有跳跃之感,但实际是从自身社会阅历和自我体验出发,对历史记忆及伴随其产生的抽象理念的不同理解。比如,在讲述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故事时,历史讲述人会说,“彰显了共产党人无惧困难、勇于超越的奋斗精神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独特的光辉篇章”。而当代青年从自己的角度对话:“这样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当代讲述人则说,“八十年前困不住我们的,今天也依然困不住我们,因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也是我们党、我们中国人代代传承的‘核心技术’”。三类叙述者不断穿插,增强了叙事单元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消解主体间性、达成情感共鸣。《瞬间》这种由三重主体形成的“复调”对诠释延安精神既不同于教科书式的讲解,也不是随意的表达观点,而是基于当代青年个体经验认知的共情性的通俗阐释。历史叙述、精神诠释和情感认同在此并行不悖。

一是使历史与当下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勾连,特别是通过历史讲述者和当代讲述者的切换,让历史讲述不再是“独角戏”,而是更有参照性和参与性,使故事更有说服力。二是增强了个体认知的多重视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视角和理解思路,多维度地展现不同个体与精神的关联,既增强了不同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也凝聚了对延安精神的共识。三是形成了语言、形象等方面的多重风格,可以对不同的观众进行投射,促进青年群体个体自我身份的认知,更加丰富地诠释了延安精神。总之,《瞬间》中的这种三种叙事不仅塑造了更加深刻的延安精神内涵,强化了延安精神与当代的关联,也丰富了红色精神记忆的多样性。

三、叙事时间:历史与当代的叙事穿梭

《瞬间》以延安精神为叙事主线,时间上横跨历史与当代,让延安精神从历史故事源头而来,接续当代故事和情节。叙事有意避开全景式史诗式叙事,而追求“一沙一世界,瞬间即永恒”,故而命名为《瞬间》。叙述的有大到何去何从、一念之间定生死的瞬间,也有小到生动活泼、体察入微的平凡瞬间。众多的瞬间集合,体现了延安精神的不同维度。节目将延安革命奋斗精神包含于对历史和当代“瞬间”的叙述之中,无论是波澜壮阔的瞬间,还是朴素而深刻的瞬间,都生动地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原型是想象、思想或行为与生俱来的潜在模型,可在所有时代和地方的人类身上找到。《瞬间》在延安精神的故事原型基础上展开,讲述故事人物的高光时刻,而这些高光的瞬间正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之处。例如,负责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最新消息的使者张浩,只身一人从莫斯科徒步3个多月到达陕北瓦窑堡,当场背诵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八一宣言》内容以及密码本内容。经叙述主体之间的对话推动和当代讲述,延安精神故事和当代故事之间的传承关系一目了然。“历史的”延安精神与“当代的”中国女排精神、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自主研发的航空精神等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片段式、纵切面的组合,共同组成延安精神谱系的各个方面。

“对话”在历史和当代的时间交错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对话”推动着叙事的展开和深入,增进了叙事的张力。当代青年在追问中不断提出问题,如“对这些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有志之士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对延安好奇”“有个事我一直很纳闷”“可我还是想问问”“我发现一个问题”“我想不通”等,都是叙事的重要节点。其次,“对话”对延安精神展开了“探讨式”解读。将延安故事与青年人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与好莱坞影片进行对比,与网络流行的句子进行对比。比如,“现在一般十六岁的孩子还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在家打游戏,在父母的陪伴下幸福地长大,而他们却都已经背负国仇家恨,冲锋杀敌了”。以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文化作为参照系,辨析延安精神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此外,“对话”中既表达了个人的感受,又解答了个人思想上的困惑。通过在历史叙述—对话—当代讲述中穿梭,叙述者共同追寻历史故事蕴含的意义,将传统严肃的革命话语和活泼生活化的青年话语逐渐融为一体。

在历史与现实之后,叙述中还蕴含着对于未来的提问:如何在未来传承延安精神?如何学习延安精神的视野和胸襟?当代青年怎样才能像延安青年一样创造新的未来?将“瞬间”放置于百年奋斗、未来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体现了历史的深度。复旦大学教授陈新在《西方历史叙述学》一书中提到,当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位历史叙述者,通过对个体自身的历史或生存情境的理解,阐发自己的存在与实践目的,即进行历史叙述时,他已经置身于一个历史叙述的循环之中。在延安精神故事中,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一个个用生命捍卫信念的瞬间,一个个不畏艰难决策的瞬间,一个个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瞬间,都体现了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的坚韧力量,构成了绵延至今的红色精神传承。

节目既不追求全景式叙事,也不追求连续性叙事,而是每集中包含4~5个历史故事作为叙事原点,加上历史讲述人的口述,当代青年的对口词和当代讲述人的叙述,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虽然每个叙事单元相对独立,但由于延安精神贯穿始终,整体叙事形散而神不散。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叙事单元通过讲述人进行拼接,体现了“微叙事”的风格,是短视频时代对叙事时间把握的一种新思路。“长尾理论”提醒我们,一种传播途径、一种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而多重传播渠道和新的内容组合可以满足小众群体的需求。《瞬间》短小精悍、情节曲折的叙事单元便于二次剪辑,也容易在新媒体中对故事进行揉碎重组利用,便于在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多渠道传播,增加了形成传播“长尾”的可能性。

四、叙事空间:场景与形象的多样化展示

在叙事过程中,观众需要把相关的主题因素在空间上连接起来,对于时间跨越性较强的叙事更是如此。与《瞬间》叙事时间穿梭相对应的,是它的三重叙事空间:延安现场、讲述空间和当代场景。延安是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地标,既是一系列红色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讲述空间是虚拟的场景,由历史讲述人和当代青年为前台,以虚拟空间为背景,完成了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切换。而当代场景则是将当代讲述人置身于北京、上海、西安等10余个城市之中,以新闻回述的方式再现当代新闻现场。空间场所是一个混合体,与生死、与时间和永恒有着内在的联系,《瞬间》中叙事空间的不断转换,强化了空间的关联,也体现出叙事作为历史真实与当代现实之间的中介力量。

这三种场景构成历史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具体叙述,不同的空间之间相互关照,消融了历史与空间距离,拉近了与观众的关系。开阔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延安精神的空间穿越,形成循环性,打开了精神谱系空间的大门。与传统叙事不同的是,新媒体叙事需要在内容产品构成中加上“关系”和“场景”要素。《瞬间》吸收了新媒体叙事的要素,建构具有历史关联性的历史空间和当代空间,但依然是聚焦精神本身,增强对空间变化的认同,强化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叉地带则借用虚拟空间,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展示。

对空间形态的感知极大依赖于叙事场景的展示,因此,节目在场景上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再现故事和新闻现场。《瞬间》专门制作了精致的手工微缩模型,细节性地再现延安历史场景,运用原始照片和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包括艺术时代风格鲜明的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版画还原历史场景。利用微型摄影、虚拟环境设计,运用延安全景立体沙盘,带有剪纸风格的虚拟背景塑造虚拟空间。运用新闻镜头展示当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场景。《瞬间》还利用虚拟合成技术混合真实人物与虚拟场景,让叙述人与虚拟场景产生互动,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历史交互沉浸感。当代青年代表与延安历史场景合二为一,卢鑫和玉浩漫步在故事发生地,在落日余晖中坐在山头看着延安剪影地貌,当代人与历史空间彻底结合在了一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视觉元素和符号的展示具有生动的说服力,场景的建构构成了历史记忆的基础,而符号的运用创造着现实。符号既可以作为现实的表征,又同时为现实提供表征。《瞬间》加入了典型而具体的视觉元素,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着装、姿态和表情。反复突出宝塔山、窑洞等可识别的代表性符号,将延安精神价值理念镶嵌在具体的符号中,触发观众的视觉体验,从而激发情感共鸣。这种生动的符号形象展示让年轻的甚至低龄观众也能够很好地接受,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强化了观众的认知和记忆。

五、结语

《瞬间》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仅以新的叙事方式重塑红色革命奋斗历史、深度挖掘延安精神,而且还展示了当代人对延安精神谱系的理解。就像节目中借当代青年之口所说的:“只要找到了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就能够活泼、自然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突破传统,结合现实的需要,结合当下的审美”。《瞬间》正是进行了这种努力探索,试图让延安精神走进当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让革命历史给予当代青年人更多的精神启示,让当代青年人对延安精神产生价值认同,接受思想的洗礼,对国家、人民和未来有更多的思考。

《瞬间》虽不是传统的宏大叙事,但依然展示出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整个节目通过叙事创新,力求与青年群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出现的叙事拼接产生了“复调”的叙事效果。正是因为如此,它难以简单地归类为特定的传统类型电视节目。但毋庸置疑,这种略带后现代叙事意味的探索是新媒体传播语境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给红色精神谱系叙事留下了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谱系延安精神红色
神族谱系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中国美术评论话语多元谱系和当代重构
全景呈现延安精神——评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赞
聆听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延安精神
红色在哪里?
延安,我把你追寻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