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的戏曲传承和发展
2022-09-22陆英
陆英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承载
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各国或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剧作为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因素的综合舞台呈现艺术,其承载历史文化的功能无可替代[1]。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歌舞说故事”,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到清代地方戏曲,一度空前繁荣,深入千家百户。戏曲演员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百般技艺,极大地满足着群众对远离困苦生活的浪漫幻想,千百年来其受众跨越了社会阶层,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吸引着无数的戏迷粉丝。甚至远在海外,许许多多远离故乡的华侨同胞把听戏曲、看戏剧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精神汲养,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表象和符号。
那么,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最大的艺术特性就是给观众提供了特殊“现场感”。从古至今,戏曲承载着高台教化的功能,是在社会生产之外民众的重要精神娱乐之一。人们走进剧场,聆听和品鉴舞台百戏,感同身受地与戏曲角色产生共情,从而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在电影电视尚不发达的年代,戏曲被奉为“阳春白雪”,与中国广大的下里巴人的生活形成反差,能够进入剧场观看演出一度是有闲阶级的特权。直到影视剧逐渐普及,戏曲才渐渐走向式微,然而,进入剧场“看戏”是民众接触戏曲的重要方式,在现场近距离体验、欣赏名家名角表演,仍被视为一种高雅的娱乐行为。
2 戏曲“上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道
戏曲在线下的没落危机,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类舞台表演艺术在中国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尤其是新时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看来,中国传统戏曲是旧时代的产物,是老一辈人的娱乐,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毫无新意可言。导致这种尴尬的客观原因,是因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现代新媒体娱乐方式的冲击。美剧、韩剧、网络游戏、QQ、微信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戏曲优柔、缓慢的美学表征,不断被各种快餐文化蚕食,戏曲剧目创作排练演出时间长,依赖剧场导致了观众覆盖面窄、经济效益产出效能低,其竞争力每况愈下。从主观因素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剧团思想观念守旧、从业队伍素质待提高、剧场建设滞后等均对戏剧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戏剧走向式微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随着网络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戏曲并不是唯一受到冲击的生活方式。网络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新的生活便利。纵观我们的四周,实体商店、银行、出租车等许多传统行业都已经和网络亲密碰撞,网约车、拼多多以及菜鸟驿站,都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传统行业纷纷谋划新变革的现今,传统戏曲行业和网络化亲密接触,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知不足而后求新变,这本来就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思维。传统戏曲尝试走互联网的传播道路,是戏曲新生的必然生存之道。许多传统行业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已经创造出了新的发展生态,获得了重生。互联网的特征如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这些都能给传统业态提供更多的生存法则和选择通道,因此,戏曲进入互联网,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得到更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共识共鸣。
2019 年,在济南举行的第17 届齐鲁论道活动上,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之路——戏曲与互联网的商业融合创新”的讨论引起了戏曲界的震动,与会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环境整体良性转变,给戏曲文化生态重构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在会上,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报社原副总编辑徐世丕建议,要把握认清“互联网+”时代戏曲文化的正向和多元价值以及传播路径与前景,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利用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及当下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改造、提升并重振戏曲艺术视听精品的文化经济价值;戏剧尤其是戏曲从业者应把握好当代中国文化消费趋势,善于借势,发现和研究大众文化消费分众需求的短板与戏曲优秀存量资源的长尾效应,聚焦薄弱环节,找准主攻方向,突破资源整合瓶颈,在公益传播平台与戏曲视听市场着力开拓戏曲与新媒体双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构建新时代中国“戏曲+互联网”新业态,使中国戏曲有效转化成当代中国艺术传播、人文传承、文化交流的精品,更好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服务[3]。与会者还提出,即使在欧美国家,现代音乐剧、芭蕾舞剧等大殿堂级别的剧种也在推广方面极大地依赖互联网,通过在演出官方网页上推出小视频,让观众欣赏了解进而购票。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则建议,文化先进省份也不能盲目地认为一线城市的戏曲演出会比三四线城市有文化号召力,依然要通过互联网大力做好市场培育的工作,大家均认为,戏曲形式要创新,要多出新戏,要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让戏曲与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模式要创新,多手段并举,采用剧场、直播、植入戏曲等不同的演出模式,加强市场推广力度,因为,从技术上来说,科技的进步能使戏曲表演更加多样化,提高戏曲产品的艺术魅力,更多地吸引年轻一代,积极促进青年人观看戏曲成为新的时髦化娱乐。自然,戏曲在借助互联网的同时,还要注意的关键一点是,处理好版权、作品保留等问题,帮助古老艺术插上互联网之翼,实现双赢。
3 “戏曲上线”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态的重要表征之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戏曲上线”的新生态系统已逐渐建立起来。我们的戏剧演出,过去是现场手工卖票,现在不仅在线下卖,也在网上卖,这是利用“互联网+”,是“戏曲行业+互联网”。戏曲行业也在不断地学习,希望真正地利用互联网获得新生态,努力适应并学会运用互联网的哲学思维去指导戏剧产品或戏曲行业做产品,改变它的产品体验,改变它看待观众的方式,改变它跟用户受众的连接方式,改变运行模式,从而让戏剧行业的各种资源真正重新配置,从而获得新的可持续生存法则。
目前,“戏曲上线”之潮流势不可挡,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如下。
(1)戏曲上线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海量剧目被放到网络上供观众欣赏。这就是目前的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土豆网、优酷视频所做的事。一台电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起了万千观众,是简单的“戏剧+互联网”模式。一张网、一个连接平台、亿万每天用户,剧目任你挑、演员由你选、随时可赞可弹可发朋友圈,还可以参与互动体验甚至成为生活必需。
(2)戏曲网站已从单纯的“宣传平台”向“连接平台”慢慢转化。互联网从一个垂直行业进化为水平行业,它水平地摧毁和重塑很多传统行业,其最核心本质的力量是“连接(connection)”,即“连接一切网聚力量”。连接是有层次的,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一个网络的价值跟它的节点的数目是呈指数级变化的。戏曲行业的根本改变从战略上要考虑:戏剧产品和衍生品如何能够加入连接的网络里来,产品如何能真正把很多人、很多企业、很多可以连接的资源连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建一个“宣传网站”,而是要打造一个“连接平台”。例如,建立“戏剧微信公众平台”并大力投入经营,解决每个人与戏曲行业的连接问题。利用手机互联网的刚需,真正把戏曲与人、跟戏曲有关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
2019 年,广州道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济南齐鲁论道活动上首创式提出“戏曲与互联网的商业创新模式———打造中国戏曲第一股”的构思,其目标是打造以戏曲为纽带的文化生态圈,在线上内容引入、分享之外,还能够开展戏曲产品的合拍、翻新、修复、推广,以及衍生品制作。其操作办法是以家庭大屏为重点,建设跨屏戏曲产品生态,为用户提供戏曲文化娱乐新空间,尝试打通戏曲产业链各环节,构建戏曲生产与消费的商业创新模式[4]。目前,该公司基于这一构思,推出“梨园行”戏曲文化产品,该文化产品的系统内拥有2 万多部戏曲产品资源,触屏操作简单直接,符合中老年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而任何戏曲社团或爱好者,还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作品进行内容分享。这个产品的推出,使得戏曲平台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宣传性质,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技术体验和产业生产。当然,戏曲在其中并不是唯一的,这种体验也可以是戏曲之外的其他艺术类型,但是有了这样的产品,使得戏曲拥有了更多接近家庭的通道,成功地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承。
(3)借助互联网,戏曲从“演员-观众”的单向交流逐渐向“戏曲-用户受众”多向辐射进行转变。
戏曲演出已经不仅仅是给人带来单纯的感官欣赏,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大国文明的崛起思维,很多家长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迫切期望孩子多接受国学传统文化,而戏曲就成了一个较好的切入契机。
近年来,中国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高校,戏曲进乡村等,戏曲已经悄悄地成为不少校园的美育选修课程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戏曲教学,有些戏曲团体已经开始制作面向不同年龄段的戏曲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向学生进行讲授。如,南宁市粤剧团从2015 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2020年之后,由于新冠疫情爆发,部分戏曲老师则通过网络向学生开展小型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 年,由文化部主导,在全国开展的文化共享工程戏曲动漫栏目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上线,包含了戏曲杂堂、戏曲在线、戏曲新说三个栏目,得到了广大学子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活动通过戏曲动漫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动漫戏曲人物故事,既还原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精髓,也让戏曲变得更有趣味性,激发了青少年对戏曲艺术学习和传承的热情。
(4)大型戏曲活动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展演已成为常规演出的拓展和延伸。
随着国家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央视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栏目不断获得热烈反响,如“中华诗词大会”,“我家有个小戏迷”等,都成功引起了全国各地群众对戏曲文化的新关注,各地的戏曲展演活动已经不满足于在线下开展,很多剧团开始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将剧团作品、戏曲整台晚会放到网络上供大家观看,并和其他剧团进行互动,在网络社区进行交流互动,开展投票评比、微剧评等戏曲评论活动,建立起蓬勃进发的网络文艺生态。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尤其在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发之后,各地演出活动时不时地按下暂停键,剧院暂停营业,大型实景演出、“厅堂版戏曲演出”等活动受阻,网络渠道顺其自然地成为戏曲活动的重要选项。
据统计,2020—2021 年,各地戏戏曲院团涉足直播领域,呈现雨后春笋之势。2020 年3 月,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首先吹响集结号,携手所属京、昆、沪、越、淮、评弹等六大院团,推出了“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在5 天举行了6 场直播。其中,上海越剧院的“越赏清音”公益演唱也在10 余个平台同步直播,短时间内吸引了近百万点击量。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短视频快手平台上组织直播,由他的弟子和“超级戏迷”线上PK,成为戏曲演出佳话,一时成为“流量担当”。
2021 年,北京园博园启动了第一届“云端戏台等你来”线上戏曲征集展演活动。活动以“传承优秀文化,传唱经典戏曲”为主题,面向各大院团、大中小学及社会戏曲社团组织开展,为广大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一个线上切磋戏曲艺术、交流戏曲文化的平台[5]。活动吸引了大量业余选手或民间社团参与,在展现戏曲民间传承力量的同时,体现出民众自觉参与的意愿,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公众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长。
总之,互联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须积极依托网络优势,参与网络的智慧融合,就必定能从竞争激烈的文化浪潮中乘势而上,探索全新的生态途径,让自身的传承发展走出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