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性求解方式下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指标的研究
2022-09-22黄昊旻
黄昊旻
(贵阳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阶段的最后科目,从学生角度来说,是通过一个虚拟项目的完成训练,达到积累未来从事相关专业初步经验一个锻炼过程;从学校层面来说,是体现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所以,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情况始终受到重点关注。事物的发展受其目标所引领,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受评价指标所引导,指标的覆盖宽度、设计深度会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造成不同的效果,因此,一套稳定指标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1]。
目前,毕业设计的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前期选题和开题、中期进度检查汇报、后期结题答辩3个环节组成。从图1 中可以明显看出,该流程是一个开环系统,没有信息的反馈机制,也就无法在毕业设计完成规定的流程后[2]判断分析此次执行情况如何及给以后的执行一些参考经验,因此,对现有指标进行研究讨论,以找到造成指标体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改进是值得研究的工作。
图1 毕业设计流程环节
1 研究方法
目前,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主要由指导教师评分、同行教师评分及现场答辩评分3 个维度的评价项组成,同时,3个评价项的各自权重数分别为20%、30%、50%,详细情况由图2所示。因来,毕业设计的最终评分可以写成式(1)的结构模式。
图2 毕业设计评价指标
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为b值,这样就形成了线性方程的求解情况,在a1x1+a2x2+a3x3=b线性方程中,a为评价指标中评价项给定的分数,该分数由不同教师给出,由于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喜好不同,从而造成a值的变化方向及浮动不一致;x为评价项权重数,该权重数的维度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覆盖宽度及深度,同时,权重数规定数值恰当与否,会反向影响教师对a值的给定情况。
通过对2016 届、2017 届、2018 届毕业生共142 份毕业设计分数的收集整理,分别获得了每个学生的指导教师评分即a1、同行教师评分a2、现场答辩评分a3、最终评定成绩b。当形如Ax=b式时,可以计算出评价项权重数x,通过对评价项权重数x的变化分析,可试图分析当前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表1 可看出以下几点情况。
第一,每届的权重数计算结果均不一致。2016 届的指导教师评分权重数18.43%与当前评价指标中规定的20%有1.56%的差距,如果换算成相对变化幅度的话,可以得知,2016 届指导教师评分权重数相对规定指标下浮了7.85%;2017 届的同行评分权重系数27.93%与规定的30%也是有2.07%的差距,同样换算得知,2018届同行评分权重数相对规定指标6.90%
第二,每一届的三项权重系数相加后均与当前评价指标规定的“20%+30%+50%=1”有一定的差距,2016 届的0.9989 和2018 届的0.9999 均小于1,而2017届的1.0002则大于1。
第三,在3项权重系数中,变动幅度最小的是答辩评分权重系数,同时,3届计算的答辩权重系数均大于规定要求50%;其他的无论指导教师评分权重系数,还是同行评分权重系数,均出现了在规定标准上下波动的情况。
为通过权重系数变化的情况分析出当前评定指标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白权重系数变大、变小与分数之间关系,对当前评价指标的计算式a1x1+a2x2+a3x3=b整理成式(2),可绘制出图形如图3所示。
图3中曲线关系表现出权重系数随分数增加而减小的情况。另外,根据式(2)可知,在b与a1不变的情况下,(a2x2+a3x3)的值总体若增加,则曲线向上平移,说明同行评价分数与答辩评分和在变大,也即二者所占的权重系数在变大。
2 存在问题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评价指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表1 权重系数计算结果
(1)除了2017届外,2016届、2018届指导教师评分权重系数均小于0.2,即20%,表明指导教师给予的评分都比较高,甚至高过了85分以上。虽然不排除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确实值得给出相对应的高分,但是,借用图3 所示的权重系数与分数关系,再来分析同行教师评分权重系数,可以看出,对应同届的学生,同行教师评分权重系数超出了0.3,即30%,说明同行教师给出的评分较低,也就是说,指导教师和同行教师在同一篇文章的看法上出现了不同。这也表达出教师的喜好及身份位置不一样会造成系数的波动,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而无法客观地评价毕业设计质量。
图3 权重系数与分数关系
(2)现场答辩评分的判定受学生表达、状态、评判教师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所以答辩权重系数也出现不同的浮动。
(3)3个权重系数相加后又两次出现了小于1的情况,说明在执行当前评价指标时,各老师都出现了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因为面对的是不同学生、不同毕业设计题目,也就无法做到一致,但这正说明当前评价指标在执行上无法对教师有同向的要求引导。
(4)从2016届、2017届、2018届的权重系数来看,3届的系数是忽上忽下的波动,不是朝某一方向的波动,说明当前的评价指标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使得指标同向运动。一个好的评价指标是能引导相关工作者朝预想的设定目标前进,良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但当前的评价指标仅变成了各方的博弈方式,在最大限度内给予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成绩判定,就为了最终获得合格以上成绩,从而使得指标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动。
3 评价体系指标的修改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毕业论文质量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3]。毕业设计评价指标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能有效地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在巩固自己所学知识情况下,进一步拓宽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因此,从该目的出发,结合当前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给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3.1 采取双指导教师制,降低指导教师评价权重系数波动
目前,一名指导教师多面对的是多名学生,此时,教师自身在科研、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再结合学生处于即将就业或者进入更高层学习环境,容易把毕业设计视为一个简单过场。因此,在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培训同时,可以考虑采取双教师指导制,减小给出成绩的波动情况。
根据表1 数据中答辩评分权重系数的情况,可以看到,答辩评分权重系数波动很小,原因就是在于答辩评分的给出是4~5 名教师给出的平均分。因此,采用双教师指导制,可以进一步减小指导评分权重系数的波动区间。
双教师指导制的好处还在于,第二名指导教师可以选取部分企业指导教师[5],让学生在与第二导师的联系中充分接触实际情况,使得毕业设计与实际情况更加密切,在了解实际工程问题如何解决的同时,提升兴趣、培养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毕业设计整体过程监控。
3.2 同行教师评定给出难度判断
同行教师评分权重系数的波动,其原因是同行教师之间由于喜好不同、思考角度不同,造成给出的分数差异较大,而对不同分数只简单采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很容易把差异带入到下一步的成绩判定中去。再者,同行教师在评定毕业设计时,只是简单从文章的规范性、通顺性来给成绩,无法正确说明一份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因此,要求同行教师在评阅毕业设计文章时,根据自己个人情况,给出一个难度参数系数,难度可以详细分为:容易难度,系数设置为0.3;中等偏易难度,系数设置为0.5;中等偏难难度,系数设置为0.7;困难难度,系数设置为1。后期,通过对难度系数的折算,以进一步缩小前面所述的同行评阅权重系数波动区间。同时,在毕业设计工作阶段完成后,依据同行教师给出的难度系数,对本次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分析,根据难度系数的分布情况,了解本次给出的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调整给出一个参考指标。
3.3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
经过4年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强弱、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造就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6]。这种差异的出现有可能导致学生面对自己不愿做、不想做、无力做的毕业设计,也就无法谈及质量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初期,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成绩情况,对其进行简单区分,对不同能力强度的学生设置适合的毕业设计选题。再者,选题初期,还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后,再进行毕业设计题目设定[7]。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还体现在现场答辩阶段,有些是善于表达、展现自己的学生,而有些则不是,在答辩时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这也是表1 权重系数计算结果中答辩评分权重系数浮动的原因之一。
综合考虑以上建议后,可以把毕业设计评价指标结构进行修改,如图4所示。
图4 修改后毕业设计评价指标结构
修改后的毕业设计评价指标特点在于通过了解同行教师给出的难度系数、学生的个体差异系数,结合最后的毕业设计成绩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目前毕业设计的开展情况,为以后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情况提供一个思路。另外,在不同评分项上采取了多因素的方式,进一步减小由于教师个人因素所带来的波动情况[8]。
4 结论
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是确保毕业设计具有较高质量的方向指引。本文通过对原有的毕业设计指标进行线性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1)通过多指导教师方式,以减小教师个人所带来的评分的浮动区间过大;还可以通过多指导教师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接触多种解决办法及思路。
(2)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力求做到毕业设计的真实目的——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巩固知识,拓宽知识,树立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是给出分数判断学生的成绩是否合格。
(3)增加了同行教师对毕业设计难度判断的要求,减少同行教师由于个人研究方向、喜好、写作方式等情况对毕业设计带来的不同判断情况。
(4)增加了反馈指标,把原有的开环方式改变为闭环方式,通过对当前状况的分析,为以后毕业设计的质量改善提出思考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简单以毕业设计的撰写和答辩为判断核心,而忽略了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以上提出的建议恰好是从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出发,但是毕业设计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以上建议也仅是个人的一点思考,希望对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