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陆铝土矿集中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2-09-22白磊
白 磊
(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山西省铝土矿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一,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可划分7个铝土矿集中区:保德—兴县集中区、原平—宁武集中区、阳泉集中区、临县—交口集中区、沁源集中区、武乡集中区、平陆集中区[6]。平陆铝土矿集中区位于山西省最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西起坡底—高家山一带,东至祁家河一带,东西长近30 km,区内有靳家底矿区、昌河矿区等12个铝土矿区,资源储量达1.4亿t。
1 区域地质概况
平陆铝土矿集中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豫西断隆与中条山断拱结合部(见图1),所属成矿带为豫西铝土矿成矿盆地北坡铝土矿成矿带。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由老到新依次为下元古界中条群变质岩、中元古界汝阳群酸盐岩-碎屑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地层。
图1 中条山地区区域性断裂图[5]
区域主要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向,区内构造复杂,以断裂为主,多属高角度正断层,对区内铝土矿的展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区域岩浆活动较弱,岩浆岩分布于集中区南部,主要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侵入岩,呈岩床状侵入到太原组地层中。
区域矿产较为丰富,种类较多,主要有煤、铝土矿、山西式铁矿、耐火黏土矿、石膏等,其中以铝土矿为主,其次为石膏。煤、山西式铁矿、耐火黏土矿多呈透镜状,厚度不稳定,规模较小。
2 含矿岩系特征
区内石炭系本溪组为铝土矿赋矿层位,为一套以铝质、铁质、硅质、碳质为主的碎屑岩系。本溪组地层为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倾角5°~15°。地层中赋存山西式铁矿、铝土矿、耐火黏土矿、煤矿等矿产。受沉积基底凹凸不平的影响,含矿岩系厚度变化大,具膨大窄缩的特点,在基底低凹处含矿岩系厚度大,凸起处含矿岩系厚度小或缺失。
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本溪组表现为底部富铁、中部富铝、上部富硅、顶部富碳的特征(见图2),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
图2 平陆县靳家底矿区ZK0201铝土矿含矿岩系柱状图[1]
1)铁质岩段(C2b1):为山西式铁矿赋矿层位,岩石类型主要为铁质黏土岩,局部发育透镜状硫铁矿。本段岩石多呈紫红、褐黄色,颜色斑杂鲜明,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铁矿、菱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铁质矿物和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其中菱铁矿、黄铁矿多为深水还原环境中的产物,本段中黄铁矿、菱铁矿大量出现,表明本段可能形成于深水还原环境中。
2)铝质岩段(C2b2):为铝土矿的赋矿层位,岩石类型主要为铝土矿和铝土岩,颜色主要为灰-深灰色,矿物成分以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伊利石为主,发育水平层理。
3)硅-碳质岩段(C2b3):呈层状产出,岩石类型主要为碳质泥岩、黏土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常呈深灰-灰黑色,具水平层理,含较多植物根茎化石,发育煤线和煤层,局部地区煤层达可采厚度,但厚度变化大,多呈透镜状,硫含量较高,煤质较差。
3 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铝土矿产出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面之上,是典型的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床[2-3]。一般为单层矿,偶见分支复合现象,单矿体长度几十米至上千米不等,矿层厚度变化大,与本溪组地层厚度多呈正相关关系。
受沉积基底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古地形变化的影响,区内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溶斗状产出(见图3)。当基底古地形为面积宽广、地势较为平坦的溶盆或溶洼时,矿体具备良好的成矿空间,多呈层状-似层状,连续性较好;当基底古地形高低落差较大时,成矿空间差,矿体呈透镜状,连续性差;当基底古地形为溶斗时,矿体呈溶斗状,由于溶斗具有良好的成矿空间和排泄系统,成矿环境较好,所以溶斗状铝土矿往往具有厚度大、品位高的特点。
图3 平陆县昌河矿区勘探线剖面图[7]
4 矿石特征
按结构构造特征划分,区内铝土矿可以划分为豆鲕状、碎屑状、致密状、蜂窝状四种类型,以豆鲕状和碎屑状为主。
豆鲕状铝土矿:具豆鲕状结构,豆鲕粒主要由隐晶-细晶质一水硬铝石组成,鲕粒包壳多为高岭石、伊利石,构成典型的同心层状结构。部分豆鲕发生塑性变形而被定向拉长,局部可见压力影构造,表明矿体在后期受到了构造变形作用。
碎屑状铝土矿:具碎屑结构,碎屑主要由隐晶-细晶质一水硬铝石组成,粒级悬殊,形态多样,以砂砾级为主,磨蚀显著,分选差,表明铝质碎屑可能经过了一段距离的搬运。
致密状铝土矿:具致密块状结构,呈浅-深灰色,矿物成分以隐晶质一水硬铝石、高岭石、伊利石为主。矿石中硅质含量往往较高,品质较差。
蜂窝状铝土矿:呈晶粒状结构,深灰色,偶见于矿体的上部和边部,矿物成分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和少量的高岭石、伊利石。表面发育孔洞,孔洞多被铝土矿、高岭石填充。矿石品质较好,个别蜂窝状矿石m(Al)/m(Si)极高,比如西山头矿区ZK4918孔矿石最高铝硅质量比达91.2%。
受沉积环境和水动力变化的影响,在垂向上矿石结构常有规律性变化,豆鲕状、碎屑状多位于矿层中部,向上、向下常过渡到稀鲕状、致密状铝土矿或硬质耐火黏土矿、黏土岩。
5 成因分析
晚石炭世时期,豫西盆地内发生海侵作用,形成了广泛的陆表海环境[4],由于海侵规模有限,盆地内的中条古陆、秦岭古陆、嵩箕隆起等一系列古隆起未被淹没,形成了海上古陆和古岛。海侵初期,基底碳酸盐岩中富Fe物质首先沉积,形成了铁质岩层。其后,古陆风化壳中富Al物质以碎屑或胶体的形式在河流、洪水、潮汐等地质应力作用下,被搬运到溶斗、溶洼等低凹地带,在机械、化学等多方作用下沉积形成了以豆鲕状和碎屑状为主的铝土矿。当成矿物质中铝含量低或者成矿环境不佳时,形成贫矿、黏土矿等。而后海水逐渐退去,发生大规模的沼泽化,水体逐渐平静,在静水环境中沉积形成了硅-碳质岩段,局部聚煤环境较好的地区则沉积形成了本溪组煤层。
6 结论
1)区内石炭系本溪组为铝土矿赋矿层位,具底部富铁、中部富铝、上部富硅、顶部富碳的沉积特征,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铁质岩段、铝质岩段、硅-碳质岩段。
2)区内铝土矿受沉积基底古地形变化的影响,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溶斗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豆鲕状和碎屑状铝土矿,其次为致密状和蜂窝状铝土矿。
3)区内铝土矿为晚石炭世海侵过程中,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洼地中沉积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