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中医药期刊《国医砥柱月刊》学术特色研究

2022-09-22崔学玲陈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号国医伤寒论

崔学玲,陈婷

·期刊研究·

民国中医药期刊《国医砥柱月刊》学术特色研究

崔学玲1,陈婷2*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2.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国医砥柱月刊》1937年1月创刊于北京,1948年9月停刊,共刊载72期,办刊长达12年。本文以《国医砥柱月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等方法,总结其学术特色为:办刊时间较长,汇集名家撰稿,期刊影响深远;期刊栏目纷呈,文章内容丰富,学术研究为主;推崇中医经典,继承创新并举,汇通中西医学;设立特色专号,专刊研究专病,助刊《中国女医》;重视中医教育,多途径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本研究旨在为探讨民国时期中医发展状况提供依据,为研究民国时期北京中医药期刊特色提供借鉴。

民国;北京;中医药期刊;国医砥柱月刊

民国时期(1912-1949年)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医面临着学理危机、价值危机、存亡危机、权利危机[1]。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坚持“抗争图存”和“自强发展”的路线,积极探索中医发展的新道路。期刊以其流通快速性、篇幅灵活性、内容多样性、出版周期性等特点成为民国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阵地。民国时期的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医药发展的中心,先后创办了十余种中医药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通俗医事月刊》《北京医药月刊》《明日医药》《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月刊》《国医卫生》《中国医药月刊》《中国针灸学季刊》《验方集成》等[2]。民国中医药期刊以其时效性、广泛性和真实性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医界为生存、发展做出的努力,客观地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医界的真实面貌,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

本文以《国医砥柱月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等方法,对该刊的学术特色进行整理研究,旨在揭示与报道《国医砥柱月刊》的特色与价值,为探讨民国时期中医发展状况提供依据。

1 《国医砥柱月刊》概述

《国医砥柱月刊》依托国医砥柱社,由杨医亚创办于1937年1月,1948年9月停刊,共刊载72期,办刊时间长达12年。国医砥柱社成立于1936年,由以杨医亚为代表的华北国医学院学生联合北平及全国知名医者发起,是以唤醒医界同仁、挽救中医药事业为目的而设立的学术团体。国医砥柱社在全国设立多个分社,影响波及世界各地。国医砥柱社社员以钱今阳、朱壶山、汪浩权、王治华等为代表。

杨医亚(1914-2002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原名杨益亚,曾用名杨鸿星,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4年考入施今墨先生主办的“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在校学习期间任《文医半月刊》主编。1939年创办中国国医函授学校,并发行《中国针灸学季刊》。1943年被誉为北京“四小名医”(董德懋、赵云成、朱泽华、杨医亚)之一。1946年任《验方集成》主编。1949年被聘为北京华北国医学院院长。1951年到河北省卫生厅担任《河北卫生》编审工作。1958年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88年退休。杨医亚从医50余年间出版多部著作,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杨医亚的著作及译作有《幼科秘诀》《伤寒论讲义》《近世针灸学全书》《中国针科学》等。

《国医砥柱月刊》刊名“砥柱”,旨在于中医学生死存亡之秋,作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保卫中医药事业,陈渔洲在《国医砥柱月刊•创刊纪念序一》中写道,“阐发固有之医术,以防远西文化之侵略;改良固有之药物,以塞外人之漏卮为主旨”[3]418。《国医砥柱月刊》是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创办时间较长、撰稿人数较多、影响较深远的中医药期刊,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国医砥柱月刊》学术特色

2.1 办刊时间较长,汇集名家撰稿,期刊影响深远

《国医砥柱月刊》于1937年1月创办,1948年9月停刊,停刊后未再复刊。共出版72期,刊文1432篇。据《北京志•新闻广播电视卷•期刊志》记载,1872-1948年北京地区共出版12种中医药期刊(《中华医学杂志》《通俗医事月刊》《北平医药月刊》《明日医药》《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月刊》《北京医药月刊》《国医卫生》《中国医药月刊》《国医求是》《中国针灸学季刊》《验方集成》)[2],刊载时间短于3年的有9种,如《国医求是》只出版2期,《北平医药月刊》出版3期,《中国针灸学季刊》出版4期。考《国医砥柱月刊》办刊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办刊资金充足。其资金来源有三,即国医砥柱社数千社员的会员费,《国医砥柱月刊》刊登商业广告费,杨医亚向各界募集的资金。第二,发行地固定。《国医砥柱月刊》办刊地址在北京西城北沟沿30号。固定的办刊地为该刊的发行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第三,撰稿群体广泛。《国医砥柱月刊》撰稿者包括医学名家和普通医者四百余人,保障了该刊文章的数量与质量。第四,广阔的海外市场。《国医砥柱月刊》拥有海外分社,文章内容涉及英文和日文,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

《国医砥柱月刊》撰稿人众多,共有448人。撰稿人籍贯分布广泛,涉及全国21个省份,相对集中于江浙地区、广东省和河北省。撰稿人身份以医者为主体,上及医界领军人物,兼及国医砥柱社社员。医界领军人物如朱壶山、丁福保、时逸人等,国医砥柱社社员如钱今阳、汪浩权、王治华等。名家撰稿既保证了期刊质量,又提高了期刊影响力。

《国医砥柱月刊》因为出版时间长、刊文质量高,受到医界同仁及群众的广泛支持,亦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发行量达四万余份,远播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中医药期刊。

2.2 期刊栏目纷呈,文章内容丰富,以学术研究为主

《国医砥柱月刊》为综合性期刊,先后设立57个栏目。所设栏目主要分为学术研究类、时事报道类、常识普及类、文艺小品类。学术研究类栏目主要以阐发学术思想、传播学术经验、指导临床诊疗为宗旨。时事报道类栏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主要报道中医界要闻,并针对时下中医界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针砭时弊。常识普及类栏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调护。文艺小品类栏目主要是医者发表的祝贺词、纪念词、读后感等。所发表的1432篇文章中,以学术研究类文章为主。学术研究类主要包括方剂研究、广播珍本医书、专号、脉学讲座、名医验案、验方集锦、译作、长篇专著、针灸研究、中国女医等共28个栏目,占总栏目的近一半。学术类文章涉及经典理论、药物、方剂、脉学、针灸、医案等内容。经典理论研究主要针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部著作,阐释经文、揭示医理,如朱壶山的《内经经释概言》。药物研究主要从传统中药学、西医药理和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杨医亚的《近世中医药物学》。方剂研究主要针对经典名方进行理法方药与辨证施治研究,如何腾华的《小柴胡汤之症用》。脉学研究主要通过对脉象进行分析,归纳疾病与脉象的关系,如姚心源的《脉学复古》。关于针灸研究的文章主要涉及针灸治疗内科疾病、考证经穴、经穴与解剖学等内容,如杨医亚的《近世针灸学全书》。

2.3 推崇中医经典,继承创新并举,汇通中西医学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术的渊薮。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医者为谋求中医之发展,守正创新,积极汇通中西医学。《国医砥柱月刊》注重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的研究。该刊以医籍连载方式刊载《黄帝内经》研究长篇专著1部,即《内经经释概言》。该书主要对《内经》条文进行注解,揭示医经医理。该刊以医籍连载方式刊载《伤寒论》研究专著4部,即《中医系统学》《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论新解》《新伤寒论通》;《伤寒论》教材1部,即《伤寒论讲义》。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伤寒论》之历史沿革。如《伤寒论研究》一文从时代背景和概念、伤寒医家评议的价值性、伤寒医家注释内容混杂现象的处理等角度研究《伤寒论》。第二,《伤寒论》之版本研究。如《康平本伤寒论》一文对宋本《伤寒论》和康平本《伤寒论》进行校勘,指出在序文、伤寒例、旁注、脚注、方剂、文句等处存在的差异,《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亦存在诸多改动。第三,《伤寒论》之编排体例。如《中医系统学》以表里为纲,将六经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并附歌诀便于学习与记忆。《国医砥柱月刊》所载文章亦对《金匮要略》中妇人病、虚劳病、下利病等进行了研究,如《金匮虚劳病是神经衰弱非肺结核说》一文,在对《金匮要略》虚劳条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神经衰弱产生的原因、症状等,指出虚劳即西医学的神经衰弱,而非肺结核。

“西学东渐”促使中医界人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包括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各种运动[4]。在此影响下,民国时期的医界出现了“全面西化”“废止中医”“保护国粹”“中体西用”等声音。在中医存亡之际,中医有识之士提出“衷中参西”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为“中西汇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民国时期的“中西汇通”主要体现在疾病的诊疗和药物的研究两方面。在疾病诊疗方面,运用西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生理、病理、分型分期以指导临床诊断,在治疗上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如《赤痢与疫痢》一文指出,赤痢有赤痢菌(赤贺菌与异型赤痢菌),疫痢有疫痢之病原菌,不可混淆;在病理解剖方面,认为赤痢为义膜性炎症,疫痢则为滤泡性肠炎;在治疗方面,指出赤痢与疫痢治疗方法大致相同,早期运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排泄肠内毒素,中毒期运用玉枢丹、辟瘟丹等急救。药物研究方面,将西医药理学理论与中医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相结合以分析药物的功效主治。如《贝母研究》一文指出,贝母的学名为fritillary,别名为苦花、勤贝、游冬等,为百合科贝母属,成分主要由多数淀粉和少数苦味质构成,生理作用主要是加速白血球运行、兴奋中枢神经,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烦热、淋沥疝瘕、喉痹乳难等。

2.4 设立专号专刊研究专病,助刊《中国女医》

设立“专号”、专病专刊研究是《国医砥柱月刊》的特色之一。受战乱、天灾、医疗卫生条件等影响,民国时期传染性疾病、胃肠性疾病、劳损性疾病多发,为有效指导临证诊疗,《国医砥柱月刊》专刊即“痢疾专号”“胃肠病专号”“虚劳专号”应运而生,利用专刊的形式系统性研究专病,有利于临床交流与学习。《国医砥柱月刊》专号具有以下特点:⑴学术性。专号汇集众医家之经验,系统、全面地研究某一种疾病,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⑵凝聚性。医家思想的不断碰撞,为疾病治疗和医者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凝聚了国医的力量。⑶时代性。受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疾病谱呈现不同的特点,利用某一期设“专号”可以很好地反映疾病的特点。

“痢疾专号”刊载于《国医砥柱月刊》1938年第八、九期合刊,共计67篇文章。该专号主要从命名与分类、病因、症状、方药、治疗、防护与预后、禁忌7个方面对痢疾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痢疾诊疗的特色[6]:⑴理清源流,分型分期论治。⑵继承创新,中医西医兼顾。⑶临证施治,多法多方并用。⑷赤痢疫痢,疑似病证相鉴。⑸辨别死候,妇女幼儿相别。⑹注重细节,误治延治规避。⑺重视医案,夹叙夹议结合。“胃肠病专号”刊载于《国医砥柱月刊》1939年第九、十期合刊,共计33篇文章。该专号主要对胃肠病的生理、病理、病因、病证进行研究,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有胃脘痛、肠痈、霍乱、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可以发现民国时期胃肠病诊疗特色:⑴病证广泛,中西内外施治。⑵注重调护,全面饮食营养。⑶成方验方,针药共同运用。“虚劳专号”刊载于《国医砥柱月刊》1943年第三期,共刊文10篇。该专号主要从中西医两方面对虚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虚劳诊疗特色:⑴古今异同,时移而治不同。⑵聚焦肺痨,尤重预防调护。⑶理清源流,分型分期治疗。⑷中西汇通,明解剖探病因。

民国期刊《中国女医》在创办初期,因资金、战乱等原因,无法正常刊载。《国医砥柱月刊》践行振兴国医的宗旨,团结同仁,为《中国女医》提供专栏刊载文章。《中国女医》于《国医砥柱月刊》刊载11期,共刊文50篇。《中国女医》所刊文章丰富了《国医砥柱月刊》的栏目与内容,更彰显了民国时期女医的历史地位。《国医砥柱月刊》让“中国女医”的特色得以传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5 重视中医教育,多途径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

教育事业是国之重任,欲求国医之发展壮大,医学教育需加紧步伐。《国医砥柱月刊》刊载多篇文章强调中医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发展中医教育。学校教育、师承相授、自学教育是民国时期医者学习的主要方式。《力争中医学校列入教育系统案》提出把中医学校列入学校教育[3]482。中医学校教育有利于医者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是中医与时俱进的关键。针对中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张静霞在《论今日之中医教育》中提出严格考试、严格校纪、统一教材等具体措施,特别强调教材统一可使青年医者临病识证,避免乱投药物等后果,亦可传播前贤经验,因材施教。中医之教育应重视经典学习。《国医砥柱月刊》特别刊载《伤寒论讲义》等教材,既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又以更加通俗、简便的方式教授医学生。此外,《国医砥柱月刊》特设“读者园地”栏目为读者答疑解惑。如《函授讲义问答摘录》一文,以问答的形式为来函者解答“太阳以寒水主令”“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专业知识。学校教育为近代医学院校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自学教育激发了医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二者均为民国时期中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医砥柱月刊》多期刊载中国国医专科函授学校、中国针灸研究所函授学校的招生信息,简要介绍入学资格、报名手续、应缴费用等信息,以宣传医学招生。

3 结语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药期刊独具特色,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国医砥柱月刊》以其学术的专业性、栏目的多样性、撰稿人群体的广泛性,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为中医药期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然受当时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从当代视角看,《国医砥柱月刊》亦存在不足之处,如期刊缺乏规范性,连载著作缺乏完整性,专号内容欠均衡性。但是《国医砥柱月刊》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业的发展,促进了民国时期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1] 张伯礼.百年中医史: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43.

[2]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广播电视卷期刊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611-614.

[3]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五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 郭燕华,凃明星.西学东渐的主观愿望与发展走向[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3):51-54.

[5] 谢阳谷.百年北京中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76.

[6] 崔学玲,宋白杨,陈婷.从《国医砥柱月刊》“痢疾专号”探析民国时期痢疾诊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2):197-201.

[7] 陈婷,任宁宁,宋白杨.民国北京中医药期刊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1):62-64.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the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UI Xue-ling1, CHEN Ting2*

(1.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 was founded in Beijing in January 1937, and ceased publication in September 1948. It has published 72 issues and lasted for 12 years. This article took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historical methods and philology methods to reveal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First, it had long publication time and collected papers from famous author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Second, the journal columns were various, the articles were rich in content and most of them were academic reseaech. Third, i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ancient classics of TCM,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CM, and integrated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Fourth, it found the special issues of disease, and set up a special space for the monthly magazine(). Fifth, it focused on the education of TCM, training talents of TCM by multiple way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journals in Beiji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journals of TCM;()

R2-03;G239.29

A

2095-5707(2022)05-0073-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15

崔学玲,陈婷.民国中医药期刊《国医砥柱月刊》学术特色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5):73-76.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8YJA870003);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崔锡章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室(2018年)

崔学玲,E-mail: 1074026191@qq.com

陈婷,E-mail: xinyi_lu@163.com

(2021-12-10)

(修回日期:2022-01-14;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专号国医伤寒论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孤独星座上的光芒
卷首语
轻松阅读,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