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高寒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
2022-09-22刘许辉杜希夷张红禄
○刘许辉杜希夷张红禄
(1.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广西桂林 541006;2.资源县科技情报研究所 广西资源 541499)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据研究表明,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鱼拱土觅食翻钻活动,打破土壤胶泥层的覆盖封固,增大土壤空隙度,为稻田起到诸多积极作用,促进水稻植株地下部分生长,比如提高稻田肥效、溶氧量、水体温度、水体光照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水体N、P、K浓度等作用。另外稻田养鱼对水稻水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及稻田杂草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境内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6.4℃,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61.1mm,水资源丰富,光热适宜,具备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越条件。因此,本试验利用高寒农业环境优势,开展稻田水环境养鱼,为乡村生态种养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1 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
1.1 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具备优质、高产、抗倒、抗病、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特点,鱼种选择禾花鲤。
1.2 精细整地,播种育秧
整地质量直接影响播种和出苗质量。在春季及时耕整、灭茬,翻耕细匀,高标准湿润育秧。四月上旬准备播种,秧田播8~9kg/亩干种。播前先每1kg干种用多效唑2g拌芽谷晾干后分厢播匀后泥浆踏谷。二叶一心期施尿素3~4kg/亩做,4月25日别追施施,每50kg稀粪水对100g尿素。4月底,用20%移栽灵、35%吡虫·杀虫单对水15kg防治立枯病、苗床虫害一次,清沟沥水,防治死苗、僵苗发生,确保苗齐、苗壮。
1.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小苗移栽,返青快,达到降低分蘖节位,充分发挥水稻的分蘖潜力,提高成穗率,控制株高。宽行稀植,加强根系发育,使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纹枯病和其它病虫的发生机率,增加籽粒充实度。湿润育秧叶龄4~5叶时,进行移栽,插23cm×26cm,约11220蔸/亩。
1.4 定量施肥,促使禾苗健壮早发
根据稻田养鱼要求,大力推广有机肥。将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N、P、K搭配合理,采取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按照大田生长情况巧施穗肥,补施粒肥的施肥原则。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腐熟猪牛粪1500kg/亩,菜 麸 20kg/亩,锌 肥1kg/亩,配施过磷酸钙20kg/亩,氯化钾、尿素各10kg/亩或40%有机-无机复混肥25kg/亩。
1.5 科学管水,实行间歇灌溉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围绕提高根系活力、养根保叶、严格控制无效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为主攻目的,坚持深水插秧护苗,浅水分蘖,适时露田通气,加速肥料分解,促进多发新根与根系下扎,促进低位分蘖早发与健壮生长。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0%时落水晒田,晒至田面硬皮跑白根时再复浅水,中间十字开沟与田块四周沟,维持鱼沟水深30cm,保证荷花鱼活动水环境。孕穗期和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田间与沟相同,禾花鱼可全田活动,食用散落田中的稻花及稻飞虱、小蜘蛛等田间害虫,灌浆期以湿润为主,保持根系活力。收获前7天断水,忌放水过早,以防早衰、降低千粒重和影响产量。
1.6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象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根据病虫预测预报结合田间调查,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适量用药,确保优质高产,达到稻田养鱼生产无害化目的,同时喷药1小时后加大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水量,加快田中水体更新速度。
2 稻田养鱼模式下的养鱼管理
稻田养鱼的品种为禾花鲤,该品种是稻田养殖较适宜品种,也是桂系地标农产品,市场价值高。
2.1 田间工程设计
由于稻和鱼对水的生活习性不同,稻喜欢浅灌,鱼喜欢深水,所以需要对田块进行开沟设计。采用“田”字型开沟,即每块田(单块田小于亩)中间“十”字开沟,田埂四周开沟,十字沟与四周相通,沟宽50cm,深30cm,鱼沟占比不超过本田面积5%,在田块地势高一头开进水口,进、排水口要设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可使稻田进水水流均匀,进、出水口都要安装拦鱼设备,可用竹木框制成60cm长、40cm宽的拦鱼网,前期要安装密眼网,后期可换成较大网目的网片,防鱼外逃,但还要做到经常疏通拦鱼设备上的杂物,保证进出水流畅。在平整稻田时应加高加固田埂,一般埂高30~60cm,并要锤打夯实,以防大雨冲垮田埂和田鼠打洞造成漏水逃鱼。
2.2 鱼苗投放
一般在插秧返青后,进行投放鱼苗。按照每亩投放15kg鱼苗(鱼苗规格为体长2~3寸,每斤约23尾)。投放前田间及鱼种消毒处理,每亩用石灰25kg均匀撒施田面和沟坑进行消毒待毒性消除后再投放鱼种,鱼种投放前要用2%食盐水在田头浸泡3~5分钟,然后缓缓放入稻田。如果长途运输或在稻田水温较高时,消毒后应将盛鱼苗容器内的水与稻田水混合,使水温基本相同后,再慢慢将鱼放入稻田。
2.3 稻鱼的饲养
鱼饵主要以田间自然物料为主。水稻的根、秆、花、芽、谷等稻体残枝约有25%留于田中是微生物、硅藻繁殖的物质来源可为鱼直接或间接提供饵料。特别是水稻抽穗开花授粉后颖花上6个雄蕊及花粉掉落田中鱼喜食,营养高。另外稻田施用农家肥及田中生物利用杂草、浮游生物、有机腐屑及细菌等为鱼提供了大量饵料。鱼还能够吃掉各种农业害虫如稻飞虱、叶蝉、稻螟铃、食根金花虫、稻象鼻虫等。
饲养田间管理。主要需要注意投饵施肥与常见鱼病防治两方面。一方面是投饵施肥,鱼苗下田后,一般在水稻移栽后适当配合使用有机肥,水稻分蘖盛期后应注意控制施肥量,应停止氮素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是常见鱼病防治,常见鱼病主要是寄生虫、烂鳃病、肠炎等,主要措施是提前做好预防,即在鱼种下田前对稻田和鱼种消毒。在试验示范的稻鱼田中的鱼很少发病,可能主要是因为当地稻田的水质清新含氧量高、放养密度适宜,且禾花鲤摄食多数为天然饵料,鱼体健壮抗病力强同时病原体少。
2.4 稻田水位管理
养鱼的稻田要保持一定的水位以保证田鱼生存。夏季蒸发快,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水位过浅易引起水温突变,导致鱼死亡。一般要求稻田水位10cm左右、鱼沟水位30cm左右。插秧后7天内,稻田保持浅水位,水深约5cm即可,让秧苗尽早返青和分蘖。投放鱼苗后,稻田水位在10~25cm进行调节,满足逐渐长大的田鱼的活动和生长所需,也能有效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稻田需要排水晒田时,排水流速不能过快,否则田鱼易被搁浅在稻田中以致干死。在稻田水面天然放养的浮萍,既可为田鱼提供饵料,又可作为田鱼的隐藏地,但浮萍覆盖水面也不能过大,1/6水面即可,不能超过1/2,浮萍过多会造成水体缺氧,影响田鱼的活动和生长。
3 稻田养鱼试验结果
水稻的最终产量与其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水稻产量的构成要素关系密切。通过调查收集水稻其各个时期的产量构成要素均表现数据,按照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计算:每亩窝数×每窝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1000等于每亩的产量,养鱼田为469.9kg,对照田为428.7kg,养鱼田产量比对照田增产9.6%。试验表明稻田养鱼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经70天的田间养殖试验,在投放鱼苗15kg/亩的条件下,收获35.2kg,鱼产量增重134.7%(表1),由表1中鱼体随机抽查测量数据可知,平均单尾鱼体重增长了150.1%,全长增长39.7%,鱼在有限时间里获得充足生长环境。
表1 投放及捕获鱼生物体征测定
4 小结
本试验中,养鱼稻田水稻产量增产9.6%,鱼产量增重134.%,在试验过程中主要以稻田中自然的残枝及浮萍等物质为鱼饵,属于原生态养殖,稻田产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表明稻田养鱼具备较好的一田双收的经济效益,是适合高寒山区发展的生态农产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