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管理
2022-09-22陈丽娟
陈丽娟
(阳谷县建筑市场服务中心 山东聊城 252300)
就目前情况来看,建筑工程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仍然受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质量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施工现场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建筑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与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建筑企业更应该重视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争取保障前期工作的平稳进行,避免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
1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建筑工程主要是满足人们的住房和工作的需求,现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建筑企业已经提升为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筑施工更是不断优化,在施工过程中步骤也不断趋向复杂,不仅如此,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施工的工期延长。例如,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当,估价不准,后期施工的成本提高,难度更大,因此,对现场施工进行合理的监督与管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现场施工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前进行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也能得到相对的保障。
第二,树立建筑企业的良好形象。在建筑企业中,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是重中之重,只有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将监督和管理落到实处,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保障工程的如期完工。在现场施工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和建筑地区的影响,因此,实行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使得工程如期完成。不仅如此,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进度抽查,考虑是否需要增派人手,将监督管理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建筑企业可以良性长久地发展。
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要点
2.1 施工过程动态化管理
在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的往往是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因此,管理人员应将管控重点放在项目的建设施工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如今的施工进程,因此,管理部门应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得施工质量得到良好的保障。目前,建筑企业的管理部门大多都开展了动态管理的工作,动态管理则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管理部门提前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如设计环节、成本控制环节及现场施工环节等。这种管理方法能够使得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管理,在建设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的同时,使工程得以如期完成。
2.2 明确施工项目各方主体的责任
在建筑项目工程的作业中,各部门和主体都要明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第一,建筑企业。在建筑过程中,企业主要的作用就是处理好职权分配和工作分配等工作,保障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的同时,团队协作完成好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要不断完善技术系统的升级,确保企业在建筑行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设计部门。设计部门要在建筑施工之前做好成本预算,控制施工成本。对于建筑领域的水文、地域等进行勘测,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第三,管理部门。监管工作直接影响施工现场建设质量的好坏,因此,管理部门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施工的正常运行。
第四,施工人员。施工人员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要同时具备施工经验和良好的知识储备。
2.3 项目设计
在工程开展之前,良好的设计方案不仅能更合理地控制建设成本,还能预防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对于项目设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施工建设前要对施工范围进行良好的勘测,主要以建设领域的水文和地形为主。不仅如此,在设计阶段,还要对建筑工程的成本展开预算估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放过细枝末节,以保障建筑工程后期工作开展的合理化。
3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管理现状
3.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现场施工的完成质量和秩序维持,都离不开建筑企业的监管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经陆续颁布相关的建筑管理法,并不断地进行完善。但就目前现场施工的情况来看,我国施工企业仍旧存在侥幸心理,执法能力不强,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施工秩序混乱,严重影响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例如,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对管理工作的意识仍旧比较淡薄,使得管理工作的实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者,企业对于负责相关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和统一规划,导致管理者积极性不高,对自身的责任领悟感较差,不能及时对施工现场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管理,影响企业发展。
3.2 施工技术管理不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大多建筑企业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缩短工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很多先进的技术研发时间不长,技术不成熟,因此,管理人员要注意新技术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上报,让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避免影响后期工作。另外,在新技术应用之前,还要对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确保管理规范化。在现场的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建设影响最大的还是对于质量的检测和保养工作,一旦工作进行出现差池,则会直接影响建筑材料的使用,因此,管理人员还要及时对现场施工的工程质量进行抽查,避免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3.3 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进程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管理人才的培训较少,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统一的培训,导致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另外,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或企业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而对建筑的整体质量漠不关心,进而忽略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如今,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的管控人员都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水平有限,且过多地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操,而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3.4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督促下,我国的各个领域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改革更新。但目前,还是有一些建筑行业仍停留在传统的运行模式中,将过去的企业经营模式照抄照搬,虽然仍有生存空间,但与其他建筑企业相比较,已经毫无竞争优势。不仅如此,传统的建筑模式在现如今已经不再适用,甚至还会影响建设工程的总体质量,企业管理模式得不到创新,企业的社会形象也会因此受到损害。例如,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企业无法与员工进行良好融合,项目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由此可知,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充当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命运,因此,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才是目前建筑企业发展的良好选择。
3.5 材料浪费严重
在建筑行业中,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总体质量和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但现如今,材料浪费行为却日渐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第一,建筑企业对材料的监管工作进行得不到位。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材料是由特定的部门进行相关的检测,并且国家会对建设材料的规格进行严格的标注。但是仍然有很多建筑企业的监管部门滥用职权,为了自身的利益,忽视对材料的严格管控,导致建筑材料达不到指定的规格,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第二,采购部门偷工减料。建筑企业中材料的采购往往是由专门的采购部门进行购买,但是采购部门往往会由于企业拨给的资金不足,投资管控部门压缩资金,从而采购一些二次利用的废品或较差的原材料来滥竽充数。
第三,材料的可利用效率低。一般建筑材料利用过后就不能再进行二次利用,因此,在建筑过程中,如果基础设计阶段存在问题,导致在建筑过程中拆除重建,则会浪费大量材料,因此导致预算不足,影响建筑的整体效力。
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
4.1 完善现场管理制度
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制定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首先,要在建筑施工规划阶段就对施工现场进行一系列的地质勘察,判断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的开展,尽量避免危险建筑区域,为后期的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其次,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要在工程建设中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保障施工规范进行,实行科学的管理措施,通过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工程建设更高效、安全地进行,科学的管理体系不仅能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对企业风险的保障。最后,完善对管理部门的统一培训。加强对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及时判断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4.2 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
现如今,建筑企业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建筑建设的现场施工质量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企业的监察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现场监察工作,加强对质量的监督,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和纠正。这就要求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素质,以确保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管理力度。其中,首要保证的就是制度的完善性,因此,企业应制定统一的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保障管理人员得以按照条例执行现场监察工作。由于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较多,针对这一情况,监察管理人员要综合开展工作,针对复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将影响因素扼杀在摇篮中,保障施工现场的平稳进行。
4.3 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制内容体系
要想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经验,施工人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同环节的负责员工之间需要互相配合,有顺序、规范地完成生产,实行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做到赏罚分明,既可以警醒工作人员保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来激励施工人员,让他们更努力地工作,为自身和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通过更加规范的措施来管理工作人员,能更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务。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不止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对企业风险的保障。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也可以加大管理力度,使得安全管理机制更顺利地运行下去,实现工作人员和企业的双赢。
4.4 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比较复杂,在建筑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地域地形的限制。此外,我国的各个地区城市化水平不一,使得对建筑施工的要求和资金的投入都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例如,现如今被普遍运用的GPS测绘技术雷达技术能够在施工之前精准地对施工地形进行勘测并绘制3D图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雷达技术的使用为工程的检测提高了精准的数据,使得检测工作更加精确无误。因此,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能为建筑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良好发展平台。
4.5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首先,在建设施工前,建筑企业要编制科学的技术培训计划,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让建筑施工人员对施工的进度有着全面的掌握,以保障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能够将技术实施到位,以助于建筑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相关行业讲师,对施工人员统一讲解理论知识,并通过特定的技能考试和实践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锻炼,以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在工作开展之前,还应对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全面落实准备工作。最后,建筑企业应主动引进高素质人才,进行统一的合作创新,激发施工人员主动学习的潜质,保障建筑企业各个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
4.6 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监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中所应用的材料进行严格分类的管理。
第一,采购。在建筑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采购部门应要制定明确的采购清单,将材料的尺寸、性能、型号进行有条理的分类,合理地控制购买成本。除此之外,在采购过程中,还应对多家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比对分析,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供应材料。
第二,监管。为预防后期建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应该对采购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制定相应的规格标准,挑选出未达标的建筑材料。
第三,存放。由于购买材料和正式施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要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和规格进行存放。例如,对于防潮性能比较差的原材料。进行单独存放,确保材料的属性和寿命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免在后期工作中的使用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 结语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行业在工程建筑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建筑业的不断现代化,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也逐渐趋向成熟。在建设过程中,保障现场施工的监测与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建筑的整体性能,保障建筑企业的平稳发展。另外,建筑行业的实操步骤越来越复杂,不同的建筑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设计勘察阶段明确目标,并要求企业的监管部门严格并进,实现内外部同步进行,保障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为建筑企业开拓一个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