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路径研究
——以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为例

2022-09-21包含丽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华校华文华侨

包含丽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华文教育是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加强国际传播最为有效的中华文化传播形式,作为帮助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华文教育被誉为“留根工程”。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17页。目前全球有约两万所华文学校、数十万华文教师、数百万华裔学生。②任启亮:把华文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好,https://www.chinanews.com/hr/shipin/cns/2020/08-01/news863994.shtml,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08-01。海外华文学校是涵养海外华裔青少年家国情怀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优势关键所在。搭建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的纽带和桥梁,构建内外联动的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播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搭建网络平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0年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华文学校面临着学生流失、师资不足、资源不够等问题,同时也极大阻碍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国学习中华文化、涵养爱国情怀、增进文化认同的途径。

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巨大变革,海外华校规划布局、办学条件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网络教学怎样和学校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结合?网络课程体系如何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华校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职业素养、管理水平、领导力及创新发展的意识如何提高?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传播体系,更好地为海外华裔青少年量身定制内涵丰富、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课程?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办学实践,从海外华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研究团队对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以及与其有合作互动关系的50个国家200所中文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对参与2021年线上中华大乐园西班牙园270名华裔青少年以及温州大学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207位华校校长、华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0个国家的20名海外华文学校校长以及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家长学校的10名学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归纳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发生的新现象,厘清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结合案例探索实施路径新实践,希冀对当前有效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2.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新现象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华文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不断提升,①洪俊杰:当学中文不再是海外华裔专利,肩负传承文化重任的上海华文教育工作者有哪些新举措?;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69675,来源:上观新闻,2017-11-01。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海内外华文教育机构创新教学模式,共建共享线上平台大量涌现,华文教育跨越时空、突破区域、打破时限,呈现了多点式爆发、多元化延展,为海外传播传承中华文化大跨越、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②第一届欧洲华文教育研讨会重要嘉宾发言记录,2021-06-03。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现象。

2.1 线上中华文化课堂主阵地教学呈现跨越式发展

疫情促进了线上中华文化课程的大发展。大部分华文学校将课堂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线上华文课程极大促进了海外华文教师的信息化授课水平,从原来单一的用板书进行语言教学到现在融中华文化视频、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华文教学,实现了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华文教育模式。③海外华文教师线上教学忙“云端”共坚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427939690754365&wfr=spider&for=pc,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08-30。问卷显示,有的华文学校生源数量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增长幅度10%-50%不等。④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9月6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意大利某华校校长访谈。同时,国内线上教育机构也开始大举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国内“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线上教辅机构投入到海外中华文化传播行列,拓宽了中华文化传播渠道。⑤新东方在美开设中文课?多家机构已布局海外中文培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393195659230274&wfr=spider&for=pc,来源:新京报,2021-11-25。疫情背景下的线上中华文化课堂有了创新多元发展,除了华文教学,还开设了中国音乐、舞蹈、武术、中华礼仪、书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⑥2021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西班牙园”在浙开园,thepaper.cn,来源:澎湃政务,2021-12-24。甚至还有的华文学校把中国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等中国特色课间活动也搬上了网络课堂。⑦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2月6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意大利罗马中华语音学校蒋忠华校长的访谈。

2.2 线上文化活动跨地域跨国家学习情况增加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突破了区域性限制,原本在偏远地区,周边没有华文学校的华裔孩子们,因为有线上华文教育而有机会参加学习,⑧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12月12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家长学校的意大利家长学员的访谈。海外华文学校也从单一区域的华人社区学校变成了跨区域、跨国界的国际化华文学校。特别是海外华文学校线上文化课程的推出,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海外华文学习者因口碑相传,出现跨地区、跨国家就学的现象,这是疫情发生前未有之新情况。这“极大地利用了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不仅有莫斯科本地学生在线学习,其他城市的学生也报名该校的网络课程,甚至有加拿大的学生跟该校学生一起上课①“新时期俄罗斯华文教育机遇与挑战”暨欧洲华文教育研讨会俄罗斯分会华文教师发言记录,2021-07-09。。疫情背景下,海外各华文学校纷纷推出中秋晚会、春晚、朗诵、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此类活动海外华裔家庭参与度高,影响力大,促进了跨地域跨国家文化交流。

2.3 “寻根之旅”“亲情中华”“中华大乐园”等线下线上文化传播活动成效显著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20余年。研究发现,参加过“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孩子在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度上明显高于没有参加的孩子。很多华裔孩子在多次回国参加各地“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后,对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有了深厚的感情。②数据来源:笔者于2022年7月14日通过微信语音对葡萄牙淑敏语言文化中心韩淑敏校长的访谈。如维也纳中文学校的郑婕连续16年参加了温州大学“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她在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都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并学以致用,成为了一名华文学校校长,扛起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旗,将华文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并为之而奋斗。③24个国家和地区同上一堂课丨华文教育的“温州现象”,zjol.com.cn,来源:浙江新闻,2021-09-15。疫情背景下,国侨办、中国侨联分别推出线上中华大乐园、“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线上春夏秋冬夏令营等活动,受到海外华裔青少年热烈欢迎。如全美华裔青少年协会,疫情至今已经组织了8000多名美国华裔青少年参加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孩子们身着中华传统服饰在线上参加开闭营活动,通过听中华传统故事、角色扮演、拍摄小视频等活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④数据来源:全美华裔青少年协会蔡雪玲在温州大学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2021年线上中华大乐园西班牙园活动中有80%的学员表示通过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让他更喜欢中文了。⑤数据来源:浙江华侨网络学院统计数据。

2.4 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呈现市场化趋势

老一辈华侨华人将传承传播中华文化视为自身重要使命,各侨团纷纷出资创建华文学校,侨领们更是慷慨解囊捐资助学,⑥数据来源:笔者于2011年1月21日通过微信语音对中英促进会伍善雄会长的访谈。在此背景下,海外华文学校大多走的是公益化办学之路。近年来,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华文学校呈现市场化办学趋势,这类学校教育理念新、教师培养力度大,教学能力强,教学质量高,深受家长欢迎。疫情是对海外华文教育的一次洗牌,经过大浪淘沙,优秀的华文学校将通过创新模式得到巨大发展。⑦数据来源: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专题报告记录,2021-10-23。研究发现,部分公益化办学的华文学校在疫情冲击下反应速度较慢、求生欲望不如市场化办学的学校。⑧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12月21通过微信语音对法国某华校校长的访谈。如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安排线上课程,并根据疫情反复情况,线上线下同时开课,让疫情影响的孩子都能保持学习进度,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深受当地华侨华人家长欢迎,该校疫情期间生源翻了一番。⑨资料来源:笔者于2022年1月25日通过微信语音对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王雪校长的访谈。而意大利的中意国际学校在疫情爆发后,迅速组织教师培训,将课堂转入线上,收到良好效果,其校长表示“线上课堂效果突出:大部分班级学习进度与线下教学持平,某些班级甚至快于线下教学的进度;教学质量实现了整体提升,学生及家长课程满意率达98%以上,远高于线下课程。”⑩资料来源:笔者于2022年1月20日通过微信语音对中意国际学校李雪梅校长的访谈。

2.5 家庭环境传播中华文化引关注

研究表明,优秀的华文学校都非常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培训,帮助海外华裔家长创建中华文化学习氛围。如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已经设了四届家长委员会,与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合作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让优秀家长分享成功经验,成效显著。①数据来源: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的家委会主席周苗苗女士在2022年浙江华侨网络学院春季课程举行开班仪式上的发言。研究发现,与祖籍国的关系密切程度直接影响华裔孩子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与学习效果:家长如果经常回国,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创设文化与语言环境,孩子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就强,中文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家长不重视,有可能就会错失孩子中华学习最佳时机。②数据来源:笔者于2022年7月14日通过微信语音对葡萄牙淑敏语言文化中心韩淑敏校长的访谈。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得主谷爱凌表示,从小奶奶给予的中华文化熏陶,如经常包饺子、念古诗词等对她影响巨大。③数据来源:CNN对谷爱凌的采访。疫情下,很多华校的老师均表示,线上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家长歇业在家,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中文,甚至很多家长全程参与到孩子的网络课程学习之中。④数据来源:笔者于2022年1月通过微信语音对多位海外华文学校校长、教师的访谈。

3.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

问卷调查显示,疫情背景下,26%的华文学校持续盈利,44%的学校收支平衡,22%的学校较小亏损,7%的学校亏损严重,在意大利华人最为集中的普拉多城市,有10多所中文学校关闭。⑤数据来源:笔者对200多所海外华文学校的问卷调查。海外华文学校在疫情期间面临生存与发展挑战,中华文化传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系统性不够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学校以及华裔家庭更加注重华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比较零散,华文教材中的海外中华文化内容缺少统一规划与设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也不成体系。华文学校办学缺乏整体布局,导致华裔孩子学习中华文化连贯性不够。作为在海外办学20多年的亲历者,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校长潘世立指出,欧洲华文学校发展缺乏整体布局,缺乏长远的办学规划。⑥侨界学者研讨欧洲华文教育新机遇,baidu.com,来源:人民网,2021-06-14。一些社团在没有考虑周全或没有长远打算的情况下就开始办学,但因为办学没有经验、学员人数不足、教师流动性大,办了几年便将学校关闭,这对小学员们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熟悉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⑦笔者于2021年9月4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意大利佛罗伦萨某华校校长访谈。此外,因为一些校长在国内没有接触过教育或对办学涉猎不深,校长胜任能力不足,导致对华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办学使命、华裔孩子学习特点认知不够,缺乏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包括学制、科目等都缺乏清晰的定位,对教育、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⑧疫情“大浪淘沙”专家:华校应推进本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baidu.com,来源:中新社,2021-05-31。

3.2 华文师资缺乏

海外华文学校经费有限,专业优秀师资匮乏。华文学校为控制办学成本,大量聘用当地留学生和兼职教师,很多都是当地留学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在华文学校工作,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较少,专业做教育的校长寥寥无几,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对外派出各级教师、志愿者的难度加大,部分学校师资团队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海外华文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无法长时间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教学缺乏延续性。问卷显示,大部分学校的专职教师平均仅占34%,兼职教师平均占比66%。有的学校没有任何专职教师,全部是兼职教师;50%以上的学校专职教师占比小于20%。虽然在线华文教育可以利用国内优秀师资,但许多国内优秀教师因时差、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兼顾国内外的授课。①数据来源:笔者对200多所海外华文学校的问卷调查。

3.3 国内的资源未能充分地挖掘和整合

国内的华文教育相关组织非常健全,包括涉侨机构“五侨”(即全国人大港澳台侨委、国侨办、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中国侨联)、华文学院、高校华文教育基地、中小学华文教育基地以及市场化民营华文教育机构等。这些机构设在全国各地,中华文化课程资源丰富。以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温州大学为例,学校设有20个学院,师范教育资源丰富,同时还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以及欧洲华文教育研究所,有专门服务海外华文学校的华侨学院和在线华文教育平台——浙江华侨网络学院,承办了20余年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以及华文师资培训班,集华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于一体。研究发现,国内这些华文教育组织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活动存在大量重复活动、各自为战,没有全国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导致有不少华校校长反映疫情下的中华文化活动有些“无所适从”。②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12月20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法国某华校校长的访谈。

3.4 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合力不够

学员、家长、学校三方协同配合、共享共治的机制未完全建立。据调研,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学员参加海外华文学校和国内相关机构举办的线上文化活动中,从疫情之初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现在的“不温不火、平平淡淡”。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商店工厂关闭、学校停课、大部分国家进入封锁状态,家长闲置在家,学校发动、家长配合、孩子参与,三方齐心协力、共同发力。后疫情时代,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孩子忙于所在国课程,学校、学员、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发生“断裂”,未能激发出相互协调、配合和支持的活力。③数据来源:笔者于2021年12月12日至20日通过微信语音对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家长学校的意大利多名家长学员的访谈。

4.拓展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新路径

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外华文教育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何正确发挥政策优势、适当倾向帮扶政策,携手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坚定广大侨二代、侨三代的“中国心”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对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50余个国家200多所华校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笔者试图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打造、内外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等方面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4.1 构建“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传播知识体系

疫情促使海外华文教育快速转型。华文教育组织需要扩大对环境的影响力,争取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减少环境对其自主性以及办学使命的影响。海外华文教育课程可以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模式,一次成型、标准化复制,开发华文教育专题APP和网站,围绕孩子学习华文所需要的教材、分级必读书目、传统故事、民俗文化、写作、教学配套PPT、视频、音频资料等进行梳理,分级分类分国别开发中华文化系统实景课程,以满足各国各区域各层级学习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的目标。④疫情“大浪淘沙”专家:华校应推进本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baidu.com,来源:中新社,2021-05-31。“线上教育对知识的掌控更强,不仅具有学习时间宽泛、教学模式灵活和空间成本更低等优势,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合适的学习模式”。而各国华文学校的线下中华文化体验课程,可以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设计文化场景与活动,让孩子们可以将线上学习的课程在华文学校中得到深化与体验。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相帮衬,或将大幅提高教学效果和文化传播能力。同时,构建线上线下互动、海内外联动的教育模式,①温州大学举办德国华文教育机遇与挑战线上研讨会,chinaqw.com,来源:中国侨网,2022-03-30。促进录播课与直播课相结合、音频课与视频课相结合、活动课与理论课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资源平台,实现华文教育大规模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

4.2 打造海内外教学机构信息互通机制

国内优秀的师资、高品质的课程、便捷的网络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学习需求。据调查,多所海外华校校长在所在国创办国际化学校,华侨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国读大学等等。②华侨家长送子女回国读书专家:主要面临两个重要问题,chinanews.com.cn,来源:中新网,2021-06-15。建议通过相关机制建立海外华文学校与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让华侨子女在海外华文学校就能及时、充分、准确地了解国内高校的招生信息,有利于提高华侨子女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层面因地制宜,开展专题调研,对条件成熟的国家开展全日制华文国际学校办学试点工作。

4.3 建立海外华文学校教学评估制度

海内外各类华文学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鱼龙混杂,应加大海外华文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特别是针对在线华文教育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华文学校办学质量监管网,引导海外华文学校种群内部环境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建议制定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制度,以促进海外华文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品控自觉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有潜力、教学成效显著的华校,在师资培训、教学理念、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和支持;同时,海外华校应建立联盟,加强教学方面的交流,相互借鉴办学经验,共享教材、教师等资源。

4.4 建立一支国际化华文教师团队

建立一支专业的华文教师队伍是新形势下对海外华文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问卷数据显示,海外华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持续性较差,建议在华文教师培训、华文教育专业开设、华文教师激励保障等方面予以保障。同时,引导社会各界进行多元化的错位发展,创造海外华侨华人家长与学生所能信任与接纳的人文环境,给海外华校提供师资培训与保障、教材开发与供给、数字教学资源与经费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建议成立海外华文教师培养基地,研发培训课程,定期系统培训师资,建立师资库,实行华文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吸收借鉴国内先进教育方式和理念,提升华文教师海外传播能力和水平。

5.探索海外华校中华文化传播路径的新实践

在疫情背景下,为切实推动海外华文学校良性运营,更好展开疫情下的教学工作,克服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温州大学依托自身多年华文教育教学的经验,顺应时势,于2020年7月 成立了“浙江华侨网络学院”,试图利用该平台积极探索海外华校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路径。此举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省侨联系统“最具影响力工作”。③温州大学“成立浙江华侨网络学院”获评2020年度全省侨联系统“最具影响力工作”,66wz.com,来源:温州网,2021-02-27。自成立以来,浙江华侨网络学院积极回应海外华人社会以及其侨居国社会学习中华文化需求,以服务海外华文学校为宗旨,依托温州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携手温州大学附属学校等华文教育专家及教学名师,在探索海外华校开展课程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积极实行新方法,进行新实践。具体而言,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针对海外华侨华人学员开设华文教育、华商教育、家长学校、技能培训、侨胞素养提升、华侨大学生课程六大模块系列线上课程。如“趣味汉字”“小学数学”“趣味中华文化”等;针对海外华文教师,邀请国内一线教学名师量身打造系统培训课程,如“2021海外华文教师小学数学师资班”“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等;针对海外学生家长开设“家长学校系列课程”等,力图通过采用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最大程度协助海外华校克服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短板和困境,为海外华文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搭建网络课程体系、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等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图1: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路径

5.1 以师资研习培训为基础,打造中华文化传播“示范性”样板

海外华文教师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传道受业解惑”作用。疫情之下,“加强线上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是推进线上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华文教师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偏差,认为中国的教育非常落后,没特色,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等刻板的印象。①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在温州举办,thepaper.cn,来源:澎湃政务,2021-11-13。部分华文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针对海外华文学校办学现状,浙江华侨网络学院联合温州市教育局开展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挖掘,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传播到海外,按照“一周一版块,一天一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旨在更新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理念,增进海外华文教师对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孩子教育、家校关系、华文教师情怀与格局等方面的认识,提升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021年以来,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举办的“小学数学研习班”“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4个国家和地区,136所海外华校的207位华文教师报名参加,研习班为海外华文教师量身定制了走向卓越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儿童节目编排、趣味字词教学、创意写作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设计等六大板块、三十个专题。课程编排合理、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等特色,受到了海外华文教师热烈欢迎和点赞。特别是通过几次的研习培训,为海外华文学校提供了大量中国优质的教学模板和样板,为后续海外华文教师在传播中华文化课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2 以文化融入为载体,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软输出”模式

中国的数学教育享誉全球,深受西方国家认可,温州数学人才辈出,温州大学被誉为“数学家的摇篮”。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充分挖掘学校数学教育以及华文教育研究优势,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拓展课中,开发了一整套融合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神话故事、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学思维培养的课程。①畅学云端,精彩不断2022年浙江华侨网络学院春季课程举行开班仪式,thepaper.cn,来源:澎湃政务,2022-03-09。如《李白买酒》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融入到数学课程中,将数学与文化有机结合,做到寓教于乐、互融互通,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国旗之美》课程,将黄金比例与“绘制国旗”相结合,让华裔孩子们体验五星红旗的奇妙,将数学几何思维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培养海华华裔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这种文化软输出方式,得到了海外华文学校的热烈欢迎,有校长听课后反馈,上了这种有趣的数学课,孩子们会不知不觉爱上五星红旗,爱上中国,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这类文化传播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②数据来源:2021年8月10日,海外华文教师学员在浙江华侨网络学员海外华校师资研修班(小学数学师资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还有华裔学员表示要将这么有趣的数学课教给身边的外籍同学。③数据来源:2021年3月18日,浙江华侨网络学员小学数学班学员在2021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这种以文化融入为特色的“软输出”模式,极大程度提高了文化输出的效率和深度。

5.3 以家校共育为抓手,构筑中华文化传播“双循环”格局

华裔青少年能否学好中文,不仅与华文学校老师的教学有关,更与家庭的重视度及支持度有着密切的关联。④24个国家和地区同上一堂课丨华文教育的“温州现象”,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28779,来源:浙江新闻网,2021-09-15。据调研,一些致力于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讲一口流利中文的优秀海外华裔青少年,要么是海华华文学校校长的孩子,要么就是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肯花时间、花精力去陪伴孩子一起学中文,营造学习中文的浓郁家庭氛围。浙江华侨网络学院是海外侨胞全民学习的平台,秉持终生学习的理念,学员覆盖从出生婴儿到临终老人,体现趣味性、便捷性、实用性、专业性,打造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解决侨胞困惑问题,亲子共学,打造学习型家庭。学院开设“家长学校”版块,针对为海外华侨华人家庭多元文化、多子化等特点,量身定制家庭教育课程,促进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打造家校共育课程体系。

5.4 以调研基地为支撑,建立中华文化传播“规范化”案例库

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依托国务院侨办首批全国华文教育基地以及温州大学欧洲华文教育研究所,与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共同办学。在20多年华文教育办学实践及科学研究历程中,从寻根之旅、教师培训、云端华教到学科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华文教育办学经验与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设立10多个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与基地学校共同开展研究,在各国进行多案例跟踪、教学质量评估、华文学校规范化建设、华裔青少年文化传承等研究,建立欧洲海外华文学校数据库,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6.结语

疫情背景下,国内华文教育组织跨越时空,创新线上文化传播内容与路径,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迭代升级。这是祖(籍)国关爱海外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承的有力体现。这些线上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推动了传统华文教育向新型华文教育转型,从过去以教中文为主的华文教育模式转变为以中华文化先行的华文教育模式。引领海外华校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也为海外华校更快更好地开展线上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教育资源补充。随着海外华文学校线上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普及,未来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内外联动将更加紧密,以内促外,融通中外,让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得到延展。为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更多有趣而多元载体,拓宽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发挥“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线上线下双模式优势,让海外华裔青少年更深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与风采。

猜你喜欢

华校华文华侨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柬埔寨华校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菲律宾华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