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查找10kV 配网线路故障的技巧研究
2022-09-21田李缘
田李缘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韶关供电局,广东 韶关 512000)
0 引言
10kV 配网投入使用后,一般会因为跳闸与接地等问题,导致线路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威胁电网整体运行的稳定性、供电品质。而若要尽可能解决故障带来的安全问题,就应优化线路运行的效果,通过快速查找锁定故障,缩短停电时长。
1 10kV 配网线路故障查找原则
查找线路故障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技术员的人身安全,在此前提下尽可能维护配电网与设施的可用性,采取标准化、规范化的查找方式,快速锁定线路故障的形成原因,及时除障,以免波及到其他线路,在短时间内恢复供电。在故障查找环节中,应当主干线为先,分支线在后。在日常巡查中未出现异常的线路,应先将分支线的断路装置断开,进行试运行送电,逐一排查恢复无异常的线路。实践中,对于接地故障定位,永久类故障点能采取上述的工作流程,先锁定故障线路,之后再结合可能发生的诱因与环境条件进一步细化锁定。但在瞬时类的故障定位中,仅能通过全线排查的方式处理。总之,相应的工作原则包括:首先,利用科学、高效查找方式,锁定故障与成因、类型、具体点位等,而为预防工作人员与路过行人遭遇危险,所以要确保隔离处理的效率。其次,确认故障成因与所在点位后,尽量控制因为故障波及的停电区域和实际损失。最后,先解决主干线的问题,而后逐段排查分支线[1]。
2 10kV 配网线路故障的查找技巧
在配网中的故障主要有三个大类,即接地、短路、断线。其中,接地故障的诱因包括绕组单相绝缘问题、比例装置与熔断装置的绝缘性能下降、闪络与极端天气等。具体故障表现是变电站处显示母线的电压接地相极小,其余电压数值较大,与线电压相近。而短路故障主要分成瞬时类与永久类。断线故障则一般是由雷击以及其他外力导致的。下文分别针对几个故障类型的查找技巧加以概述。
2.1 接地故障
由于导致接地故障的原因较多,例如绝缘击穿、外力影响等,接地故障是配网线路最常见的故障类型。如今,变电站配备消弧线圈的测控装置可实时采集线路中的容流与残流,支持报警接地故障。但在接地故障位置确定中,还是依赖技术员逐个排查。根据相关的查找工作实践经验,在出现接地故障后,应尽快着手于两项工作,一方面,派遣专业技术员沿线实施排查,着重检查杆塔架线的位置,以及周围有高大树木、电线转角与“T”衔接区域。另一方面,在变电站的配电室中,需针对与故障点有关的避雷装置、套管与跌落保险等绝缘性能下降现象发生概率高的部分,实施针对性排查。假设上述两个部分未找到异常问题,便应准备逐个拉开短路装置,实施全面排查,在此期间主要利用兆欧表对绝缘性与登杆加以排查,确认发生故障的具体位置。
2.2 短路故障
实施线路巡检之前,应结合变电站熔断装置保护动作状态,得出简单判断结果。假设处于电流速断的保护状态,应当能判断出故障通常是两相及三相短路造成,实际点位应当是主干线或是距离变电站较近的位置。假设是过电流的保护状态,通常是非金属性与分支线处短路造成。倘若是电流速断以及过流一同动作,故障点通常是在中段区域。在初步判断后,根据相应结果,安排实地巡检。假设在10kV 配网中全部没有配备断路装置保护,就应根据主干线各分段与分支线上断路装置有无跳闸进行判断。其中跳闸对应线路是故障区域,结合引发短路故障的各类原因,逐个排查,直至确定故障点。如果是架空线,已经配备短路故障的指示装置,技术员能直接根据设备所示内容,快速锁定故障。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线路发生短路故障中,有关技术员需在锁定异常点位之后,鉴于故障电流经过的区域容易受其影响。所以,技术员不仅需检查故障点对应电源侧的线路情况,还需查看配电网络中相对薄弱区域的运行状态。
2.3 断线故障
配网出现断线故障后,应先确定故障类型,即永久性或者暂时性。而对于断线故障,可借助测量故障距离的方式实现快速查找,如果架空电线出现永久类的断路,技术员即使在变电站中,也能通过相应仪器确认故障距离以及异常杆塔,继而为抢修技术员快速查找提供信息,加快抢修速度。除上述几种查找方式之外,实践操作中,还有其他技巧支持快速锁定故障点,主要分成三个环节,即确认故障性质、测距、定点。其中确认故障形式,是结合当前所知信息,得出故障具体属于某类异常。测距是利用专业设备,就近选择线路中的某个段作为起始点,测量和故障点之间的距离,属于“粗测”。定点就是基于粗测,利用放电声测等方式,准确锁定异常点。配网现实运转中,引起线路故障的因素较多,查找故障中不可完全根据所选方法的规定程序进行,必须根据现实状况,灵活运用各类技巧方式,尽可能缩短前期查找的周期[2]。
3 快速查找10kV 配网线路故障案例分析
以风偏跳闸为例,这种线路故障发生后,其故障状态并不稳定,导致查找难度大。如今,个别配网线路保护由于不同的因素,出现未投重合闸的现象,风偏故障出现后,技术锁定难度大,难以迅速恢复波及到的区域送电,停电周期不得不延长。相关技术员在没有确定诱因与位置的情况下,即使通过打耐压与摇绝缘的方式恢复送电,对应区域同样会在短期内发生二次跳闸。对于已投重合闸部分,故障出现后能随即完成重合闸,但故障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是容易出现多次跳闸,影响配网送电的稳定性。这对电力公司的经营信誉有巨大危害,容易接到较多的投诉。
3.1 故障线路情况
某条线路在10kV 配网中,911 号开关和35kV 变电站连接,是三条出线中的一个。此变电站利用35kV线和110kV 变电站连接。其中10kV 线路配有保护设备,还连接一个小水电,并且未投重合闸。此10kV 线路长度超过43km,主干线达到31km,配备126 处杆,连接线径是“LGJ-95”。其余是支线部分,包括分支线与次支线。整条线路没有绝缘线。根据线路整体分布情况来看,连接主线的最长分支线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下文称之为N 分支线。在线路众多杆中,5 号杆负责对N分支线的控制,设置的速断定值是200A;过流数值则为90A/0.1s。10 号杆是负责主干线的控制,相应设定的速断数值以及过流定植与前者一致。
3.2 跳闸故障分析
首先,保护跳闸记录。上述提到的10kV 线路曾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出现10 次AB 相间短路,引起过流动作,对应电流集中在40A 附近。其次,故障分支线。根据分支线控制开关上的记录数据能够确定,故障都形成于N 分支线。在变电站911 出现跳闸的同时,N 分支线的控制开关也发生跳闸,由此生成多条跳闸信息。电网管理系统会自动把故障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抢修技术员。再次,录波记录。早在此次高频率故障发生之前,出线变电站便经过全面改造升级,35kV 变电站处配置录波设备,借此记录并查询、分析每次跳闸故障发生中电流电压信息。相关技术员根据录波信息,同样能判断出是AB 相间短路,每次跳闸电流峰值都没有太大偏差。上述信息能反映出保护设备动作,并且电流电压波形相差无几。如果发生此种故障情况,基本上就能初步确定这些次线路异常的问题相似性。最后,巡检记录。在本文所述的线路中,第九次跳闸发生,因为故障点所在区域地形复杂、没有故障指示装置、可达性不高等问题,技术员没有准确找到诱因与异常点。但在发生第十次故障之前,巡检技术员遭遇大风,同时得到跳闸故障的通知。根据该巡检情况,诱因是风偏的概率较高。而为证明此猜想,查询故障发生当日的天气,由此发现故障线路区域每次跳闸当日,均出现明显的降温情况。而所在地区降温同时,通常会随之出现大风与降水的情况。种种信息证明,跳闸故障由风偏造成的可能性有所提高[3]。
图1 线路接线
3.3 故障数据建模
在初步确定是风偏跳闸,所以基本上能确认故障是金属类短路,根据上级供电信息,就能锁定故障位置。而后借助实地排查巡检,进一步细化诱因与故障。为简化分析难度,将11kV 站电源供应无限值,由此就能忽略所有相关的电阻。结合图2 所示,E 是指没有限值的电源;Xt1 与Xt2 是110kV 变电站的两个主变对应等效串联电抗;RL 与XL 分别是35kV 中甲乙线路的电阻、电抗;XT35 是35kV 线路中乙变对应等效串联电抗;RLGJ 与XLGJ 则是经过折算处理后,从变电站到10kV 故障位置的等效电阻与电抗。本线路有关设备技术参数包括:110kV1 号主变,短路阻抗是10.01%、容量20MVA;2 号主变,短路阻抗为10.16%、容量为31.5MVA;在35kV 的甲乙线中,全长超过10km、每千米电阻是0.35Ω、每千米阻抗为0.37Ω;35kV 乙变主变,其额定电压最大与最小值分别是35kV 与10.5kV、短路阻抗为6.3%、容量是MVA。把所有参数都折算在38.5kV 级别上,确定相关等效参数。
图2 单相等效电路
结合保护装置与录波器输出信息,AB 相间短路的电流数值在40A 附近,而CT 变比是200/5,由此确定得到一次值是1600A,换算到38.5kV 级别,相应电流约为436.36A。结合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表达式如下。
其中:Id——两相短路电流,A;∑R 与∑X 是指短路回路中一相电阻、电抗数值的和,Ω;Ue——至变压装置二次侧对应额定电压,V。
根据两相短路电流能确认短路电流和无故障相电压的关联。电网中,10kV 线路中的等效阻抗超过110kV以上级别线路,因而在面对10kV 的短路故障问题,可把高级别的电压,当成零内阻无限大的供电源。在上述假设条件下,确认故障属于风偏跳闸,就能确定故障点位,而后安排技术员实地排查即可[4]。在小范围内排查与解决故障环节中,按照流程快速锁定故障点,达到附近开展巡检工作。在此期间,技术员应注意计算误差,以确认点位为中心,沿着线路延伸一段距离。并结合风偏跳闸的诱发原因是大风,所以应当结合线路所在区域的地理条件,确认检查范围。在该次故障查找中,根据系统计算出的故障点,据需沿线排查,其中54 号杆位于丘陵顶部,而55 号杆则位于丘陵底部,处于风口地带,两个杆之间有较远的距离,电缆下垂明显,即使是微风也始终在摆动中,极易产生两相短路问题。除此之外,其他线路段未发现弧垂明显的问题,所以能进一步证实是风偏导致,54 号到55 号就是发生故障的位置。而后技术员根据有关操作标准,选择进行紧线操作,令弧垂缩小。在此之后,遇到大风降水也没有出现跳闸[5]。
综上所述,风偏跳闸故障查找与处理流程为:①出现跳闸动作后,先评估风偏概率。这主要借助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②假设是风偏故障,查找有关线路图与相关数据,得到等效参数。③结合线路保护设备输出的电流数值,以及技术参数、接线状况、导线信息等,确定故障点位距离,快速缩小巡检区域、确认故障点。
4 结语
总之,在发生线路故障后,技术员需利用好各类数据信息,以此做出故障类型的判断,指明查找的方向。而上文提到风偏跳闸故障的查找流程,能有效压缩实地排查故障的范围,加快抢修速度,这对相关领域技术员解决类似故障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