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品质学校机制改革与活力提升
——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1+3+N”结构性改革实践

2022-09-21马长俊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高品质课程体系体系

■马长俊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1],将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以下简称灌州小学)不断追求教育高品质发展,在认真学习高品质学校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1+3+N”结构性改革作为学校机制改革与活力提升的核心支撑,进行学校发展变革与提升,让学校始终处于高位发展,成为区域内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普遍规律是“1+3+N”结构:确立指向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1个核心”,抓住落实“五育”并举的课程、教学、评价“3大要素”,实施增强办学活力的党建引领、队伍建设、民主治理、校本研修、家校共育等“N个项目”[2]。在“1+3+N”结构的引领下,灌州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一、以“1个核心”为主线,顶层设计高品质学校改革体系

灌州小学以“1个核心——至善向美”为改革主线,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性,并使这个核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围绕优良传统和新时代精神重塑办学理念,既充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又精准把握实际条件和校情学情,对改革的发展走向有所研判,对改革中的问题有所前瞻。

(一)“1个核心”——至善向美

“至善向美”源自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尽责至善,和谐向美”,在高品质学校建设过程中凝练而成。

“尽责”:都江堰市有着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年前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治水,他们的开拓进取、忠于职守、科学精神、实干作风无不令后人钦佩,体现了强烈的“国家责任”。都江堰还有与赵州桥、卢沟桥、湘子桥、洛阳桥齐名的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安澜索桥,从李冰始建至今,经过了多次重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03年何先德夫妇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成的今日安澜索桥的前身,充分体现出“公民责任”。灌州小学想要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所以提出了“尽责”。

“至善”:都江堰市以水最为著名,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上善若水”,儒家也认为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就是最崇高的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到达了最崇高的善的境界,二是指不断追求到达最崇高的善的过程。这是都江堰的城市文化精神,也是灌州小学想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至善”也成了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和谐向美”:都江堰市有道教文化的发源地——青城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已经深入都江堰市各个角落,不仅如此,都江堰“山”“水”“人”和谐共生、自然向美的中国传统智慧,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都江堰人。由此,灌州小学也希望能够“和谐向美”。

“至善向美”取“尽责至善,和谐向美”每句后两个字,意在不断追求至善的境界和状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1个核心”下的理念体系

“至善向美”现指学校能够尽职尽责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使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能在道德上不断追求至善的境界,五育并举,学校内外都能够和谐共生,向美发展。因此,在“至善向美”的引领下学校理念体系包含如下内容:

1.育人目标

灌州小学的育人目标是“发展多元智能,实现差异成功,共享幸福成长”。

发展多元智能,即发展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实现差异成功,即面向全体,承认差异;了解个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善待差异。

共享成长幸福,一是要孩子成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家长满意,孩子快乐、健康、公平、学业有成;三是要社会放心,学生是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小公民;四是要教师发展,每位教师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归属感;五是要学校发展,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办学目标

灌州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创办高品质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高品质学校是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校,是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营造最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情境,实现师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校[2]。通过共同愿景的描绘引领学校的自我革新,使学校的改革发展最终促成整个教育生态的逐步优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呈现整个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学校的现代化,不仅指教学硬件的现代化,更注重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思维的现代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体系,打开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赋能,为学生成长赋能。

3.教育定位

灌州小学的教育定位是“上善教育”。上善教育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责,不让之责,恪尽职责;二是立于和,和合之和,和合共生;三是臻于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基于此,灌州小学将校训确定为“至善向美”,校风为“善作、善成”,教风为“善研、善导”,学风为“善知、善行”,核心价值观为“善始、善终”。

4.培养目标

在上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衍生出灌州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善学生。水有六善:鉴影以现行,真也;润物而无声,德也;循势而存者,智也;聚少而成海,合也;行之而千里,志也;滴之而石穿,恒也;化云而成雨,法也;利物而不争,谦也。要培养出像水一样正直、奉献、智慧、包容、进取、坚韧、创新、谦逊的德才兼备的上善之才。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灌州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梳理出灌州小学学生应该具有的“五育”融合下的六种品质: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素养广博,实践创新,情致优雅,全球眼光。

二、以“3大要素”为重点,协同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

“3大要素”是灌州小学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的重点,在“至善向美”理念的统整下,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重建,让“至善向美”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同时通过评价导向和激励制度保证改革成效。

(一)课程体系——上善课程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体系不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机械拼凑,而应该是在学校这一层级上对学生所有课程的有机整合,重点要能够体现“至善向美”理念。加之,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4]的要求,于是,灌州小学建构起独特的一体化结构的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上善课程体系图

(二)教学模式——共生课堂

根据学校文化、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开启了上善课程体系下“共生”课堂模式的建构。

我们认为,为了使师生达到“至善向美”的状态和目标,必须把课堂中教师、学生、课程、技术、环境等因素,看成缺一不可的共同存在、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课堂教学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其关键点在于,第一,课堂教学要基于自主:要激发内驱、养成自觉、反思总结、点拨提升;第二,课堂教学要立于合作:共同信仰、主动分享、协同共进、凝聚力量;第三,课堂教学要勇于探究:发挥自主、强调合作、开放过程、鼓励众创。

在共生课堂中,应该以“生讲生学”为主,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表达、会评价的“四会能力”。灌州小学的共生课堂,将大单元整合教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实现了四个转变:第一,学习状态由被动(听看)转向主动(做讲);第二,学习方式由个体(独学)转向团体(共生);第三,学习评价由单一(结果)转向增值(过程);第四,课程的组织过程,也由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内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评价体系——臻美评价

在“创办高品质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的办学目标下,我们在评价体系中始终以“不断追求到达最崇高的善”这一过程为中心,强调增值评价和过程评价,突出综合评价,以结果评价为辅,构建了灌州小学的评价体系。

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并将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考察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净增值的评价。过程评价是一个对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问题,诊断进程和学习中的问题。

灌州小学的评价包含四大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家长评价体系和学校评价体系。我们理想样态的学生能够展现“五优三强”,教师能够落实“五育三课”,家长能够引领“五会三美”,学生、教师、家长共同促进“五建三好”校园的建设[3]。

三、以“N个项目”为保障,配合撬动高品质学校结构改革

“N个项目”是灌州小学整体结构性改革的保障,学校在把握改革主线、落实改革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家校社治理体系”中扬长补短、重点突破。积极构建家校社治理体系,学校和社会、师生、家长自主治理体系是一个具有融通性、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治理体系。各治理主体之间融会贯通,治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各治理主体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的变化调整修正,从而带来发展的新动力。就其发展性来说,一是要素发展;二是结构与要素互促发展,以要素的整合、要素互补促进发展;三是治理结构促进人的发展。

(一)构建学校师生服务体系

学校实施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组教导处为课程发展与指导中心,指导教育教学课程活动实施;成立课程质量监控中心,督导评价课程实施效能。改德育处为学生发展中心,注重学生心理教育、家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立课程服务管理中心,保障教育教育课程的实施秩序。工会下设教职工评优委员会,主持决策学校评优晋级、评职称工作。(见图2)

图2 师生服务体系图

(二)构建课程发展体系

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全科课程化,成立课程决策中心,成员包括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让师生参与课程建设决策。学校课程调控中心组织运转,各课程组负责实施,课程调控中心指导和评价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向课程决策中心反馈课程调控情况。课程质量监督评价中心督导课程调控中心和学校课程实施中心运转情况,分别向课程决策中心和课程调控中心反馈课程实施情况。其优势在于:第一,从决策到实施,责任分明,权力分散性集中;第二,克服传统的课程教学只管决策实施,缺乏第三方监督评价的弊端。这样形成相互激发、相互制约、促进发展的管理闭环体系(见图3)。

图3 课程发展体系图

(三)实现师生自主治理的“四权”统一机制

实现师生自主治理的四权统一机制,即“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四权统一。决策权显示管理主体性,无决策权就是被管理者;参与权体现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实施者;知情权是决策与参与的前提;监督权是监督他人与被监督,是实现管理功能的重要保障。“四权”统一的制衡性权利机制,是保障自主治理的外驱性推动力。

(四)专业赋能,共建“家校共育”共同体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凝聚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理念共识,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程体系,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奉献全部力量。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见图4),才能使育人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

图4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体建设4S(same)模型图

猜你喜欢

高品质课程体系体系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