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背景下陕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022-09-21何佳佳杨艳王健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南体育项目民俗

何佳佳,杨艳,王健

(商洛学院 体育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 726000)

“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已深入实施,国民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健身设施在城镇和乡村得到广泛普及。但是农村体育,尤其偏远山区的体育发展却较为缓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落实存在困难[1]。作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明显健身功效[2]的民俗体育,其优势未能有效发挥。近20年来,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俗体育存在问题的关注,比如,农村地区健身设施条件差、场地及配套设施不足[3]、居民健身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指导[4]、资金短缺、健身项目单一等[5]。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较为薄弱,针对陕南民俗体育的研究明显不足。

陕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是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又是南北文化融合交汇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陕南民俗体育呈现出多样性、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特点[6]。民俗体育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对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继国家推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之后,2013年陕南发展再次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这种背景下,发展陕南民俗体育具有更为深远的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陕南民俗体育为研究对象,实地走访相关管理工作者、民俗体育活动参与者,访谈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人,同时完成了录制影像资料、查阅地方志和体育档案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陕南民俗体育发展现状,提出推进陕南民俗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

1 陕南民俗体育项目类别及其意义

1.1 陕南民俗体育项目类别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民俗体育活动通常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举行。本文对陕南地区节庆活动中的民俗体育内容分类及项目遴选主要参考文献[7]。调查发现,陕南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项目,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与地方文化密不可分,有的项目本身就属于民俗活动,群众基础十分深厚。根据陕南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习俗类、舞蹈类、游戏类三个类别。

习俗类体育项目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个体或者群体性行为运动方式[8]。岁时节日、生产习俗及民间祭祀等是陕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运动内容,比如:耍社火、舞龙舞狮、跑旱船、踏青等,如表1所示。

表1 陕南地区节庆活动中的民俗体育内容分类

舞蹈类体育项目是基于农耕文化形成的民俗体育运动,这类项目与农业生产、祭祀、庆祝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例如舞秧歌、跳花鼓和梆子戏。其中,商洛花鼓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戏类项目是人们在劳作之余训练技能、强身健体、民间娱乐的活动方式,如荡秋千、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狗撵兔子、汉中滑竿等。

1.2 陕南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陕南民俗体育凝结了民众的智慧,传承了千百年来陕南地区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和价值体系,故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现代体育手段的补充,而应该将其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挖掘它的文化价值,让其引领风尚、服务社会。

丰富全民健身项目,提升民众幸福感。运动能够强身健体,但是在农村,多数民众认为自己天天劳作,已经代替了运动健身,所以健身意识不足,全民健身工作难以开展。民俗体育的多数项目,可在排练和竞赛中弥补民众健身不足的缺憾,例如:舞秧歌、舞龙、赛龙舟等,这些项目的完美表演都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能够在长期的训练中使民众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并大大地提升农村全民健身的效果。民众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幸福感。

提高健身理念认同感,增强民众凝聚力。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肩负着健身技能及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责任。同时,民俗体育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活动,它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拓宽交际渠道、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民俗体育的广泛开展,民众会亲身感知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及健身带来的幸福感。由此,便在无形中增强了参与者的民俗体育传统文化自信和民众对全民健身理念的认同。

促进全民健身,增强民众身体素质。陕南地区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产特点,农村的体育锻炼设施、器材及民众的健身意识尚有待提高。民俗体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大多数项目都是运动强度不高的有氧运动,且具有全身性运动的特点,经常参加此类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壮骨骼,促进韧带的延展性,愉悦身心。参加民俗体育活动,有利于民众接纳认可健身理念,养成健身习惯,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为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策略打好基础。

2 陕南民俗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陕南民俗体育现状

2021年5月,本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调研了商洛市商州区和柞水县,安康市旬阳县和宁陕县,汉中市汉台区和勉县的相关体育管理人员、民俗体育参与主体、社区居民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0份,回收问卷455份,回收率98.91%;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7.83%(见表2)。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证实该问卷有较高信度,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表2 陕南民俗体育问卷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此次调查问卷以全民健身为背景,以民俗体育为主题,分别从民俗体育类别、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民俗体育的参与主体、民俗体育的管理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56%的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非常了解”,17.21%的调查对象“很不了解”,73.23%的调查对象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模糊不清。

民众对陕南民俗体育传承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有83.23%的居民认为民俗体育需要传承,10.55%的居民认为无所谓,5.02%的居民认为民俗体育不需要传承(见表3)。由此可见,陕南地区居民对民俗体育的认可度比较高,近90%的人认为传统民俗体育需要保护和传承,这说明他们对民俗体育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深刻和准确的认知。

表3 陕南地区居民对民俗体育传承的态度

因此,要更好地认识民俗体育这一文化形态,高度重视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9],积极参与民俗体育的宣传、实践和推广工作,挖掘民俗体育精华,传承民俗文化,有效推进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陕南民俗体育发展不均衡。陕南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实际开展的频次差距很大(见表4)。

表4 陕南部分代表性民俗体育开展情况

像民间社火、安康赛龙舟、商洛花鼓等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项目,群众参与热情高,取得社会效益比较好,在全民健身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部分民俗体育项目还升级为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例如放风筝、跳绳、拔河、舞龙舞狮、赛龙舟、踢毽球等,其中安康龙舟比赛影响尤为显著,汉江龙舟节被评选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自2000年起安康市每年五六月份会定期举办龙舟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选手前来参赛[10]。另外,像踩高跷、跳花鼓、汉中滑竿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却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面临消亡的危机。

民俗体育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仪式感,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多为纪念重大节日或特殊时间段举行的活动,时间相对集中。但调查发现,陕南传统民俗体育存在活动时间不均衡的现象(见表5),说明陕南民俗体育对当地民俗活动的依附性很强,未能结合现代乡村特点科学有效地规划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表5 民众喜爱程度较高的民俗体育项目开展时间

2.2 陕南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陕南民俗体育传承主体力量堪忧

民俗体育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被视为国家文化瑰宝[11]。陕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历经数千年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部分项目已经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但是,陕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地民众对民俗体育的宝贵价值认识较为模糊。加之作为民俗体育传承主体的年轻人大量进城工作生活,主要传承者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导致原本流传于民间、活跃于日常生活的民俗体育活动难以开展,面临着逐渐淡出民众记忆的危机[12]。与此同时,城市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随着年轻人的回乡探亲被带入乡镇,电子游戏、益智类玩具丰富了孩童的生活,取代了之前的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类民俗体育活动,老年人也被广场舞、太极拳等吸引,逐渐放弃了秧歌与猴拳等舞蹈类民俗体育活动。故此,乡镇民众更少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民俗体育和民间文化,陕南民俗体育传承的主体力量堪忧。

2.2.2 陕南民俗体育保障条件仍显不足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民俗体育迎来了它的春天。可是,陕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投入其中的专项经费不足,难以聘请专业教练对民俗体育项目予以指导,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面对陕南民俗体育保障条件匮乏的局面,如何优化其组织机构,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等相关政策,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举办“打得出品牌,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活动,扩大陕南民俗体育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2.3 陕南民俗体育传承推广体系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仅有13所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64.28%,其中在高校就业的占到14.04%,在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就业的占到3.51%。中小学民俗体育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学校很难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民俗体育课程。而且,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往往单纯强调动作机械化记忆,缺乏技术的内涵延展及项目的趣味性,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教育的薄弱,影响到民俗体育在有关地区的扩大和发展。多数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为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或者体育旅游商业公司,他们缺乏一定的项目专业知识,在比赛中容易导致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商家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往往对高效益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过度、盲目的开发,这虽加快了民俗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却使得民俗体育出现变异,失去了原有的古朴粗狂的气息,减弱了原有的娱乐性和文化内涵。

3 全民健身背景下陕南民俗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度

随着乡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民俗体育的挖掘和保护显得更为迫切,要想让民众明白民俗体育开展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意义,需要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宣传和引导。一方面要依托科普课堂或者科技下乡活动,向民众普及全民健身和民俗体育的相关政策及专业理论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认可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民俗体育的珍贵与传承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应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组织易开展的民俗体育赛事,并做好比赛的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激励民众参与,使人们感受比赛带来的乐趣,由此将赛事做成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深化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民俗体育主题度假区等,在助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

3.2 鼓励传承创新,激发广大民众参与民俗体育的积极性

3.2.1 立足当地创新民俗体育内容

民俗体育项目的改进,不能仅仅满足当下群众的喜好,更需要传承其中的文化精髓。陕南民俗体育内容的创新可以将当地农业、渔业和养殖业等生产劳动与民俗体育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在传承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再优化,完善比赛规则,完备项目流程,使其更易于开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体验到民俗体育和民间生活,进而达到宣传民俗体育、普及全民健身知识的目的。

3.2.2 与时俱进创新民俗体育开展形式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赛事和活动虽在有序恢复,但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阶段体育赛事在规模上呈现小型化和区域化的特点,民俗体育迎来了发展良机。要依托陕南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这一利好机遇,盘活陕南三市的民俗体育资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陕南民俗体育发展。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线上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应运而生,可研发虚拟的民俗体育体验设备,在各大健身圈或者商场投入使用,给更多群体便捷体验和了解民俗体育创造条件。同时,将民俗体育中大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项目搬至线上进行演示与宣讲,搭建交流平台,线上指导体验者提高其动作技能。定期举办一些线上比赛,促使大众在参与的同时感受到民俗体育带来的无限乐趣。通过开展各种线上活动,进一步扩大陕南民俗体育的影响力,带动民俗体育相关消费,促进陕南体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线下民俗体育可以分为竞技型、表演型和健身型予以开展。竞技型民俗体育应选取民众喜爱程度高、规则性强的项目,在比赛环境类似的区域可设相同的比赛项目,安康汉江开展的赛龙舟比赛,亦可以推广至汉中和商洛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丰富当地民俗体育比赛项目。表演型民俗体育可以选取观赏性强、技术要求高的项目,邀请专业的传承人在特定的节日予以表演,给民众创造更多感受民俗体育魅力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民俗体育队伍中。健身型民俗体育选取易开展、健身性强的项目。多元化的民俗体育活动可以覆盖更多有需求的人群,为全民健康助力。当地政府可定期组织下乡帮扶活动,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普及民俗体育的健身知识,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提升民俗体育的民众接受度,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3.2.3 打造特色品牌创新民俗体育发展机制

将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纳入市、区、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积极打造民俗体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重构民俗体育组织力量,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构建管理部门、乡村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推进社团改革及民俗体育机制创新,挖掘民俗体育资源,丰富民俗体育项目,形成民俗体育发展合力。

3.3 民俗体育进校园,为发展陕南民俗体育奠定人才基础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13]。传承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学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引入民俗体育,加强民俗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专业的人才必然离不开专业的指导。首先需要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加强民俗体育的学术引领。同时,加大本科学生在民俗体育内涵与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民俗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加大对乡村民俗体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与教育普及。将民俗体育纳入到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当中,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奠定人才基础。

4 结语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计划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运动习惯蔚然成风,全民健身计划将辐射至广阔的乡村。但是现阶段仍旧面临城乡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民众对体育健身的认知度不高的现象。发展陕南民俗体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健身意识缺乏、健身行为不够、健身设施不足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助于丰富民众生活,提高民众健身参与度和生活幸福感,进而形成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双推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陕南体育项目民俗
冬季民俗节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党建地图·陕南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