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22-09-21许少鹏
许少鹏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其重要支撑。职业院校从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到“以质图强”,对职业院校提质培优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科学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职业教育恢复重建;1985—1997年迅猛发展,规模发展是主题,穷国办大教育;1998—2004年曲折发展,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办学条件的合规性管理。追求规模和速度以满足内需的教育思想和狭隘的规模、速度、质量协调观造成了教育质量低下。
2005—2013年内涵发展。职业院校之间竞争激烈,内涵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协调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逐步成为研究的主题。职业院校大力建设培优工程。
2014—2018年多元化发展。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立德树人”。在教育质量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建设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双一流”建设,建设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优进入新阶段。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2019年以来,职业教育开启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成为“龙头之战”,是重点攻坚任务。
近年来,初步建立了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标准,开展职业教育相关评估、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以及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等,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教育评价的办法。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缺乏有力的措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督导、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索。
周志刚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总结:“从国际范围看,内外有机结合、多元主体参与、分权运作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特点。”[1]
2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在教育领域,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3]。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符合规格、适应要求、满足主体来表达。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对职业教育质量总的要求,而适应性是质量的重要体现。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质量标准评价。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导致了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需求,有多样化的质量观和衡量标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需用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足程度来衡量。并且,这些评价标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评价要素构成的科学和完整的总体。评价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内涵特征,基本构成要素涉及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其中,评价目标是各要素的引领,评价标准是联系各要素的核心。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改进决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组织、行为、决策系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强调以人为本。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控制系统,是职业教育质量检验和控制的依据和手段。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可以预测宏观质量水平发展的趋势,提高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可及时了解、反馈和监控质量生成的全程情况。
3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从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力性、合法性、密切性三个角度看,可划分为六个角色,分别是政府、企业、院校、教师、学生、家长[4]。这六个角色代表职业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构成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政府是职业教育评价的主导者,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向;企业是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体现具体的用人需求;院校是职业教育的组织实施者,集聚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各种资源;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承载着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性;家长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选择职业院校就读有着主要的话语权。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他们的需求和作用在不断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动态调整。多元主体的质量评价标准中的重点是院校主体的评价标准。
不同主体的主要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其中,关键评价指标为:
政府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标准;政府履职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技能考查标准;毕业设计标准;高水平学校标准;高水平专业(群)标准。
企业方面:产业适应性标准;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职业发展能力标准;优劳优酬标准。
院校方面: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标准;德技并修标准;产教融合标准;校企合作标准;育训结合标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标准;专业办学条件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岗课赛证融合标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
教师方面:师德师风标准;思想政治能力标准;教学效果标准;社会服务能力标准。
学生方面:综合素质标准;德技并修标准;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就业创业能力标准;学历提升能力标准。
家长方面:教育公平标准;职业院校认可度标准。
4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培养链特征,是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基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评价体系基本要素的构建应做如下考量:
(1)评价目标: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兼顾多元质量主体的需求和能力,根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设定评价目标。应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统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标。质量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我国的教育评价一直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2)评价原则: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一致、系统性和层次性一致、全面性和代表性一致、动态性和静态性一致等原则。
(3)评价标准:按照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链的特征,应用科学理论对职业教育服务产生、维系、实现、改进、提高的全过程进行研判,有的放矢地选择构建评价标准体系,从而全面、客观、正确、真实地反映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来源客观的专业人才质量评价关键指标。
(4)评价内容:应清晰界定服务对象和评估目标要求,围绕评价标准,在充分认识和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明确能够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实际现状的评价内容。重点评估就业质量、适应性及其提升能力。有效利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及职业院校质量报告等信息。
(5)评价方法:应有效运用评价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应简便操作、简单明了、资料可靠、容易理解等。创新评价方式,采取多维评价方式开展评价。有效开展第三方评价。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图1 评价体系基本要素
5 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从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出发,以职业教育评价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运用教育产业分析理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等成果,分析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新动态、新趋势、新问题和经验教训,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5.1 树立正确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观
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不同的质量主体、不同的职业教育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合规性质量观、应需性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等不同的质量观。在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中,发展性质量观处于主导地位。
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从“以绩效为本”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中体现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以人为本”,职业院校首先要做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创业及升学工作。应精准新时代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5.2 制定科学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职业院校建立和引进多元化质量评价标准,兼顾合格性评价标准和培优考评标准,以满足职教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应按国家院校设置和专业设置的标准建立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和发展规划。开发、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等各类教育教学标准,注意引进、应用行业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体现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增强质量评价标准的适应性。
应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助力生涯发展,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应担当作为并大有可为,积极开展育训并举。职业院校应在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本科以上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方面积极作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国际影响力,是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
5.3 健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是提质培优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职业院校应落实国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管督导体系,有效开展质量监管,发挥督导体系的作用。科学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是合规性评价、应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发展性评价处于主导地位。应综合运用多维评价方式、分级分类认证评价模式,体现定量为主、同类可比的要求。
在招生工作中应适应生源多样化的要求,既保证生源质量,又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使各种群体公平共享职业教育,科学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分类考试招生,不宜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彰显特色,力创一流。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力推进提质培优、提高社会认可度。应重点推进企业评价、家长评价,加快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设。不断深化“三教”改革,大力开展“课堂革命”,完善实践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专业特色的要求,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运用信息技术等科技进步成果,促进专业的开发、升级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的特点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建设智慧校园,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革创新评价方式,推行教考分离、信息化考试,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