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豪: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探寻后发地区职教特色发展之路
2022-09-21李德豪
访谈嘉宾简介:
李德豪,环境工程工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曾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广东省石油化工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石油化工资源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和联合主持50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科研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专利100多项、转让专利技术5项,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其中40多篇被SCI收录。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市厅级科技奖6项,其中3项以第一完成人结项的科技成果分别获得2021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访谈内容】
1.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因校制宜,结合办学实际探索职教发展之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在各行各业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备受社会好评。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办学经验。
李德豪: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以“崇德远志,精艺博才”为校训,坚持“以德树人、工学结合、质量立校、创建品牌、科学发展、服务地方”办学理念,建校105年来,培育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遍布五湖四海,大部分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阳江人熟知的艺术名家关山月、许章衡、陈章绩、谢天赐等,企业家黄真友、庄辽、梁永发、陈振国等都是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走出的骄子。
新时代,新起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建设以工为主,农、管、文、艺、教协调发展,海洋特色鲜明、智能制造见长,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培养人民满意、社会需要、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学校深耕“双元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深入探索“三位四体五融合”的现代学徒制,破解校企双主体育人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共有8个专业获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学校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对接阳江市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和五金刀剪等六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布局。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市场营销和小学英语教育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旅游管理和新闻采编与制作3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海洋渔业、艺术设计、能源化工等特色专业群,构建“4+3+N”专业群格局。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学校具备较强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90多项;专利授权逾百件。牵头制定一系列省或地方标准。学校教师科技成果获得部级科技奖4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调动全体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完善了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设置,实现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到100%,有学生的教学单位配齐了书记、专职副书记和专职组织员。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以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核心,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服务地方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思想、懂技术、精操作、会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职业院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为地方产业输送大量对口专业人才,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办学成果。
李德豪: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紧贴地方产业,推进科产教创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出“五大”亮点。
第一,以实践“园区化双元制”为抓手,产教融合树立新标杆。学校与阳东万象工业园合作共建阳江市粤德教育与培训中心,率先在省内职业教育中实践“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为五金刀剪、合金材料、风电装备等阳江主导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培训中心先后获得省公共实训中心、省教改课题、省教育专项课题和广东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等16项教研科研平台项目,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1000余人次。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以“院士工作站”建设为引领,创新团队建设开创新局面。学校依托水产养殖等涉农专业,成功柔性引进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与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成为粤东西北率先设立院士工作站的高职院校。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领衔的省“扬帆计划”创新团队,成为省内率先引进“扬帆计划”创新团队的高职院校。学校组建了广东省海洋河口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广东省食品低温加工新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打造了一支由6名正
高职称人员、10名博士,2名省领军人才、1个省教学团队、2个广东高校创新团队、30多名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学校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地。2021年,成功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第三,以国际先进成果突破为标志,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学校重视科研领头人培养,组建了一支扎根阳江大地、紧扣地方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创新团队。其中有:
净化“一泓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德豪教授,积极践行节能减碳和绿水青山理念,致力于石油化工难处理重度点源污水治理、海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相关成果荣获2021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专注“一条虫”:省水产养殖专业领军人才、阳江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陈兴汉教授,在全国首次突破禾虫繁育种养技术的国际难题,推行稻虫综合种养,打造禾虫“繁育—种养—加工”产业链,有效维护禾虫种业安全,切实提高种粮效益和促进粮食生产安全,相关成果获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一朵花”:省园林技术专业领军人才刘和平教授,以阳江地区特产珍稀木本花卉杜鹃红山茶为亲本,培育四季茶花新品种,成功登录2个国际茶花新品种。
精研“一把刀”:引进创新团队裴新军、刘文彬两位博士、教授级高工,专注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五金刀剪新型合金材料研究,形成了多项新材料专利技术成果。
用好“一个场”:省工程中心负责人余铭研究员,研发“电磁场+海洋食品保鲜技术”,并在海洋食品低温保鲜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倾情“一条鱼”:省动物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范斌博士,专注卵形鲳鲹深海网箱深远海绿色健康养殖,致力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养殖模式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放飞“一条龙”:张河英副教授创新以“夜光龙”风筝为代表的南派风筝制作技术和工艺,多次在国际国内风筝大赛中获奖。
第四,以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为导向,双创教育初育精英。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6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8项,省级一等奖51项、二等奖87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位居粤东西北高职院校前列。涌现出一批毕业生创业典型,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陈振国从事沙虫种苗繁育和养殖,被称为“沙虫王子”,获国家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其事迹多次受到CCTV等媒体报道;电商专业毕业生郑明发创办电商企业,专注服务五金刀剪产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电商专业毕业生蔡志杰从事服装设计、生产,创新线上销售模式,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财经系毕业生沈小计在抖音等平台直播销售阳江十八子、阳江纳丽德等知名产品,年销量达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带货直播网红。
第五,以赓续百年办学品牌为使命,服务地方文教事业谱新篇。学校秉承百年办学深厚底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关山月、谢天赐、陈章绩等艺术名家享誉海内外,阳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中,学校毕业生占比达60%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省优秀教师76人。依托师范专业优势,学校举办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也是目前最受阳江人民信赖的品牌学校。学校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研究队伍,一直是阳江本土文化研究的高地。目前拥有教育部高职院校“一校一品”(阳职风筝)示范基地、广东省社科普及基地、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展阳江风筝、阳江漆艺、阳江方言、疍家文化、海丝文化、冼夫人文化等地方文化和技艺研究,传承漠阳文化。参加国内外风筝比赛,获奖100多项;近三年,仅漆艺方面就有授权专利31件,在国内外漆艺大赛获奖8项;承担了国家语保项目阳江、阳春方言调查与研究项目;近年来,承担阳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占比超过50%,成为阳江市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重要基地。
3.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在“十四五”期间贵校有什么重要的规划和举措,您能介绍一下?
李德豪:“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参考,关系当下、影响长远、责任重大。学校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省职教“扩容、提质、强服务”精神,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基础上,深入调研,广泛研讨、论证,凝聚多方智慧,科学确立了实施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未来升本、举办“职业技术大学”的远景目标,成为推进学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为确保“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落实落地,我们提出了四个“主抓手”:
一是抓“扩容”,多渠道拓展发展空间。继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扩建新校区;持续探索“一县区一产业一学院”办学模式,依据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及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和订单班人才培养,实现办学空间外扩及密切对接产业需求,为阳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将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学院(阳东)、轻工与食品学院(阳西)、旅游学院(海陵)、互联网经济学院(江城)等规划建设,逐步构建“1+N”的校区办学模式。在实现校区“扩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办学规模,增加专业与教师数量。
二是促“提质”,整体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抓特色专业群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结构体系。精准对接地方和区域产业需求,实施重点专业提升计划,推进先进制造、海洋与食品现代农业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局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不同学科专业门类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整体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实施师德师风、人才引育、强师素质、平台建设、机制改革五大工程,推进“漠阳学者”引育、高层次引进、海外人才聘用、产业人才选聘、海外委培博士、博士预签培养、在职博士关爱等人才计划,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校内资源配置,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强“服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阳江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以及“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培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搭建高层次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团队,强化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运用;充分发挥涉农专业技术优势,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和种养以及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或直接承办阳江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规划研究。
四是推“改革”,以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深化人员配置、薪酬分配、学校治理等制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改革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制度,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教师发挥才干的学术生态。
4.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随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贵校有哪些重要举措?
李德豪: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新的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出台,为全国职教战线点亮了“指路灯”,意义重大。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走后发地区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未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将重点聚焦以下五个方面,谱写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聚焦政治引领,推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确保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及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正确。
二是聚焦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健全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与制度体系,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在增强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基础上,健全体现知识、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
三是聚焦内涵凝练特色,不断优化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围绕阳江建成“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基地、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刀剪之都”等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一体两翼”(工科为体,财经、旅游及艺术设计为翼)的专业架构,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海洋与食品、人工智能、新能源与环境化工、蓝色旅游与财经管理、融媒体与创意设计、教师教育等专业集群,打造与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链”“人才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四是聚焦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贡献度。持续探索“一县区一产业一学院”办学模式,依据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及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学院(阳东)、轻工与食品学院(阳西)、旅游学院(海陵)、互联网经济学院(江城)规划建设,逐步构建“1+N”的校区办学模式。
五是聚焦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直接引进、柔性引进、校地校企人才共享等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漠江学者引育”“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委培博士”“海外人才聘用”“产业人才选聘”“博士预签培养”“在职博士关爱”“双师人才共培”等系列人才提升计划,为未来学校升本、举办职业技术大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