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196 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22-09-21刘莹罗伟林小菲汤远亮姚国新王衍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肝功能药品用药

刘莹 罗伟 林小菲 汤远亮 姚国新 王衍洪

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包括死亡,危及生命,癌症、畸形、出生缺陷,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其他重要医学事件。2020 年我国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比例是10.0%[2],国家重视健康和生命安全,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为重点[3]。及时监测、处理和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临床合理用药和防止药害事件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对某院196 例严重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警戒信息和用药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筛选出某院2017~2020 年上报的106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选取“严重”、“新的严重”报告196 例进行统计分析,肯定11 例(5.61%),很可能134 例(68.37%),可能51 例(26.02%)。

1.2方法 对患者基本情况、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 196 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男113 例,女83 例,男︰女为1.36︰1;年龄最小6 个月,最大92 岁,平均年龄52.68 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196 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n,%)

2.2药品种类 196 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共涉及306 种药品,其中化学药品295 种(96.41%)、中成药11 种(3.59%)。见表2。

表2 306 种药品分布情况(种,%)

2.3给药途径 306 种药品的给药途径中排名第一的为口服(58.82%),第二为静脉滴注(31.05%)。见表3。

表3 306 种药品的给药途径分析(种,%)

2.4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累及系统-器官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胆系统(26.82%)、皮肤及其附件(13.41%)、呼吸系统(11.73%)、胃肠系统(11.17%)、神经系统(10.06%)、血液系统(9.50%)、全身性(4.47%)、心血管系统(4.19%)、代谢和营养障碍(3.63%)、肌肉骨骼(3.35%)、泌尿系统(1.68%)。临床表现主要有肝酶升高(66 例)、皮疹伴瘙痒(39 例)、肝功能异常(30 例)。见表4。

表4 358 例次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例次,%)

续表4

2.5转归情况 196例患者中,17例痊愈,171例好转,5 例不详,3 例未见好转。见表5。

表5 196 例患者的转归情况分析(n,%)

3 讨论

3.1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基本情况分析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每年500 万~1000 万住院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达25 万~50 万[4]。收集和上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部分医务人员不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错误认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就是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害怕个人承担责任,而放弃上报[5]。所以如何提高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率,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不断加强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宣传培训,加强监管,明确责任,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2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196 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36︰1,年龄分布中,构成比最高是30~49 岁中青年(36.73%),其次是50~69 岁中老年患者(34.69%)。现在社会,中青年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自己觉得身强力壮,忽视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小病时自行购买药品且依从性差,最后导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中老年人慢性疾病多,联合用药种类多。而且中老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药物动力学发生变化,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6-8],所以加强中老年人长期用药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可以降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

3.3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情况分析

3.3.1抗感染药物是导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果中,排名第一的是抗感染药物(100 种,32.68%),其中抗结核类药物占比最高(67 种,67.00%),肝功能损害最明显,发生率约为9.5%。药师须提醒医师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复查肝功能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9]。抗感染药物属于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通过调查发现,抗感染药物容易出现皮疹、接触性皮炎、肠道反应、药物热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损害患者机体的各个脏器官,例如在神经系统方面,抗感染药物会引发惊厥、癫痫、昏迷等不良反应,甚至会产生头晕、头痛、烦躁、失眠等中枢系统兴奋性升高的情况,不良反应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急性肾衰竭情况,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除此之外,在服用抗感染药物后,还会有药物在血液循环系统处发挥作用,增加贫血、白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副作用。临床为了有效降低抗感染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护理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抗感染药物动力学、药物适应证、抗病原微生物等。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科学选择药物剂量以及方案,以免给药量过大而损害患者的脏器官,药量过小而无法取得理想疗效。临床依据患者的生理、身体状况进行药物选择,合理开展病理学诊断以及抗感染药物,与此同时,在进行药物选择上应该详细掌握抗感染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测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制定个体化等额给药剂量以及方法。另外,在进行抗感染药物管理时,应该健全管理制度,整个医院的抗感染药物指导工作由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医师、抗感染药物专家来负责,检验及药剂科室应该定期发布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不断向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确诊为病毒感染,不适合采用抗菌药物,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无可疑细菌感染的不可采用抗感染药物,针对病情严重、细菌感染的患者,酌情采用抗感染药物,严格管控局部用药,开展综合治疗法,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以及免疫力,更好的改善患者病情。

3.3.2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67 种,21.90%)不容忽视,主要涉及呼吸系统、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肝功能损害等。其中小分子靶向药物替尼类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11 种,16.42%);其次为铂类(10 种,14.93%)。治疗肿瘤的基本手段是使用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人体的正常细胞,因此导致不良反应[10]。应对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医院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权衡治疗肿瘤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和抗肿瘤药物对患者带来的各种不适,密切关注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减少癌症患者的痛苦。药物属于治疗肿瘤的主要方式,通过抗肿瘤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已经得到重大的突破,但是危害患者人体健康的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仍然缺乏药效最高、特异性强的抗肿瘤药物,并且抗肿瘤药物研发难度较大,所以研发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新型理念、技术、方法等。在新时代下,分子靶向药物可以有效提高化疗耐药肿瘤的治疗效果,为了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可选择高效、高选择性、低毒的药物。

3.4药品给药途径分析 药品给药途径以口服用药为主,构成比为58.82%,与常见的静脉滴注给药占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11]。原因是医师对药品不良反应及时评估,对疑似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病例能够立即上报。虽然静脉滴注最易导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但也要多关注口服制剂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3.5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分析 最主要的系统-器官为肝胆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酶升高、肝功能异常,主要涉及药物有抗结核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12]。目前认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可分为本质性肝损伤和特异性肝损伤两大类[13]。建议临床用药中加强肝功能监测,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3.6转归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好转及痊愈188 例(95.91%),5 例转归情况不详(自动放弃治疗、转院),3 例截至上报时未见好转,其中1 例伏立康唑、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三联用药致腹泻加重,该患者为白血病患者,反复腹泻,给予伏立康唑、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后腹泻加重,腹泻情况可能与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亦不排除与抗生素相关,但患者白血病情况未控制,感染重,需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调整抗生素方案并使用止泻药物,但是效果仍不佳。广谱抗菌药使用后,菌群比例失调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14]。既要针对病原菌的特性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也要考虑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扩散和传播[15]。芬太尼透皮贴剂、羟考酮两联用药致尿潴留1 例,芬太尼、羟考酮都是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导致尿潴留。索拉非尼致血压升高1 例,治疗最初6 周应监测血压,一般用降压药物即可控制。

综上所述,本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肝功能监测对>50 岁长期联合用药的中老年患者是很有必要的。临床医师、护士和药师都是合理用药管理的责任人,药师应对30~69 岁的人群加大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知识,每半年对医护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与临床医师和护士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收集和上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定期反馈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给临床医师和护士,保证患者安全用药。虽然此次研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存在病例样本数少、研究时间短等缺陷,所以期待后续开展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从而全方面掌握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加大文章证明力度。

猜你喜欢

肝功能药品用药
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药品保存细解读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