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开发的“丰富的矿藏”
——遵循能力发展规律实施班级管理
2022-09-21马志国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同样的一个班级活动任务,有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好,有的学生却完成得又慢又差。同样的数学题,有的学生解答起来毫不费力,有的学生却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诸如此类的现象原因何在?
这不能完全归因于学生的努力程度,得考虑能力这个因素。
能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完成某种活动的本事,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完成任何活动,都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能力。
生活中,很多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知识与能力混淆。能力与知识的确有联系。比如,一个学生识字和计算的能力,只有在识字和计算活动中,也就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这种能力的发展,又使识字和计算活动进行得更快、更好,也就是便于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能力与知识又不是一回事。比如,两个同班级的学生,考试都得了100分,可是,平时一个学得轻松,一个学得费力,答卷时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所掌握的知识差不多,可能力的差别却较大。
心理学上,通常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也叫普通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与认知活动密切联系,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注意能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也叫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交往能力等。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好时机。因而,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视学生能力差异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吗?肯定有。不承认学生能力有差异,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能力水平高低的差异。
心理学上用智力测验所得的值来表示智力的高低。大量的智力测验发现,智商分布在总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就是说,从总体来看,学生的智力中等水平的居多,高水平的和低水平的仅占很小比例。
在普通中小学的常规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属于常态儿童,只有极少数学生属于超常儿童。某高中班级的一个男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从来不学习,更不做作业,考试成绩却稳居第一,且远远超过第二。这就是一个超常儿童。一般学习较好、脑子较快的学生,还算不上超常儿童。至于低常儿童,是难以接受常规的中小学教育的,往往需要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所以,在普通中小学的班级里,一般没有真正的低常儿童。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算低常儿童。当然,常态儿童能力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普通中小学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属于常态儿童,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没有差异。
第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异能力,这样的人通常是“人才早熟”。我国历史上6岁能作诗的王勃以及奥地利4岁开始作曲的莫扎特,都属于“人才早熟”。与此相反,有的人直到很晚才表现出某方面的优异能力,正所谓“大器晚成”。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优异能力。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曾被老师认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人。这种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在班级管理中时常看到。有的学生入学时能力很不起眼,到毕业时能力却突飞猛进了。
说到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贝利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很有启示。贝利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出生逐渐增长到26岁左右,以后就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状态。这启示我们,中小学阶段是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三,能力的类型差异。
学生的能力还存在类型差异。比如,在感知方面,有的学生容易抓住事物的细节,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感知;有的学生则长于从整体上去感知事物,却容易忽略细节。再如,在记忆方面,有的学生看过的东西印象深;有的学生则对听过的东西印象深。正所谓“各有所长”。前面谈到的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其实体现的也是能力的类型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能力类型”,只是具有某方面能力发展的优势潜能,并非完全先天“定型”的。许多人经过后天的锻炼,同样形成了某些能力专长。
第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总体上来说,男女的智力没多大差别,是平衡的。有研究表明,在智力分布上,男性高的多一些,低的也多一些,而女性是两头的少,大多数居中,总体仍大致相等。笔者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小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不过,说男女智力总体平衡,没有显著差异,并不是说没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特殊能力上会略有差异。比如,有研究发现,女生在语言能力上有一定优势,男生在数学能力上有一定优势。这与男女的生理特征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不无关系。
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有血缘关系者的智力相关,比无血缘关系者的智力相关高,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智力相关越高。比如,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力相关高于同胞兄弟姐妹。这说明,遗传因素与智力关系密切。我们应该承认遗传对能力的影响,盲目否定先天遗传的作用,不是科学的态度。
遗传给人的能力是潜在的。从这个角度说,人先天的潜在能力的高低是遗传规定了的。所以,一个班的学生假定一直受到同样的后天影响和教育,能力也总是有高低之分。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其次是环境教育的作用。
我们承认遗传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事情还有另一面。有人对一对同卵双生姐妹进行研究。这对双生子从1岁开始分开抚养:姐姐被送到教育条件不好的边远山区,仅受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妹妹在一个繁华的市镇长大,受过较好的教育。她们在35岁时进行智力测验,结果是姐姐不如妹妹智力好。这又说明,后天环境尤其是教育对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后天环境和教育是怎样决定能力的呢?先天规定的人的能力高低是潜在的,叫作潜能。而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总是就他表现出来的现实的能力而言的。潜在能力就像埋在地下的矿藏,只有开采出来才能发挥现实的作用。后天环境和教育对能力的决定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成为现实能力。所以,谈到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说“能力开发”,而不说“能力培养”。
最后是实践活动的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了不同的职业劳动对人的感受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染布工人辨别黑色的能力比一般人要高很多,有经验的染布工人能分辨出四十多种浓淡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只能分辨出三四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产品时发出的声音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熟练的磨粉工人的触觉非常发达,他们只要用手一摸,就能鉴别出面粉的粗细质量。
由此可见,环境仅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社会实践当然离不开人的积极主观努力。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的班级管理策略
我们已经知道,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的规律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第一,在工作安排上量才录用。
学生能力各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工作安排上,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量才录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优势,人尽其才。
一是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安排好学生干部的分工。不论班干部以怎样的形式产生,能否恰到好处地发挥每个班干部的能力优势,是决定班委会整体工作效率的关键。金无足赤,人无全才。再优秀的学生干部,也很难各方面能力都强。但是,只要在分工上发挥每个学生干部的优势,就实现了班委会成员的最佳组合,整体工作的最佳效率就能呈现出来。
二是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分配好班级日常工作。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班级日常工作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针对学生的能力优势,用其所长,每个学生都可能在班级活动中发光发热。
第二,在目标设定上因人而异。
目标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头戏。把班级群体的总体目标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具体目标,是班级目标管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指导学生设定个人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帮助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个人目标。
一是在学业目标设定上,要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因人而异。我们既然承认学生能力是有差异的,就得承认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必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也就是针对学生的智力高低,帮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定合适自己的学业目标。所谓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跳起来摘桃子”,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二是在其他活动目标设定上,也要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因人而异。学生的在校生活,绝非仅仅是做题考试拿分数。中小学生的班级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为此,我们还要针对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帮助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特长的专项活动目标。比如,在拓展训练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书法、绘画、音乐、体育以及计算机等方面选择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