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军事思想视角下的逍遥津之战胜因分析

2022-09-21李欣蔚

今古文创 2022年35期
关键词:曹军东吴孙权

◎李欣蔚 吕 超

(海军航空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1)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位于长江淮河之间,连接了中原与江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地区优势,地理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合肥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记载,孙权曾不止一次出兵攻打合肥,逍遥津之战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次。对于曹魏,合肥是其在江淮地带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读史方舆纪要》第二十六卷中评论合肥:“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逍遥津战役中守城一方张辽仅用八百精兵就攻破孙权用十万大军布设的包围圈,成功守住了合肥城,破解了孙权北进的攻势。

一、战前背景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正月,曹操曾率兵攻打吴国濡须口,与东吴军队相拒数月,“叹其齐肃,乃退”,感叹对手孙权的部队军容严整、军威浩荡。回都后,曹操担心江淮百姓被日后攻来的吴军抢掠(古时作战运输能力有限,远距离作战的后勤补给多靠抢掠沿途百姓来补充),为了阻断可能来袭的孙权部队的补给,曹操提早将长江以北民众迁移至中原,制造了一片“千里无人区”。在合肥以南只留下了一座皖城,并未布设曹军主力部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五月,孙权抓住曹军江淮地区力量空虚这个机会,亲征皖城,曹军主力向皖城驰援不及,皖城失守。战后,曹操为了防止位于皖城北部的合肥城重蹈皖城的覆辙,率领曹军迅速在城南建起坚固堡垒作为合肥前哨。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吴蜀两国因荆州归属问题对峙湘江,战事吃紧。曹操抓住时机,部署军队迁至汉中,直逼蜀国境地。唇亡齿寒,一旦曹军占领蜀地,形成实力上的绝对优势,那么东吴的生存也会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实力相对单薄的吴蜀两国立即结盟,冰释前嫌一致抗击曹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八月,曹军远在汉中征战,吴蜀两国又刚刚结盟,东吴可谓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孙权集结了能调动的最多兵力,想要以绝对优势围困曹军,一举攻下合肥城,以防曹魏在江淮地区形成“一家独大”之势。曹军方面,主力部队远在汉中,江淮地区只留张辽七千守军固守合肥。而经皖城一役,张辽深知若发生战事,等待驰援的方案不可行,远在汉中的曹操主力无法及时增援。为防止合肥失守,张辽率部将早在战前就做好了各项准备,操练精兵、安排后勤事项,并且开凿了藏舟浦,用来隐蔽曹军的舟船,巩固合肥城防。

二、逍遥津之战基本情况

(一)战役经过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 ,孙权率领着东吴大军乘舟船经濡须水—巢湖—施水一路北上,直抵张辽把守的合肥城下,向曹宣战。当晚,面对实力对比数量悬殊的敌人,曹守军没有束手就擒。张辽从七千精兵中挑选出八百人马,计划第二日凌晨对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东吴部队实行突袭。

第二日凌晨,张辽率领八百人的“敢死队”冲向吴军,“平旦,辽披甲执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孙权未料到城中守军有勇气出城迎战,于是刚刚到达合肥城下的先头部队并未进行任何部署和展开。在一片混乱中,张辽身披锐甲,率领部将冲锋陷阵,将毫无准备的吴军先头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但由于吴军数目庞大,张辽部队突击进入敌人内部后仅有几十人突围成功,其他几百人迅速被吴军包围。于是张辽又率突围成功的几十人复入包围圈,成功突围,吴军士兵皆为张辽部将以一当十的气势折服。

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尽失,不敢再抵挡张辽。张辽首战初捷,凯旋回城。由于合肥城本就城防坚固,城内防御设施完备,张辽首战大胜之后,更是有力地稳定住了城内军心。孙权大军还在陆续抵达合肥城,前期战败的先头部队与后续部队会合之后,继续围在合肥城外,双方僵持十余日并未交锋。孙权想通过围城方式切断合肥城的粮草补给,但由于城外孙权庞大的军队远离国土,并且还处于曹操制造的“千里无人区”中,无法就地获得补给。十天内之后,孙权大军携带的粮草先于曹军消耗殆尽,而军中又持续发生疫病,士气低迷,夺城无望,孙权只能下令班师回营。《三国志·吴主篇》:“合肥未下,撤军还。”在城墙上瞭望的张辽发现吴军开始向南撤军,并且主力部队先行撤退,只有包括孙权在内的先锋部队留在逍遥津北面。当时,部队通过逍遥津时必走桥梁,张辽便抓住机会,分出部分兵力去摧毁桥梁,分割吴国主力部队和剩余部队,打算活捉孙权,此时已撤离的部队再折返回来救援孙权已经来不及。曹军与吴军还未撤退的先锋部队发生激烈交锋,吴国大将凌统率三百护卫与张辽、李典部队展开血战,以掩护孙权与甘宁撤离。

交战中,由于张辽等人不知道孙权长相,错失了活捉孙权的良机。凌统在确保孙权已经安全撤退之后,继续与曹军交战。最后身负重伤,以潜泳的方式通过已经被曹军摧毁了桥梁的逍遥津,返回东吴的大船。东吴十万大军以攻城失败告终,草草收场,损失惨重。

(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兵力规模方面。从整体上来看,孙权军队在数量上完全优于张辽。据史料记载,孙权一方约有十万人,而张辽守军仅有七千人,且在战前动员之后,张辽仅仅挑选了八百死士参与首次突围战斗。三国志《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兵力结构方面。孙权的优势兵力为水师,但此次出征为攻城之战,主战场在陆地,城外近距离内也并无湖泊河流供水军施展。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攻城阶段只能使用步兵和骑兵部队。此战中,孙权的骑兵部队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在作战能力上并不占优势。据史料记载,东吴兵制分为宫廷禁卫部队、精锐冲锋队等多种编制类型,此次东吴十万大军虽然数量占优,但编制复杂,战法战力较难统一。张辽守军则是曹操部署在合肥的七千精兵,以步兵为主,辅之以少量骑兵,是曹操的精锐部队。

兵力部署方面。作战前期,东吴因轻敌并未采取阵型,孙权大部队其实并不是同时抵达城下的,部队是分批到达;当时合肥城城池规模有限,即便十万大军同时抵达也无法展开,可以说东吴兵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分散的。而曹军方面则经过前期筹划和战前部署,制造“千里无人区”切断孙权补给保障;建造城防前哨、操练精兵、开辟藏舟浦加强守城实力;将合肥城北的寿春作为后方的粮草补给基地,相比孙权,作战准备十分充分。

从这三方面分析,这场战役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不是数字上七千对十万这样悬殊。相比于孙权庞大冗杂的军队,张辽部队虽然数量较少,但训练有素又视死如归;且在兵力结构和兵力部署上,孙权的十万大军也并不占明显优势。

(三)作战的后续发展及结果

此战过后,张辽一战成名,“太祖大壮辽,拜征大将军”,不仅获得曹操赏识,加官进爵,还在民间有了“江东小儿啼,怖之曰‘辽来辽来’无不止者”的典故。此役中,张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亲自提出的“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作战策略,为后来作战中面对强大敌人时提供了一套极具借鉴意义的战法。经过此次战役,曹魏稳住了兵力尚且空虚的江淮地区,进而在中原站住了脚跟;而孙权的大意轻敌使战争失利,其导致急剧的形势变化也促使东吴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三、逍遥津之战曹军胜利因素分析

(一)命帅张辽,为将有能——杰出将领用兵有方

《孙子兵法》中“五事七计”明确指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及“将孰有能”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影响,谋攻篇提到“知胜有五”,其中“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也再次强调了将帅才能的重要作用。从全局来看,远在汉中的曹操是整场战役的主帅,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作战获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战前,曹操经过考察后预测日后孙权会攻打合肥,便提早巩固合肥城防,防止主力驰援不及。由于当时曹军数量有限,出于全局考虑,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汉中,以便扩张势力。合肥城又占据重要枢纽位置,故而挑选出七千精兵驻守合肥。曹操仅派七千人一方面是军队人数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减少保障消耗的目的,方便补给;孙权大军刚围攻合肥城时,曹操对作战做出了准确研判,千里之外的曹操派人快马加鞭给守将一个匣子,上面写道:“贼至乃发”,匣内是曹操预想的迎战方案。曹操在选将用兵时也有他的精妙考量:选用武将勇猛而不鲁莽,谨慎而不怯懦,让平日素有不和的张辽、李典出城迎敌,乐进守城,其用意在于防止张辽、李典二人因旧仇误事(战争中常有守城者因个人恩怨以消极态度对待城外迎战的盟友)。同时,逍遥津之战的直接将领——张辽,其个人军事才能也十分突出。张辽,字文远,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先后追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立下赫赫战功。张辽历来骁勇善战,武力胆识均远超于常人,常亲率精兵陷阵杀敌,冲锋在前,作战能力首屈一指。吕布死后,张辽归属曹操,并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操麾下名将,进军江淮后长期镇守合肥。作为主帅,张辽的作战才能和优秀品德是其先后三次御守合肥成功的必胜法宝,做到了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智、信、仁、勇、严”。逍遥津战役中,张辽严谨处事,严格遵照曹操“贼至乃发”的指令用兵,此乃严;做事以大局为重,大敌当前,张辽与李典放下之前的个人恩怨,积极备战迎敌,此乃信;面对强敌毫无畏惧,得知孙权大军围城的当晚便召集精兵商量对策,此乃勇;合肥交锋中冲出包围圈之后又冒死复入包围圈,救出几百将士,此乃仁;用兵如神,出其不意,抓住孙权撤军时机分兵毁桥,此乃智。

(二)战前谋划,精妙部署——后勤补给上强己弱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思是,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远途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外交使节的开支,作战物资的供应、车辆兵甲的保养补充,每天都要耗资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也即后勤对于战争胜利十分重要。在历次作战中,曹操对后勤历来重视,不仅提前筹划完善好自己的后勤保障,还在关键环节给敌军的后勤保障制造困难。曹操预留七千守军驻守合肥时便已经安排好城内的补给问题,将合肥城北的寿春作为淮南的粮食后援地,解决了己方的粮草问题。古代作战保障能力有限,没有先进的运输设施,粮草补给除了开始携带的一部分之外,大部分是就地补给。如前所述,早在曹操攻打濡须口后,就曾感叹孙权部队军容严整,而且为了防止孙权出兵攻打自己实力空虚的江淮地区,曹操早早把沿途百姓迁走,制造了一个“千里无人区”,为孙权北上制造困难。孙权没有提前做好计划和调查,其进军路线北上所经之地正是曹操设置好的“千里无人区”,于是十万大军的口粮便成了一个难题。因此,孙权的十万大军在战前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被动。

(三)利用地形,以逸待劳——先处战地化劣势为优势

孙子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己方可以去,敌方可以来的地域叫作“通”。在这种“通”形地域上,应先占领视线眼界开阔的高地,沟通并保护粮道,这样作战就有利。合肥连接中原与江南地区,位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属于孙子所说的“通”形地域。而合肥城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在扬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防完备坚固,且张辽在建安十九年时便为合肥建立了前哨,也有城北的寿春为自己提供充足粮草。这为张辽守军驻守合肥提供了极大优势,可以说是张辽做到了“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到“以近侍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用己方接近战场的部队迎击长途劳顿的敌人;用己方休整得精神饱满、士气高昂的部队迎击疲于奔命的敌人;用粮草充足的部队迎击缺粮饥饿的敌人,这是懂得运用军队战斗力的方法。虚实篇中也写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纵观逍遥津之战,张辽作为守城一方明显占据了孙子所说的三点优势:首先,张辽作为合肥守将,对于城内城外地理地势环境十分熟悉,“先处战地”,相比孙权长途跋涉的部队更具有主场优势,此乃以近代远;其次,张辽通过首战的胜利稳固了军心,使城内守军士气高涨、精神饱满,在城内积极修筑城防工事,此乃以佚待劳;第三,在孙权大军围城的十多天里,吴军不仅粮草告急,军中盛行的疫病也使士兵士气全无。与此同时,城中张辽部队粮草充足,只需等待城外庞大部队耗尽粮草和精力,然后一举击破,此乃以饱待饥。

(四)夺气夺心,注重首战——首次胜利提振士气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夺气、夺心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首战获胜,通过首战的胜利稳固军心,鼓舞士气。在守城作战中,先取得一次胜利稳固守城一方的军心是十分重要的。如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守城战役——睢阳保卫战,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部队,守城将领张巡并没有死守城门,而是沉着组织出城迎战,并力求与敌方前几次交手中取得胜利,一来震慑敌方,二来可以稳固己方军心,为支援军队的赶来争取时间。张辽的战法与唐朝将领张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辽当晚便招募愿意征战的士卒,拉起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且不给孙权反应和准备的时间。第二天破晓便迅速出征,杀了孙权部队一个措手不及,可以说是小范围的“大获全胜”。张辽首战中直击孙权麾下,初战告捷,让孙权围城大军士气萎靡,可谓“夺气、夺心”。结果也正如张辽所料,孙权军队刚开打就吃了败仗,军心低迷,而合肥城内的曹军却从上到下军心大振,本来对曹操出战命令有质疑的将帅也打消了疑虑,全军上下十分团结,一致对外,为后来出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守军战前部署周密合理,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善己方的后勤保障体系;战时面对强敌沉着冷静,突袭敌人出其不意,充分运用战法化被动为主动;利用首战稳固军心,抓住战机时机,利用对方弱点和己方优点先敌制胜。此役胜利,张辽名震江东,曹操战后也加强合肥守备,防止孙权再次攻城。此次战役为曹魏巩固在江淮的军事实力奠定了基础。孙权兵败返还,重新调整计划和部署,东吴霸业停滞不前十余年。

猜你喜欢

曹军东吴孙权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连长今年四十一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