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织吸收能力的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机制研究

2022-09-21戈锦文魏晓卓马英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渐进式农民

戈锦文,魏晓卓,马英辉

(1.江苏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2.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0)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超226万家,组织和服务农户“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生长周期来看,农民合作社仍处于成长阶段,伴随着控制机制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此外,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导致传统增收方式难以为继,借助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经营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创新是促进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现有研究大多围绕企业创新展开研究,而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组织在成员构成、管理模式、制度特征上存在差异,企业创新理论与经验并不适用于指导合作社的创新实践。从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属性和资源条件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厘清其创新的影响因素尤为必要。

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创新可划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其中,渐进式创新指对现有产品或服务、流程、技术、组织结构上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的一种创新方式。与企业相比,农民合作社成员大多为农民,自有资源紧缺,研发能力不足,因此,吸收并利用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成为合作社持续创新的关键。知识获取和消化是吸收能力的前端部分,也是合作社突破资源瓶颈,获得互补性知识并进行知识融合的前提,知识整合和利用作为吸收能力的后端,能够将外部知识应用于创新活动并转化为商业化输出,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加销服务升级、组织管理创新。因此,有必要从吸收能力的动态过程视角对合作社渐进式创新展开实证研究。

为探索提高吸收能力促进组织渐进式创新的关键策略,学者们在不同情景下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先验知识,包括认知结构、知识基础、相似技能等能够强化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且个体知识的广度、宽度越大,越容易获取外部新知识。还有学者从外部知识搜索的角度探讨搜索方向、搜索策略和获取模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技术知识培训、使用现代通讯技术、技术推广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新知识可获得性,进而丰富知识基础,帮助组织理解和评估外部新技术、新知识的关联性及效用,进行知识整合寻找提升创新效率的解决方案。组织和个体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学习的能力、强度和学习方式,组织学习氛围和学习导向,以及不同层次学习之间的互补性均对吸收能力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实证检验了企业拥有的网络结构特征、内外部网络关系强度与质量、网络能力等对企业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

已有研究多从知识基础、组织学习、教育培训、网络关系等单一角度来验证吸收能力前因的作用,涉猎的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体,针对合作社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对渐进式创新影响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结合前期实地访谈结果,聚焦农民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和吸收知识的方式途径,利用在江苏不同地区农民合作社的问卷数据,从组织层面系统研究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对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的作用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组织吸收能力在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源于自身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合作社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关键渠道,学习导向展现了合作社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和重视,能够促进原始知识库的形成,多样性的知识基础是识别、消化和整合资源的前提,而内部信任为组织内部间高效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潜在吸收能力为合作社带来大量的新知识,进而与原有知识有机融合,不断积累、迭代,并应用到合作社的生产流程、产品、服务与组织制度的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该研究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特征,提出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组织吸收能力与农民合作性渐进式创新的理论模型Fig.1 Theoretic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farmers’ cooperative incremental innovation

知识多样性与组织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的本质是组织基于先验知识,识别和整合外部知识实现创新利用的动态过程。农民合作社成员过往的教育背景、打工经历和务农经验为合作社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了组织的知识基础,也成为组织发现新机会和新理念的源泉。资源基础观强调,内部资源对组织成长的关键作用。合作社拥有多样化知识背景的社员,能够带来互补性资源,有助于降低知识获取的搜寻成本,纠正认知偏差,降低新知识、新技术整合利用的壁垒,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转换和利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知识多样性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1b:知识多样性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培训机制与组织吸收能力。培训机制是合作社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升社员文化素质所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包括理论知识普及和实践观摩学习等模式。可以说,培训是合作社成员获取农业技术和提高认知的主要渠道之一。有效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能够激发组织成员搜寻和采用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强化成员的现代化理念与技术思维。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和管理者所受的培训是影响农民合作组织转换和应用技术的重要因素。前期调研发现,受过培训的社员更愿意相信新的知识和技术所带来的增产效果而主动寻求和学习外部知识。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a:培训机制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2b:培训机制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内部信任与组织吸收能力。农民合作社是服务和联合农户对接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其内部信任程度对农民合作社、社员和理事长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影响。合作社所处的农村社会具有明显的“圈子主义”特质,特别是在“信任差序格局”影响下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几乎作用于组织内沟通交流、资源获取、信息共享等各个方面,这一情况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合作社内部可能出现警惕、怀疑和关系冷漠等状况,阻碍组织知识吸收和扩散等一系列过程。只有形成基于信任的情感关系纽带,才能为合作社内部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建立起知识在合作社内部消化、转移和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提升组织的吸收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内部信任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3b:内部信任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学习导向与组织吸收能力。学习导向被认为是组织在学习方面的价值观,也是促进组织学习的基础。在合作社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机遇,只有加强组织学习,主动适应和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合作社知识吸收的过程,既包括争取和俘获外部资源,也包括组织内部对资源的消化、转换以及组织学习和创新过程。过程中新知识的扩散和整合,能够显著激发社员的自我超越及共同愿景,进而在个体学习基础上促使合作社成为学习实践的“微系统”,形成组织的学习导向。Zgrzywa-Ziemak认为,较高的学习导向能够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成员愿意积极地接受外部新的信息和技术,进而利用获得的资源产出更多新产品。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a:学习导向对潜在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H4b:学习导向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Cohen等将吸收能力定义为评估、获取与消化新知识,进而转化为企业能够应用的形式的能力。Zahra等根据知识吸收的不同过程将其划分成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研究表明,组织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是提升动态能力、持续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影响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的获取、消化到转换、利用4种能力在组织内部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农民合作社的成长发展一直伴随资源约束,潜在吸收能力有助于合作社俘获外部创新资源,消化转换为内部技术、知识,提升知识储备和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转换和创新利用的过程,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提升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前者侧重于将外部资源内化,后者侧重于知识整合后的创新产出,且后者需在前者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潜在吸收能力对实现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创新是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持续学习和开展创新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推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前期实地考察发现,发展较好的农民合作社如江苏省东台市民星蚕业合作社、常州市三新食用菌合作社非常强调技术、产品和组织结构的创新,进而能够在市场上占有较高份额。吸收能力是组织对资源的反应能力,是知识到创新的转换工具。较强的潜在吸收能力有助于合作社识别和俘获外部互补性知识资源,继而理解和消化自身不具备的高阶知识,促进其知识更新,打破“路径依赖”,克服能力陷阱。而较强的实现吸收能力有助于合作社转化和整合内、外部知识,为新创意、新思路的产生提供创新知识源,降低研发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持续创新。可以说,借助对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扩散、整合和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其内生资源不足而导致的自主研发困境,而且可以优化农民合作社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对产品、服务、流程、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6a:潜在吸收能力对渐进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H6b:实现吸收能力对渐进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假设H6a、H6b的理论分析,潜在吸收能力影响渐进式创新,以及实现吸收能力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而获取、消化外部新技术和新知识(即潜在吸收能力)是知识整合、创新利用(实现吸收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7:实现吸收能力在潜在吸收能力与渐进式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研究农民合作社组织吸收能力的作用,该研究涉及的潜在自变量包括知识多样性、培训机制、内部信任和学习导向,潜在因变量包括合作社的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和渐进式创新。综合考虑农民合作社的双重属性,借鉴已有研究中涉及的度量指标,确保问卷问题的可读性,前期广泛阅读文献,开展成员访谈和预调研,归纳因素的特征,并进行反复推敲、修改题项表述,最终形成新的量表,所有的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从1~5依次表示符合程度由低逐渐到高。

具体而言,从“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的教育背景、过往打工/工作经历、务农经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技术或知识”等维度衡量合作社的知识多样性。从“培训频度、内容广度与深度、方式多样性”等维度衡量培训机制,从“与理事长关系密切程度与双方沟通意愿、社员间亲近程度与沟通频率”等维度衡量内部信任。从“学习被看作合作社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社员有共同的目标和远景,社员视自己为合作社一员”等维度衡量学习导向。通过“经常与外界交流、获取和评估新知识,能够快速学习并获取成员反馈信息、能够分析和理解变化的市场需求”等5个题项来测量合作社潜在吸收能力;通过“合作社能够把握市场需求、能够较好地融入新知识、能利用外部信息、技术为合作社带来新的机遇”等5个题项来测量合作社实现吸收能力。农民合作社创新绩效的测量不同于企业,难以通过专利数、先进设备的数量和材料等作为衡量指标。多数合作社资金、人才不足,不具备购买昂贵器材和申请专利的能力,且农民合作社的持续创新主要围绕产品、服务的优化更新。因此,从“相比同类合作社,我们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频率更高、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改进现有服务或产品”等4个维度衡量合作社渐进式创新。

该研究主要采用SPSS 22.0和AMO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该研究以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理事与管理人员等核心成员为样本来源,并将江苏省作为典型调研区域。江苏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位全国前列,有诸多亟待总结和分享的经验,且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市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各异,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2018年12月开始,课题组依据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以随机非等距原则分别从苏南、苏中和苏北抽取不同市和县开展实地调研,抽样城市包括苏州、扬州、南京、镇江、盐城、连云港、淮安等。主要通过2种方式获得问卷:一是通过座谈形式邀请合作社骨干成员,在座谈、访谈后集中发放,请受访者独立填写并现场回收,由于受访者多为农民,研究员会在问卷发放前统一讲解和沟通;二是直接走访各地合作社,请受访者填写,现场回收或委托合作社管理人员统一寄回。剔除部分“空壳”“挂牌”农民合作社,最终收集到101家农民合作社的有效信息,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到465份,获得的有效问卷共41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2.8%。

根据表1,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多为男性(81.2%),教育程度主要为中专/高中(45.7%)和大专(30.0%),并且也不乏出现研究生这类较高学历层次的核心成员。从年龄结构来看,46~55岁年龄段的占比最多,为44.2%,25岁及以下占3.9%,多为加入合作社的大学生村官,26~35岁的比例占12.8%,36~45岁的占比26.3%,55岁以上占12.8%。从调研的合作社类型来看,养殖业合作社比重最大,为31.1%,其余合作社类型分布比较平均,包括了农机、种植、加工、产销和其他类型,分别占比14.5%、22.0%、10.6%、12.6%和9.2%。

3 实证检验

考虑到调查问卷收集过程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所有题项均由一个被访者填写,可能会带来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因此,采用SPSS进行Harman单因子分析法对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展开检验。对所有潜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固定因子为1,得到的第一个累计方差解释率为39.121%,未超过临界值40%的规定,因此可以判定,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Table 1 Samp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在理论假设检验前,先采用SPSS 26.0软件对变量测量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具体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采用Cronbach Alpha值检验一致性信度,CR值检验组合信度,如表2所示,所测各潜变量的Cronbach’s均大于0.75,CR值均高于最低临界值0.7,说明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水平和组合信度。量表效度检验包括建构效度和判别效度两个过程,建构效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LO4后,剩余题项在其所测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5。判别效度通过比较AVE平方根与两两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获得,根据表2所示,对角线数值为各变量的AVE值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列、行的相关性系数,说明研究所用量表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表2 信度、效度与相关性检验结果Table 2 Reliability,validity and correlation test results

该研究运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 21.0分析“组织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渐进式创新”的作用路径,根据适配度指标、简约适配指标、增值适配度指标来确定本文模型拟合情况。经过两次模型修正,得到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绝对拟合指数CMIN/DF为2.038,未超过参考值2.5,RMR为0.033小于0.05、RMSEA为0.053,小于可接受参考值0.08;增值适配指标GFI为0.82、NFI为0.886,大于可接受参考值0.8,CFI为0.938、IFI为0.939,均大于0.9;简约适配指标PGFI、PNFI分别为0.714和0.768,均超过0.5,说明该研究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

基于理论假设构造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 21.0获得模型路径结果如表4所示。H1a、H2a、H3a、H1b、H4b、H5、H6a和H6b通过了假设检验,表明知识多样性、培训机制、内部信任对潜在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多样性、学习导向对实现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潜在吸收能力正向直接影响实现吸收能力,两类吸收能力对合作社渐进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H4a(学习导向→潜在吸收能力)、H2b(培训机制→实现吸收能力)、H3b(内部信任→实现吸收能力)3条假设路径的>0.05,且CR值小于1.96,说明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未通过假设检验。

表3 模型拟合指数Table 3 Model fit index

表4 模型路径分析结果Table 4 Model path analysis results

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基础上,采用Bootstrap检验方法,借鉴Taylor等和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验证实现吸收能力在“潜在吸收能力→渐进式创新”间的中介效应。设定Bootstrap样本量为2 000,并设置95%置信区间,潜在吸收能力对合作社渐进式创新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384,置信区间为[0.209,0.631],不包含0,直接影响系数是0.247,置信区间为[0.001,0.458],说明实现吸收能力在潜在吸收能力和合作社渐进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7成立。

4 结果与讨论

该研究以农民合作社这一特殊经营主体为对象,探讨组织吸收能力及其前因对渐进式创新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对潜在和实现吸收能力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知识多样性、培训机制、内部信任这3个前因变量均对潜在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培训机制和知识多样性对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小,而内部信任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可见,组织内部知识的多样性和良好的培训机制能够帮助合作社获取市场信息和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内部信任关系,充分发挥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通过紧密联结社员和组织,促进合作社内部知识交互共享,提高知识吸收效果。另一方面,知识多样性和学习导向对实现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与知识基础观一致,知识多样性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合作社整合和创造新知识,实现渐进式创新。学习导向到实现吸收能力这一路径,充分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在“干中学”中进行知识转化和应用。第二,研究揭示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对渐进式创新的正向显著影响,且实现吸收能力的影响程度更高,一方面佐证了Zahra等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服务、产品、流程的有效改进和优化,以及应对风险的创造性解决,都依赖于大量知识资源基础。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农民合作社,不具备市场企业拥有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只有不断吸收和消化外部创新资源,才是其获得发展潜力和成长动力的基础,而知识转换和利用能力可以提高合作社创新的持续性。第三,在潜在吸收能力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实现吸收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可以认为,知识的转化和利用较大程度上是基于知识获取和消化的基础上实现。

该研究证实了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在农民合作社创新研究中的价值。已有文献大多关注企业创新而忽略了农民合作社这一兼具企业和联合体双重属性的特殊组织形式。从合作社知识吸收和利用的过程出发,证实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均对渐进式创新存在影响,且实现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更强,研究结论弥补了以往文献只关注合作社的知识技术获取能力而对知识整合利用能力关注的不足。根据Lane 等所提出的组织吸收能力的不同功能,从知识多样性、培训机制到潜在吸收能力这一路径,体现出漏斗功能,而潜在到实现吸收能力的路径则体现其管道功能,研究结果为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揭示农民合作社吸收能力前因时,从组织视角切入,结合中国农村情景,引入内部信任和培训机制的概念,将一些对农民合作社创新实践具有突出影响的因素纳入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提高相关研究的解释力,还可以丰富不同情景下的组织创新理论研究。

根据研究结论,通过提高组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促使农民合作社渐进式创新以获得长足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鼓励合作社吸纳多样化知识背景的农户,了解其所拥有的资源属性,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鼓励社员之间、理事长与社员的知识共享,充分激活合作社的内部资源。第二,引导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手段。切实根据合作社社员的需求和短板,追踪农业新技术与形式的更新,创新合作社的培训课程,提高现场指导、示范教学等实践性内容的比例。第三,充分发挥合作社社员间亲缘、血缘、地缘优势,利用带头人的桥梁作用,缔造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定期举办交流分享会,搭建沟通平台,提高合作社内部的沟通频率和关系质量,促进知识流动。第四,加强合作社的学习导向,营造学习氛围。设计激励机制提高社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理事长与核心成员的榜样作用帮助社员树立持续学习意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市场周期性波动等外部环境冲击下,合作社疲于应对生存压力时,要激发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学习动力,以培育潜在吸收能力为基础,提升新资源的转化效率,增强实现吸收能力,提升合作社的追踪式创新活动。

第一,该研究主要证实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在提升渐进式创新过程的作用方向及作用强度,而事实上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吸收能力转化是一个动态复杂过程,未来可以尝试探索何种环境特征、组织特征将对这一动态过程产生影响,探究提升知识获取、消化、转换到利用的转化效率。第二,该研究重点关注组织层面因素对两种吸收能力的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体层面如带头人的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外部层面如合作关系网络、网络能力等对吸收能力及渐进式创新的作用机制。第三,该研究基于目前合作社的发展程度和制度属性,主要聚焦其渐进式创新活动,而合作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伴随出现的突破式创新则可以成为未来关注的研究方向。第四,该研究以江苏省为重点调研区域,获得的数据对变量间关系的解释能力略有不足,未来研究可扩宽调研范围,以得到更精准的实证结果。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渐进式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渐进式教学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