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学习阅读” 到 “阅读学习”
——全学科阅读下的公共图书馆儿童全息阅读课程体系构建

2022-09-20赵文萱金陵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息课外阅读学科

赵文萱(金陵图书馆)

近年来全学科阅读的概念逐渐进入教育视野,全学科阅读是指阅读对象的扩大、阅读内容的扩充和阅读领域的扩展,强调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全方位推进[1]。而阅读素养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关系个人未来发展及学习的重要能力,因此以阅读培育核心素养、以阅读促进全面发展成为阅读实践的根本和关键。儿童全学科阅读是阅读发展的大趋势,公共图书馆要以培养儿童阅读素养为宗旨,推进阅读服务工作,探索学科阅读理念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联系,用科学、专业、高效的方式引领儿童阅读,关注阅读的实践性、发展性和终身性。

1 从 “学习阅读” 走向 “阅读学习”

1.1 阅读学习

《阅读力进阶》一书中提出儿童阅读的两个阶段,即 “学习阅读” 阶段和 “通过阅读来学习” 阶段[2]。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io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将阅读素养定义为 “根据社会需求或(和)本人喜好,理解与应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少儿读者可从各类文本中构建意义,并能成为通过阅读而学习、参与阅读群体交流以及由此获得快乐的读者”[3],这样的阅读素养定义强调读者运用相关知识和阅读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实践性。全学科阅读是 “阅读学习” 的重要学习方式和途径,它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视域,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4]。

1.2 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调研

1.2.1 儿童课外阅读现状

由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可知,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5],这表明对未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笔者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南京市某小学40名学科教师和16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多角度了解儿童课外阅读现状,探究学科阅读理念被认知和重视的程度,以明确公共图书馆推进儿童阅读工作的着力点。

问卷结果显示:60%的儿童表示大部分时间被学业和各种课外辅导班占据,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40%的儿童表示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30%的儿童表示不知道要看什么书;50%的儿童表示身边没有读书氛围。由此可见,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此外,儿童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问题。① 随意性和单一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外书籍类型是漫画类(57.8%),其次是文学故事类(20.5%),喜欢自然科普类和课业辅导类的学生较少(13.3%)。阅读种类偏向于单学科,阅读面狭窄,阅读零散且无目标,难以支撑学习的持续与深层次发展。② 浅阅读。阅读时间匮乏,阅读量不足,没有阅读计划,自主阅读能力差,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书目,在阅读方法、思维方式、阅读素养提升方面缺乏系统学习。③ 被动阅读。超过一半的儿童不喜欢阅读,每天坚持60分钟课外阅读的孩子仅占35%,阅读兴趣缺乏,更不会很好地利用图书馆。通过对学科老师的访谈得知,虽然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但缺少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欠缺阅读指导方法,阅读氛围不够浓厚。

本次调查证明了学科阅读对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也说明学科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做题和考试,而应结合各学科的融合阅读,从单一阅读向综合性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1.2.2 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调研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阅读研究,创新儿童阅读服务理念,以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学习现状,创新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模式(见表 1)。

表1 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新模式

笔者分析调研结果后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服务理念缺乏全学科的阅读观,同时也缺乏整体架构的课程体系。而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宗旨是让不喜欢读书的儿童喜欢上阅读,让喜欢阅读的儿童读更多的书,让不会阅读的儿童学会阅读。因此,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理念需符合当代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和核心素养培育观,提升学科阅读指导能力,以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拓展学科知识框架,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培养儿童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2 公共图书馆全息阅读课程构建

2.1 全息阅读

智能时代的儿童需要智慧阅读和个性化的思维, “全息阅读” 是一种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大阅读理念。 “全息” (Holography)一词,原指一种三维摄影摄像技术,能全面、立体地呈现出物体的真实情况[12]。 “全息” 是一种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它强调 “信息无处不在” “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由部分辐射整体,由零散趋向系统[13]。 “全息阅读” 强调在 “全时空” 状态下, “全人员” 共同参与, “全领域” 进行知识交流活动,突破场所、形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最终指向 “全人发展” 与 “全素养” 提升的育人目标[14]。全息阅读给儿童阅读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全方位关联学习和生活,它是有指导的阅读,是全面而有个性的阅读,是一种兼具泛在性、全科性、实践性的阅读。全息阅读将给人类的阅读理论与实践带来重大变革,并重塑阅读价值链。

2.2 “1+3+4” 全息阅读课程体系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指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加强培养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保证其获得必要的阅读资源和指导[15]。公共图书馆应着眼于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和未来发展,构建阅读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地开展阅读服务,打造涵盖文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一体化阅读体系,探索 “一个目标+三条路径+四项建设” 的全息浸润式阅读体系,深化顶层设计,细化服务供给,开展学科阅读课程建设,推动阅读服务提档升级。

2.2.1 一个目标

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切入点,通过落实全息阅读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融合渗透式发展。

2.2.2 三条实施路径

(1)全领域。涉及阅读种类、阅读主题、阅读内容等,涵盖爱、成长、生命等领域,包括文学、历史、数学、科技、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全领域不仅是学科广度的全,更是学习深度的全,它以学科知识为原点,以学科知识框架为半径,丰富了阅读的选择性,延伸了阅读的边界,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加深了阅读的深度,从而使各种阅读信息和阅读载体在儿童的世界中被打开。

(2)全时空。链接生活和学习,辐射学校、家庭、社区,打破时空限制,使阅读成为常态。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发智慧阅读服务,建设结构化的资源平台,打破学科和群体间的界限。同时,通过对阅读对象、阅读行为等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利用,建立儿童个性化阅读服务平台和交互型阅读支持系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阅读课程,实现 “泛在化阅读” ,打造多元的阅读空间。

(3)全人员。包括教师、儿童、家长以及推动阅读的社会人才资源。公共图书馆通过总分馆、服务点、城市书房等各类场馆建立儿童阅读社区,提供便捷、日常的儿童成长阅读空间。同时,依托图书、作者、专家等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家庭、学校、社区阅读项目,构建儿童、家长、老师、图书馆员等群体的阅读 “朋友圈” ,激活全员参与,浸染阅读氛围。

2.2.3 四项建设

(1)学科类阅读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应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学科融合为阅读主题范式,开展学科融通式阅读,同时提供全学科阅读方法与策略,探索学科阅读规律,根据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通过探究、合作、体验等方式,开创学科阅读推广模式。如,科学学科引导儿童阅读科学史、数字公式等,英语学科通过读绘本、讲故事、戏剧表演、趣味配音等活动开展 “全语境” 阅读,美术学科引入儿童美育读物,数学学科通过应用式阅读引导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音乐学科通过推荐经典歌曲和音乐影视节目引导儿童阅读相关书籍[16]。此外,公共图书馆应探索跨学科阅读服务研究,如开发 “新六艺” ——礼、乐、射、数、书、术等项目式阅读课程与实践活动,让儿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与思维模式的构建,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真正做到把阅读嵌进教育细节。

(2)社会阅读实践基地建设。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地域环境和特色资源,如依托自然景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高校、书店、民间社团等社会资源,在全省、市、区内推进儿童课外阅读实践基地建设。如,2019年9月金陵图书馆与玄武湖景区联合举办文旅融合项目合作签约暨阅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玄武湖景区内放置的阅读资源包括信用智能借阅柜、文旅数字阅读机和户外朗读亭,用户可凭个人 “芝麻信用分” 借阅所需资源;2020年5月,幕燕风景名胜区成为南京市继玄武湖后的第二家文旅融合阅读实践基地[17]。

(3)阅读文化浸染。全息阅读需要唤醒构成阅读要素的每一个细胞,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全方位浸染阅读环境,让阅读自然发生。其重点要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和家庭阅读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活动和课程构筑完整的阅读生态,营造全息阅读氛围。另外,公共图书馆应善用多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发挥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打造品牌阅读活动。如,在2020年11月第二届南京市公共图书馆读者节闭幕式上成立了南京文学之都图书馆联盟,全市14家公共图书馆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推广的方式开展了120余场创新型、互动性、智能化的文化活动,同时依托 “南京共享图书馆” 服务平台,将活动深入到南京的各区、街道、社区,并延展至书店、学校、旅游景点,覆盖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以多元化的阅读元素和接地气的阅读方式将文都南京的市民与图书馆融为一体,共同推动南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18]。

(4)阅读协同机制构建。政府、图书馆、服务商、著作权人、出版机构、读者等各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助力,使儿童阅读服务效益最大化。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方协调合作机制,构建良好的社会语义环境,加快推进国内外经典优质内容与新媒体新传播的融合,结成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阅读共同体,培养优秀的推广人,并依托数字移动智能阅读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全息产品,通过全息平台向用户提供多维交互的阅读体验,发挥资源整体优势。如,2022年1月,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市实验小学携手发力为 “双减” 服务,通过阅读推广、志愿服务、传统文化弘扬等形式展开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中有馆,馆中有校[19]。2021年9月28日,上海浦东图书馆等12家单位成立 “长三角阅读引领区融合发展协同体” ,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探索在馆藏资源、用户服务、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及多元协同合作[20]。

3 公共图书馆全息阅读课程实施策略

《阅读学原理》一书提出了阅读学的 “三体” 框架,即阅读主体、阅读客体、阅读本体[21]。阅读主体是阅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阅读客体包括阅读对象、阅读环境等,阅读本体注重阅读过程的发生,强调接受和加工信息并产生情感效应的阅读过程。

3.1阅读主体——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即一切从儿童出发,认识和发现儿童,这也是教育的立场。图书馆员作为阅读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应以儿童为中心,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顺应儿童自由和探索的天性,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开启儿童发展的密码[22]。① 让儿童选择,馆藏书籍应符合儿童的阅读路径,即从图画书到桥梁书再到文字书,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传递优质内容,并建立阅读档案,对儿童的阅读效果进行评测。② 空间赋能,图书馆应建立以自然教育、游戏探索为核心的儿童阅读乐园,激发孩子的自主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感知力。③ 馆员与儿童共同成长,馆员本质上是 “长大的儿童” ,应用契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语言和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尊重、引导、释放儿童天性,成为儿童自主发展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3.2阅读客体——元宇宙图书馆

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指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化世界,儿童是游戏者,游戏是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22]。数字阅读正在朝着基于全媒体的全息阅读方向发展和升级,信息智能时代的儿童需要具备智慧阅读力,公共图书馆应为儿童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生动的场景连接,使其感受多维度的体感阅读。公共图书馆应加快馆藏数字化建设进程,建立虚拟服务模式和虚拟数字资源,优化泛在服务能力,探索出逼真高效的虚拟服务应用场景,构建元宇宙第三空间,模拟儿童图书馆,给用户提供沉浸式、具身参与的交互体验,并以活动的方式(如游戏)让儿童在体验与发现中阅读,引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如,2021年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包括沉浸式阅读体验区和国图书房两个部分,其中沉浸式阅读体验区借助第五代通信技术、全景视频、VR等先进技术打造了 “全景展厅” 和 “阅读树” 两个沉浸式展项[23]。

3.3阅读过程——融合共生

(1)阅读与场景结合。公共图书馆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采用书景结合的方式,联合景区等开展阅读+文化遗址、阅读+教育基地、阅读+旅游景区、阅读+民宿等形式的阅读模式,共同打造文旅融合特色阅读空间,丰富阅读内涵。如,位于南宁市旅游胜地青秀山旁的邕州书院,是青秀区图书馆的分馆,设有八桂、经典、国际、音乐、电影、美食、亲子和生活等特色书房,读者可以一边俯瞰青山美景,一边阅读各种美文,现已成为游客的文化打卡地[24]。

(2)阅读与传统文化体验。图书馆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共生融合阅读推广活动。如,设立传统文化体验坊,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提供礼仪文化、书法创作、经典诵读、绘画、民俗采风、古典诗词创作等传统文化的培训与实践平台等。2020年9月,镇江市图书馆举办 “国学小课堂” ,讲解了我国古籍的材质、工艺与装帧变化,介绍古代典籍载体的变革,并举办了体验活字印刷术、聆听 “镇江老故事” 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25]。

(3)深阅读与浅阅读融合。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较传统纸质阅读而言,数字阅读是一种浅层次并以获取信息为主的浅阅读,而传统的纸质阅读则是有规律、有系统、有深度的深阅读,能够让阅读者通过选择、理解、判断、推理、验证和反思阅读内容来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获得优质阅读体验,产生认知和情感共鸣。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将深浅阅读相结合,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了 “创意活动+常规服务” 这种两翼并行、层次分明的长效服务机制,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系统性的 “深阅读” 服务[26]。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贯通。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公共图书馆可以定制有亮点且独特的阅读课程,帮助儿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贯穿基础教育的阅读体系。一是要倡导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儿童提升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素养。二是成立图书馆读书社团,并延伸到校园,通过组织学科阅读活动推进深度阅读,如诗词大赛、读书之星、科技朗读、阅读银行存折、制作阅读小报等。三是推进家庭书房建设,鼓励儿童与家长共同制作 “读书信息卡” ,撰写亲子读书笔记。如,2021年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的 “21天阅读习惯养成计划” 线上活动,每天推出一部经典名著动画短片并通过答题的方式巩固21本名著的阅读成果[27]。

猜你喜欢

全息课外阅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全息投影"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