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视角下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与实践进展
——以安徽省为例

2022-09-20钱丰收张艺璇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

钱丰收,夏 华,张艺璇

(安徽开放大学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合肥 230022)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出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指示和批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相关要求,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方面建设发展明晰目标、确认重点、指明方向。

各地区学分银行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与成效,但存在进展情况不一、重点特色各异、政策支持不同、效果表现程度不同等现象。从各地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实践情况来看,大多存在政策研究支持不够全面有力、参与主体尚未形成合力、社会认可度不高、服务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德国著名学者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第一次指出“共同体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1]。美国当代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认为“共同体是凝聚共享、共识价值的盟约型的集合体”[2]。共同体理论和系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交叉运用形成教育共同体理论[3],被引入构建区域性学分银行共同体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运用共同体理论及其思想精髓,可用于协调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等各方关系与利益。借鉴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践案例,探索构建学分银行价值目标共同体、架构组织共同体、平台支撑与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体、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共同体,研究共同体视角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性学分银行。

二、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取向

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具体来说,“顶天立地”中“顶天”是指学分银行须呼应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呼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应教育评价改革、呼应职业教育改革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呼应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立地”是指需要做好服务学习者、高校等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工作。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结合一定区域的教育生态环境,寻找可实践的范围和方式,否则再完善的标准和框架都无法落地。如何把学分银行做得有名有实、有理论有实践、有动力有希望,需要学分银行建设在一定区域内实践探索,并进一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区域性服务,推动有关教育政策落地;二是为学习者服务,即为一定区域的学习者减轻学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服务;三是为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等教育单位助力,即为一定范围内的高校精准办学定位、扩大优质生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四是实现在更大区域的互联互通,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等。

(一)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应在一定区域内为政策落地服务

学分银行建设要为党和政府,为区域性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政策落实提供支持服务。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劳动教育、美学教育等方面教育评价的问题,学分银行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发挥支撑作用等方面值得研究。学分银行建设需要、也能够主动承担起为教育评价、教育改革、人才评价、学习成果便民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

(二)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应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服务

学分银行需要服务学习者学习成果运用效率的提升乃至升值,建立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账户,一键查询并使用各种学习成果信息,帮助他们依托学分银行实现“学有所获”。同时提供各类各层次的学习成果转换服务,帮助学习者省时间、省精力、省费用。例如为学习者提供高等教育自考课程学习成果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学习成果转换服务,探索技师学院课程学习成果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层次课程学习成果的转换服务等。

(三)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应为区域内高校等教育机构助力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提出,“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不断拓展开放大学办学功能,为学习者学习成果存储与转换提供便捷服务”[4]。2020年8月教育部出台《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教职成〔2020〕6号)提出,“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学分认定体系和标准,开展学分互认试点,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有机衔接”[5]。近几年来,各省(市)学分银行相继成立,北京、上海、河南、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福建、重庆等省成立了省或市一级的学分银行,基本形成省(市)教育厅(教委)领导、省(市)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承建的模式[6]。开放大学体系已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研究与应用的先行者、推动者、应用者与服务者。学分银行建设也是国家对开放大学办学要求,是开放大学服务社会所独有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时,学分银行建设发展与开放大学的定位相契合,能够拓展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助推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但学分银行建设如果只有开放大学体系参与,会导致承建主体的面不够大、不够广。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高等院校参与学分银行建设要成为主流,学分银行的标准、制度、应用同样需要高校参与,开放大学体系提供平台支撑与支持服务,同时学分银行也会为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助力,可以帮助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更加科学地识别招生对象、扩大优质生源、提升知名度。

(四)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应实现更大区域的学习成果联通与转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7]。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应用,是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关键所在,争取更大区域内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的互联互通意义更大。并且能够提供社会服务,为高等教育机构招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画像,为学习者个体专业选择、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发挥大数据支撑功能。例如,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作为全国首家跨省市的区域性学分银行,在全国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8]。

三、共同体视角下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依据共同体理论,能够缔结为共同体的组织应具有以下四点共性:一是同一目标性,即该组织拥有一致的奋斗目标,且奋斗目标不会轻易变化;二是主导明确性,即该组织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者,负责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分段实施;三是主体开放性,即在完成目标制定、规划实施后,以开放的、包容的、共享的姿态吸纳可参与的实施主体,共同推进事业发展;四是措施落地性,即为了实现目标,组织中的主导者和参与主体在制定工作措施时,必须秉持可操作、可落地的原则。因此,结合共同体理论和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运行实践,能够发现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围绕一定的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规范指导、有序推进,建立区域共同体或联盟,鼓励支持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习者等参与,依据区域特征,找准切入点,以点促面,制定适宜区域学校及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定转换策略与标准,共同促进学分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分银行建设是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来看,学分银行建设是为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在国家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应依据区域发展现实,制定“长期短期相结合,理想现实相匹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当地特色”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可助力不同主体团结一致,结为价值目标共同体,集中精力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凸显区域特色,贡献区域智慧。

(二)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须有强有力的主导者

依据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不能仅依靠开放大学或某所高校来完成,更不能依靠行业企业等完成,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负责区域性学分银行的成立、组织架构的设置、保障措施的制定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推进等,建立“教育主管部门挂帅,多部门多高校联动,形成区域学分银行建设一盘棋”的共同体运行模式。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保障支持力度较低、缺乏政策研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

(三)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须涵纳各方主体力量

学分银行的建设和推广离不开各方主体力量的参与,如何扩大影响面及实施应用范围是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共同体建设基础的地区,应持续扩充共同体成员,例如安徽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吸纳入驻园区的高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吸收沪苏浙皖四地开放大学及有关高校,共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无共同体建设基础的地区,可考虑先小范围建立联盟,由小及大,积少成多,依托联盟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由此可逐步解决学分银行建设参与主体范围小、合力不强等问题。

(四)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须制定可落地的标准

由于部分地区学分银行建设推进缓慢,已制定的认证标准难以实施的核心原因在于认证转换标准复杂,没有贴合地方特色和学习者需求,导致认证服务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应给予各参与主体充分的自主权,让高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在相关政策制度允许范围内,结合自身办学或运维实际,制定适用于所辖范围的学习成果存储、认定和转换标准,并先行实践。这些标准在小范围实践之后,可由主导者组织,安排在共同体或联盟范围内推广应用,以期扩大学习成果认证服务的覆盖面。

四、 共同体视角下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践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背景下,安徽省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9],并学习吸收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充分运用共同体理论,安徽省教育厅主导,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搭建的继续教育共同体,以高校继续教育联盟为助力,开放大学主体承建,各高校、行业、企业协力共筑,辐射长三角地区,惠及广大学习者”的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模式。该模式独具安徽特色,为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运行,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建议与智慧支撑。2020年12月1日,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成立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皖教高〔2020〕8号),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成立,该学分银行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和管理,是省域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体系。其主要职责是建设学分银行数字化服务平台,建立学习者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开展学习成果存储、积累、认证和转换等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的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等制度体系[10]。2021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皖政〔2021〕12号),将“加快建设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11]列入安徽省政府2021年度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12月,安徽省教育厅结合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调研结果及社会需求,印发《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这些措施与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主导统筹与学分银行建设双向影响、互为助力的切实体现。

结合安徽实际,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搭建继续教育共同体,体现为学习者服务、为高校助力,累积多类型、多层次学习成果互认互换实践案例。

(一)互联互通——为各类教育主体搭建沟通桥梁,实现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

近十年来,安徽省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以来为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依托安徽开放大学开发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建设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服务全省继续教育学习。经过九年的建设发展,安徽省教育厅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探索出“政府引领、高校联动、共建共享、规范有序、提质增效、信息技术支撑、全省高校继续教育集约集群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12],深入探索区域性继续教育共同体搭建模式。在网络园区建设及继续教育共同体搭建的基础上,从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联盟创建、认证实践四个层面服务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13],已有大规模学习成果互认互换实践案例。逾百所高校陆续入驻园区,基本实现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截至2021年底,园区入驻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共计102所,高校入驻率超过95%,为62万人建立了学习者账户,为实现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积累了扎实的基础。

(二)资源共享——跨校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探索学分银行的延展功能

园区内高校间通过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在园区平台建设完成课程资源44万多条(见图1),共享课程7 258门,课程学习成果实现互认。

图1 园区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年度分布

图2 园区平台高校间课程共享年度分布

(三)联盟创建——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共创区域性继续教育联盟,构建学分银行的动力机制

2018年5月,安徽大学等13所本科高校合作成立安徽继续教育公共英语联盟,共建课程及考试资源,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与学位英语考试改革。截至2021年底,联盟成员已包括合肥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内外本科高校及机构39所,依托园区平台先后为联盟高校组织7次学位外语网考,累计考生数近10万人。2020年12月,合肥工业大学等52所本、专科高校合作成立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为学习者共享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供畅通的区域沟通渠道。两个联盟秘书处均设在安徽开放大学的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管理中心,园区内高校以联盟的方式结成合作共同体。2021年5月该联盟设立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使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间的转换渠道更加畅通,使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继续教育学生能够实现更大程度地开放与共享,同时也能努力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制度。

(四)认证实践——联盟内高校开展认证转换业务,实践学分银行的应用机制

基于园区互联互通的桥梁背景,联盟内高校依据学校专业特色,在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共同探索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模式。主要有校内课程认定与转换模式、园区“课程超市”和在线课程认定与转化模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认定与转化模式、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认定与转换模式、“学分银行”试点模式等[14]。阜阳师范大学、宿州学院、安徽开放大学等高校在应用实践基础上制定了校内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实施细则。

2021年2月,教育部委托安徽省教育厅开展的“基于信息化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与监管服务探索”项目顺利结题,项目组提出安徽省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园区搭建统一的网络平台,以网络平台、继续教育联盟为载体,以课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换、教学信息互通为突破口,形成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共生发展理念,构建“4+N”(学分银行、网络园区、合作联盟、在线平台+N所高校)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与监管服务共同体模式(见图3),对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有效探索。教育部职成司、验收专家组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与赞赏[15]。

图3 “4+N”共同体模式示意

(五)协同融入——构建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实现更大区域的学习成果联通与转换

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拉开序幕。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作为重点协作项目之一也纳入其中。2019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发文,成立了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目的是探索建立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共同平台,研究制定共同规则、运行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分银行功能。安徽省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参与制定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方案、章程、管理办法、学习成果认证办法等规章制度。2020年12月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安徽省通过协同融入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实现更大区域的学习成果联通与转换。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需要努力抓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与各地学分银行同向同行,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性的学分银行“十四五”建设需要围绕平台建设、机制研究、试点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

平台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优化门户网站与学习成果认证中心信息管理平台,与各类区域性教育平台统筹建设。机制研究上,进一步发挥区域性继续教育共同体的优势,主动参与跨区域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构建跨省市的终身学习区域联动机制。探索成立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盟,进一步加快学分银行多场景应用,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共同推动区域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制度标准应用落地。试点实践上,计划依托高校联盟,共同谋划建设学分银行服务网络体系,设置覆盖高校、开放大学系统、中职和技工院校等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启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和试点项目,为各类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账户及学习档案。理论研究上,开展区块链技术在学习成果存储、积累、认定与转换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探索各类型成果转化路径,努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与一体化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区域性终身教育学分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第28届汤姆斯杯中日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术运用区域性对比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中国首个区域性商贸物流发展指数在兰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