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广中路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模式应用研究
2022-09-20宫明军周函羽范慧妮
宫明军 周函羽 范慧妮
GONG Mingjun1 ZHOU Hanyu2 FAN Huini2
(1.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 200042;2.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上海 200042)
( 1.The Greening and City Appearance Administration of Jing ‘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42; 2.The Greening Management Center of Jing ‘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42 )
在城市化进程中,道路绿化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而且对构建城市生态格局有一定作用。当前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管理广受市民关注,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自然式配置模式在道路绿化空间中的应用,在安全优先、科学合理、协调统一、自然适度等原则下提炼出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的三种自然式配置模式,即群落式、花境式、组合式,并从道路绿化功能、尺度、使用人群等角度给出对应模式的适用建议。最后,在上海市静安区广中路道路绿化景观的改造更新中对适宜模式进行了实地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之后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或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模式;上海市;静安区广中路;应用示范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1]。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其主要的绿化骨架,串联起了区域内各类绿化元素和重要的自然、人文节点,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群落多样性有重要意义[2]。在高密度的中心城区,人口聚集,绿化空间资源短缺,道路绿化更是成为城市聚居者感知城市形象和环境最直接的途径[3]。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绿化高速大量的发展导向忽略了其对质的把控,加之市政道路的修建、各种管线入地导致城市道路绿化面临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城市绿化景观丰富度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体现在:(1)树木生境条件差,生长空间受限,长势普遍偏弱;(2)群落结构单薄,不稳定;(3)多样性不足,植物品种单一;(4)大部分道路绿化的设计形式相对固化,以几何模纹为主,景观性不强,也易造成审美疲劳。
当前,国内外道路绿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行道树树种的筛选与应用、绿化空间生境改良、养护管理、景观分析与评价、绿化植物配置与造景等[4-12]。国外道路绿化从规划开始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构思,包括绿化带空间的预留、植物多样化的引入、雨水花园设置等,其承担了城市基础功能,如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增加道路绿化率等[13],为城市景观丰富度和生态性打下良好基础,也为自然式景观营造创造了条件。在树种选择上,除了考虑树木对环境的适应性及作用外,还关注树木与人、周边建筑设施等小环境的关系[14]。自然式配置是相对于过去较为单一、整形修剪的道路绿化形式而言,植物品种多样,搭配形式灵活,后期养护针对不同植物类型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绿化种植形式。植物自然式配置相关研究更多关注公园绿地等块状空间,包括景观设计、植物搭配、效果评价等[15-16]。现有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系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少量自然式搭配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研究,侧重于对道路绿化形式的总结及评价,提出自然式搭配有提高绿化覆盖率、优化生态环境、节约管理成本以及丰富园林绿化景观等多方面价值[17-18]。
静安区作为上海市中心高密度城区的代表,“撤二建一”后新的区域发展定位对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求城市绿化生态功能与景观、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协调统一,探索提升城区环境品质的各种途径。其中,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道路绿化改造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则是在“高品质”“多样化”目标下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以城市道路绿化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然式配置模式的提炼,在上海市静安区广中路道路绿化景观更新改造项目中进行应用,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结合新一阶段的市民诉求,探究城市高密度建成区中景观审美与绿化生态的平衡与统一,通过自然多样的植物搭配来改善城市道路绿化相对单一的景观面貌和生态结构,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层次,为有高品质街区环境要求和自然生态需求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城市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模式
1.1 道路绿化类型
研究聚焦于城市道路及两侧的绿化线形空间,包括中央隔离绿化带、机非隔离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两侧人行、单侧人行、一侧人行一侧车行)等(表1)。根据道路绿化带的功能、行驶速度、人群状态等进行特征和需求的划分,探索自然式配置模式在其中的应用。
表1 道路绿化带类型及特征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green belt
1.2 自然式配置原则
(1)安全优先原则。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有机组成,在提供舒适出行、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设置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如道路的机非隔离带、中央隔离带以车行人群为主,受宽度、车内视线高度、车速、观赏面等影响,需要有一定隔离安全功能以及对高度的考虑;植物配置不宜太过丰富,保持一定的秩序性和整齐度,有与行车速度相匹配的节奏规律;还要保证停车视距内的绿化相对通透,不宜设置过高的植物遮挡视线。
(2)科学合理原则。过去追求一时景观效果的高密度种植,不仅不利于城市绿化的可持续生长,也造成了许多绿化资源的浪费。要让城市绿化更好地服务于人,应当为有生命的植物预留生长空间。在保证景观的情况下降低种植密度,科学合理地设置绿化,创造人与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让植物更好地发挥功能、展现特色,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进而带动区域的社会、经济价值。
(3)协调统一原则。近年来上海绿化行业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从原有的城市中造公园向打造以公园为基底的城市空间转变,一座城就是一个公园,作为城市道路空间重要组成的道路绿化也应与大环境相融合。当前,城市绿化特别是相对单薄受限的道路绿化,在风格上要与建筑、街区环境相匹配,色系上与米、灰等较为素雅的城市建筑、硬质场地、市政道路相协调,植物不宜照搬国外大尺度或公园绿地内相对独立小环境的传统野趣的自然式搭配,应是结合街区环境、道路现状条件功能基础之上的改良式景观。
(4)自然适度原则。城市大环境之下,自然是相对的。城市道路,特别是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其自然式配置的目的是在安全性、景观性基础上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如应用于道路绿化空间的花境要有别于以宿根植物为主的传统花境,保证一定的灌木及常绿植物比例,确保道路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城市人向往回归自然,是基于人本和美学角度之上“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是度的把握。
1.3 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模式探索
根据不同类型植物(乔灌草)的搭配形式,以及在不同尺度及功能道路绿化带中的应用,将植物自然式配置分为三种模式:群落式、花境式、组合式。
1.3.1 群落式
以不同类型的乔木为骨架,注重季相变化,形成乔灌草的复合式群落搭配。群落式植物结构稳定可持续,整体郁闭度较高,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兼顾安全防护、景观等多种功能。其适用于道路中尺度较大的带状绿化空间,主要应用于中央隔离绿化带及人行道绿化带(图1)。
图1 群落式平面示意图Fig.1 The plan of cluster
植物选择上,建议植物品种在15种以上(3~5种乔木,4~8种花灌木,8~10种地被),以乔木为主要骨架,并保持至少3种中上层植物以达到一定的尺度规模。种植布局上,要避免行列式或矩阵式,模拟自然规律进行布局,形成能够相互依赖、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
1.3.2 花境式
花境式配置以中下层植物的搭配为主,应用色叶开花灌木、宿根花卉、观赏草、观叶观花地被等进行组合,形成层次丰富、色彩亮丽的自然式花境组团。其适用于有一定宽度的道路慢行空间或停留式观赏区域,如人行道绿化带或中央隔离带节点处,具有较高的景观观赏价值,对亮化城市道路色彩、提升道路绿化品质有显著效果,但整体维护成本较高,建议在重点区域或慢行空间应用。
植物选择上,建议每一标准段花境选用10~15种植物进行自然搭配,保证一定的中层灌木比例,以质感细腻、形态精致、规格适宜的观赏植物为首选。上层乔木可根据绿化带宽度、景观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沿线性空间行列式种植,建议以落叶开花乔木为首选(图2)。
图2 花境式平面示意图Fig.2 The plan of flower border
1.3.3 组合式
此种模式将3种以上10种以下不同形态、高度、观赏期的植物进行组合式种植,上木成行列式种植,乔、灌木与地被简单搭配组合形成一定层次和季相变化。其可应用于宽度不超过5 m的线性道路绿化空间中,营造色彩丰富又有节律变化的道路绿化景观,适合一定速度下的隔离观赏,如中央隔离带或机非隔离带。宽度在2 m以下的绿化带,以小乔木或花灌木作为上层,中下层搭配小型花灌木+低矮灌木或地被草花;宽度在2~3 m之间的,以落叶或开花乔木作为上层,中下层穿插种植灌木及地被;宽度在3~5 m间的,上层行列式种植乔木,中下层搭配组合式小乔或灌木,形成具有一定序列又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图3)。
图3 组合式平面示意图Fig.3 The plan of combination
在植物搭配上,根据绿化带宽度可选择1~2种落叶乔木作为上层,如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榉树(Zelkovaserrata)、楸树(Catalpabungei)、银杏(Ginkgobiloba)等;花灌木1~3 种,如海棠(Malusspectabilis)、帚桃(Amygdaluspersicavar.persicapyramidalis)、茶花(Camelli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木槿(Hibiscussyriacus)等;下木以质感细腻的非整形灌木为首选,如杜鹃(Rhododendronsimsii)、茶梅(Camelliasasanqua)、水果兰(Teucriumfruticans)、银姬小蜡(Ligustrum sinense‘Variegatum’)等。
1.4 不同道路绿化空间的自然式配置模式
道路绿化空间总体形态呈线形带状,因此内部植物的布局也需与此呼应,中央隔离带以机动车驾驶人群为主,出于安全考虑,植物种植需保持一定的秩序性和整齐度,如有需求可在端头停留处考虑一些景观节点的设置;机非隔离带一般宽度有限,植物形式也不宜太过复杂,可设置组合式植物,适当增加景观层次;人行道绿化带主要面向步行人群,宽度大于2 m的空间中,可在中下层布置较为丰富的观赏性植物,让快节奏的都市人群愿意慢下来驻足欣赏。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规定: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 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 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 m[19]。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类似上海这种高密度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现存道路绿化空间十分有限。为提升道路景观品质,绿化与市政部门共同协作,对重要的市政道路绿化空间进行了充分挖掘,在满足覆土深度和常规灌木种植宽度要求下,1.5 m以下的绿化带也做了景观处理,因此在尺度划分上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突破,详见表2。
表2 自然式配置模式适用建议Tab.2 Application recommend of natural configuration mode
2 广中路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模式应用实践
2.1 现有道路绿化概况
广中路东起北宝兴路,西至沪太路,全长3 024 m,位于上海中环和内环之间,与南北高架纵横交错,是静安连接虹口与普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道路沿线绿化元素多样,绿化空间充足,由中央隔离带绿化、机非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化带、行道树、沿线公园绿地等共同组成(图4),整体绿化基础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详见表3。
表3 主要道路绿化类型及问题分析Tab.3 Main greening elements and problems analysis
图4 广中路绿化改造范围示意图Fig.4 The transformation scope of Guangzhong Road
2.2 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应用实践
此次自然式配置主要在广中路中央隔离绿化带、机非隔离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等线性绿化空间上进行了应用,包括花境式、组合式等模式。
2.2.1 中央隔离带
广中路中央隔离带宽2 m,原有乔木为香樟,长势参差不齐,中下层为垂丝海棠(Malushalliana)、整形的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r.rubrum)、瓜子黄杨(Buxussinica)和黄金菊(Euryopspectinatus),并点缀少许月季花球(Rosachinensis)。灯柱和雕塑设施陈旧,挡土墙形式简单并破损严重。
该道路为城市一级快速道路,改造中将原有香樟更换为新优品种楸树,其下间隔式种植穗花牡荆(Vitexagnuscastus),利用原来长势较好的垂丝海棠作为中层,下层为春鹃、茶梅分段种植,基于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乔木—花灌木—低矮灌木的组合将标准段控制在50 m一个反复,形成连续和谐的道路景观基底,符合车行速度下的观赏规律(图5、图6)。
图5 中央隔离绿化带改造方案Fig.5 The plan of central isolation green belt
图6 中央隔离带楸树现场种植效果Fig.6 Catalpa tree in central isolation
在路口15~20 m处采用自然花境式配置,选用9种以上多年生开花植物,中层配置高低错落自然形态的红花檵木、银姬小蜡、茶梅等,营造多彩的花境景观,形成视线焦点,满足车辆停留等候时近距离观赏的需要(图7、图8)。
图7 中央隔离绿化带端头花境式配置方案Fig.7 The plan of flower-border configuration in the end of central isolation green belt
图8 改造后中央隔离绿化带端头花境景观Fig.8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isolated green belt end
2.2.2 人行道绿化带
人行道绿化带宽约2 m,原有种植形式为成排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整形红花檵木、瓜子黄杨绿篱,景观效果较为单调。鉴于隔离带与绿地之间有自然种植的大树,与隔离带内的悬铃木生长存在干扰,故将其更换为高度适中的樱花(Prunusserrulata)作为上层骨架;移除绿化带下层的整形地被,中下层采用自然花境式种植模式,以蓝色系花卉为主题,选用9种以上多年生花境植物,以茶花、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红花檵木、茶梅、春鹃等构建小群落景观,搭配成排的樱花,形成连续又丰富的花境景观,供步行人群停留观赏,保证三季以上有景可观(图9、图10)。
图9 人行道绿化带改造方案Fig.9 The plan of sidewalk green belt reconstruction
图10 改造后人行道绿化带现场Fig.10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dewalk green belt
2.2.3 新增人行道绿化带
新增人行道绿化带现状为悬铃木树穴式种植,改造时在行道树下辟出1.5 m宽的绿化带进行绿化景观营造,同时拓展了原有悬铃木的地下生长空间。新增人行道绿化带植物以组合式配置为主,与原有人行道绿化带改造后风格相呼应,中层点缀自然成型的红花檵木、茶梅、银姬小蜡等(图11、图12)。
图11 新增人行道绿化带植物配置方案Fig.11 New sidewalk green belt plant configuration scheme
图12 新增人行道绿化带现场效果Fig.12 The effect of new sidewalk green belt
2.2.4 机非隔离带绿化
隔离带宽1 m,原为整形修剪的红叶石楠和大叶黄杨,景观效果单调。改造时移除整形灌木,以开花小乔木帚桃作为上层,下层选用自然成型的金叶大花六道木(Abelia×grandiflora‘Francis Mason’)和春鹃进行组合,中层点缀中央隔离带移植的树状月季,形成高低层次变化(图13、图14)。
图13 机非隔离绿化带改造方案Fig.13 Transformation scheme of non motor vehicle isolation belt
图14 机非隔离绿化带现场改造效果Fig.14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 motor vehicle isolation belt
3 总结
当前,国内城市道路绿化设置多以交通需求为目的,如何与城市基础生态、街区景观等结合考虑,将其作为承载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绿色基底,全方位实现其社会价值,真正融入生产、生活、生态是亟需探讨的一个方向。
本研究是在十八大后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国策,大发展下的高密度城市环境、道路绿化功能拓展、绿化品质高需求等背景下进行的,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践行。围绕城市、人、道路等关键信息进行设置的自然式道路绿化,在景观表现形式、植物多样性、结构稳定性、色彩丰富度等方面相较于传统道路绿化都更具优势。通过对三种自然式配置模式特征的提炼以及在广中路道路空间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自然式配置应用建议以组合式为主,花境式为辅,适宜条件下适当应用群落式。植物品种选择上需考虑低维护、宜管理,基于自然式搭配植物品种多样性,在后期管理上要有别于传统一刀切式修剪,制定更为精细化、针对性的养护标准。
道路绿化自然式配置这一提法在后续研究中还有待优化和准确定位,后期还会对建成后道路景观持续性、稳定性以及养护管理等进一步跟进与评估。城市道路绿化应始终以人为中心,符合人的需求、审美和使用,自然式配置应用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锦上添花,需因地制宜,更适度地把握。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