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一:建设银行:打造“农业大数据+金融”模式
2022-09-20
创新背景
(一)“数字农业”是贯彻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而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正加速重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引领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二)“数字农业”是结合区域优势加大三农金融供给的现实路径。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业发展基础雄厚,黑土地面积占全国56%,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农业强省战略目标。在政府引导下,各类金融要素供给不断增加,但与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目标还有差距。金融供给相对单一,金融服务效率较低,农村信用体系还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效能,成为破解当地三农金融供给难题的现实选择。
(三)“数字农业”是落实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课题的生动实践。2018年,建行主动承接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课题,在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银保监局等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建行黑龙江分行与省农业农村厅等多家机构密切协作,以“农业大数据+金融”为核心模式,建成“智慧乡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20年,该分行又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投集团开展合作,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金融科技”为核心模式,推动1.0版“智慧乡村”向2.0版“数字农业”迭代升级。经过四年来的实践探索,使该分行深度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端、流通端及销售端,贯通了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助力当地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主要做法
截至2021年末,建行黑龙江分行“数字农业”共建成9大平台,实现金融服务场景覆盖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和销售端全产业链条;创新线上涉农贷款18个,涉农服务对象不断丰富。在9大平台中,“土地资源管理平台”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土地为核心搭建平台,打造数字农业新优势
黑龙江分行以“农业大数据+金融”为核心模式,助力政府搭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流转、鉴证、抵押、登记等线上办理功能,在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审查登记、档案追溯、土地纠纷化解等工作时效的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1.挖掘涉农数据,夯实服务基础。该平台汇聚了土地流转、承包、租赁、涉农补贴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数据、补贴与行业政务数据、金融行为数据等多维信息的交叉验证、挖掘整合打下良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涉农主体信用信息缺失的痛点,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好头、起好步。
2.加快产品创新,优化审批流程。建行黑龙江分行通过挖掘、综合应用“农业+政务+金融”大数据,对服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画像,精准找到实际种植者、生产者,先后创新了地押云贷、农户抵押快贷、农信云贷、农户信用快贷、垦区快贷、农户担保快贷、农户消费快贷等线上产品。同时,通过流程优化、机制完善等方式,将涉农贷款审批时间,由几十天、几天减少到几十秒、几秒。
3.依托平台优势,构建新型风控体系。依托该平台所包含的涉农数据,建行黑龙江分行将金融产品风险防控机制前移,优化设计客户线上申请、风险画像、审批发放等自动操作环节,使得涉农金融风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五化”金融服务目标。
(二)以生产托管为应用场景,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
黑龙江分行配合政府共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并以平台数据为基础,搭建金融服务场景,将信贷资金引入农业生产托管各个环节,有效链接G、B、C端用户,助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1.围绕流程搭建场景,创新服务模式。该平台可使农户通过手机与托管服务组织线上签订托管合同,实现“速托管”。双方如有资金需求,可线上申请“托管贷”、“托管云贷”,实现“快出资”。政府也可依托该平台,对托管服务组织监管E管账户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实现“强监管”。
2.依托数据创新产品,保障托管生产。建行黑龙江分行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融合农业生产托管、补贴、保险、农机、订单等信息,创新3款线上信贷产品,农户或托管服务组织可实时发起申请,系统将根据土地确权信息、托管面积、托管协议、托管组织补贴等信息,在几分钟内审批放贷,从而为双方提供低息快捷的资金支持。
3.立足需求拓展服务,丰富管理手段。该平台覆盖农业生产托管全流程,可实现线上化、数字化、信息化操作,助力政府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业务全面铺开,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最终达到“成本节约、产量增加、收入提升”的良性循环。
相关成效
(一)惠农覆盖面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末,建行黑龙江分行已累计投放线上涉农生产经营类贷款530多亿元,其中农户贷款累计投放454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涉农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投放77亿元。涉农贷款共覆盖全省13个地市、99个市县区和105个农林场,惠及农户40万户、近7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小微企业主。新冠疫情以来,黑龙江分行共投放线上涉农贷款300多亿元,其中2021年投放总额占全省春耕贷款投放总量的1/4。
(二)惠农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建行黑龙江分行将农业大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陆续创新18款线上涉农贷款产品。其中,农户信用快贷、地押云贷、农户担保快贷已实现全省涉农主体全覆盖,垦区快贷、龙林快贷、农户抵押快贷实现垦区、林区农户全覆盖,花生贷、农信云贷支持农户以承包或流转方式耕种土地,龙榛快贷、托管贷让农户在自种或托管两种方式中自由选择,农采云贷、农户消费快贷可满足农户生产和消费资金需求。各类金融产品深受当地农户好评,被誉为“四省一有”金融服务。
(三)涉农信用评价机制初步建立。建行黑龙江分行通过交叉认证、整理融合各类涉农数据,为原本无信用记录的农民、新农主体、托管服务组织等进行风险评估和精准画像,初步探索出了“数据资源→数据资产→信用资产”的信用评价机制,可验证、可追溯、可累积,形成了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一机制,不仅风险防控成效明显,融资成本也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末,线上涉农生产经营贷款不良率仅为0.95%,贷款利率最低达3.85%,省内同业也纷纷跟进,普遍下调涉农贷款利率,区域融资成本回归合理水平。
(四)多次获得良好社会评价。新华社通报并充分肯定了建行黑龙江分行“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该模式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表彰。“农业生产托管兰西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入选农业农村部30个“全国社会化服务典型”,农业农村部两次在全国会议上向各省推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央视13台新闻频道及17台农业频道等中央媒体多次专题报道。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 进一步加大模式推广力度。“农业大数据+金融”模式贷款,在涉农数据的发掘、整合、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建设银行将在与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相似的地区加大推广,力争打造出更多的大数据惠农创新模式和样板间。
(二)持续发挥大数据在涉农业务中的支撑作用。受限于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在支农惠农方面,建设银行将坚持“农业大数据+金融服务”模式,深度挖掘农业数据价值,如农业保险、农业遥感气象监测、农情遥感监测等,使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不断创新各类信贷产品,解决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
(三)继续坚持全链条视角开展业务推广。在畅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坚持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金融科技”模式,建设产业级数字化生态体系,将产业金融服务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