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出生缺陷的“未解之谜”
2022-09-20
专家表示,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还可能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甚至是其他不明原因。降低出生缺陷,绝非简单的一“流”了之。
9 月12 日是第18 个“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 万例。对于有着出生缺陷的家庭来说,他们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在三胎政策全面放开下,如何科学认识出生缺陷,做好预防和治疗?
“一家几代都身体健壮,怎么会生出有问题的孩子”
来自豫西农村的玉敏(化名)已经有两个孩子,但这却是她整夜无法入睡的心结。
几年前,玉敏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是一个女孩。但随着孩子长大,夫妻俩发现女儿和别的孩子明显不一样,“体格小、浑身软绵绵、也不会说话”。他们带着孩子到当地医院看了很多医生,也没弄明白原因。
怀上第二个孩子时,玉敏处处小心翼翼,产检更是次次都不落下。可不幸再次降临,第二个孩子和姐姐一样,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发育落后和智力障碍。
接连生了两个“傻”孩子,夫妻俩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整日纠结纳闷:“一家几代都身体健壮、吃苦能干,怎么会生出有问题的孩子?”他们找了看风水的来看家里的祖坟,甚至找算命的算他们的前世今生,试图寻求心理安慰。
出生缺陷:求子路上共同的“敌人”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的诊室里,像这样“稀奇”的病例每年都能遇到几十个甚至近百个。
“其实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出生缺陷。”廖世秀说,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已建立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在孕前阶段,主要通过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遗传咨询等措施,指导群众科学备孕,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在孕期阶段,不仅包括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产前筛查,还包括绒毛穿刺、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检查出唐氏儿、18-三体综合征等严重的胎儿先天畸形,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三级预防在产后阶段,对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以及听力的筛查,早诊早治,避免或减少残疾。三道防线就像三层滤网,一层层筛下来,能将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
然而,防治出生缺陷,远远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实际工作中,患者所处的状态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并非简单静止在各个预防层级中。专家表示,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多,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还可能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甚至是其他不明原因。降低出生缺陷,绝非简单的一“流”了之,需要医生有对全局的考量和更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找出导致出生缺陷的病因确实不易。据了解,仅仅一个习惯性流产,细分到夫妻双方身上,病因就有11 大类之多。因此,对夫妻双方的问诊,要从职业、生活习惯一直问到家族遗传病史,医生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查出最可疑的致病因素。
廖世秀把这个过程比作“探案”:“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顺藤摸瓜,一点点抽丝剥茧,通过血液、绒毛、羊水、脐带血等物质,借助高精尖设备的检测分析,从中解读出生命传递的脉络和遗传的奥秘,从而找到病因,作出精确诊断,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帮助问诊的夫妻在下一次怀孕中增加获得健康宝宝的几率。”
通过对玉敏一家进行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发现,玉敏的两个孩子患上了“科恩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导致两个孩子的致病基因,一个突变点来自父亲、另一个突变点来自母亲,最终导致两个孩子出现了生长迟滞、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等一系列症状。经过科学精准的备孕指导,玉敏再次怀孕。两个多月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绒毛穿刺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位点。经过全孕期的严密监测,玉敏产下一名健康的男婴。现在孩子已2 岁,运动和智力等方面发育正常。
重视防控,让无“陷”未来更可期
在遗传与优生临床一线工作几十年,廖世秀见过太多出生缺陷家庭遭遇的不幸。但幸运的是,河南已连续几年将预防出生缺陷相关项目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如今,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均有政府免费项目支撑,预防体系日趋完善。让专家们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转变,主动到遗传与优生门诊寻求帮助的夫妻越来越多。
廖世秀说:“在二级预防这个关键阶段,能够筛查出大部分严重的先天畸形,这对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具有深远意义。就目前我省的分娩量来看,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高风险人群大概有8 至10 万人。”
廖世秀提醒公众,要适龄孕育和科学备孕。一般来说,女性22 至28 岁是生育的良好时机,35 岁以上的产妇出现异常情况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因此,女性要主动进行优生咨询和身体状况评估,还要避免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射线、二手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