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子最早并非用来扇风纳凉

2022-09-20

新传奇 2022年33期
关键词:扇风舜帝团扇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汉代《春秋繁露》说,当“以扇逐暑”。如此看来,扇子在中国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不过,若溯其源,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全是扇风纳凉,比如帝王的出行仪仗就用五明扇,表明君王“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此外,扇子还有很多功能:女性寄情团扇,男性通过羽扇展现风度,文人青睐用折扇题诗作画……

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侍者撑雉尾扇

上古舜帝发明了五明扇

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据说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 史记〉 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古人所谓“四明”。用俗话来说,就是舜帝有四只眼,所以起名“重华”。有“四明”已异于常人,而舜帝又能广开言路、广纳贤能,如同又得“一明”,是谓“五明”。

晋朝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舜帝在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五明扇以表明“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

虽然五明扇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执政者良好的政治愿望,但从后世由五明扇演变而来的宫扇使用规范来看,扇子的原始功能很简单,乃出行时遮阳蔽尘,与伞的功能无异,宫扇因此又名“障扇”。

障扇是一种长柄的大扇,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借以体现王者威仪。在禹受禅后,因五明扇属奢华之物,曾一度禁用,到了商代才又使用。殷王武丁所用的五明扇很讲究,选用雉尾来制作,故称“雉尾扇”。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雉尾扇的用法又出现新规。宰相萧嵩建言,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露出圣容。这一建议后来成为一种朝仪。故杜甫《秋兴》诗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扇子扇风纳凉始于汉代

从汉代起,扇子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

早期扇子与后来流行的样式有较大不同,像半边门,呈长方形,手柄偏于一侧,故又名“偏扇”。

西汉时,中国的传统团扇出现了,手柄置于中间,用法与现代无异。这种扇子首先在宫中使用,称为“合欢扇”。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曾提到这种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之所以之称为合欢扇,大概因为团扇左右对称、形若满月,有“团聚”“合欢”之喻。所以,合欢扇也被女性视为寄情之物。

团扇在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是中国传统的扇子样式之一,尤以唐代女性对团扇最情有独钟。

古代名士缘何青睐羽扇

合欢扇是古代女性的最爱,而古代男性最青睐的是羽扇,认为它代表一种绅士风度,有一种英雄气概。

羽扇是用动物羽毛制作的扇子,有条融、宵影、施风、轻羽、鸾扇等多种别称。历史上使用羽扇最有名的人物大概要算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了。此外,吴国干将周瑜也是这种潇洒形象。

对诸葛亮、周瑜所持的羽扇,有学者怀疑并不是真正的羽毛扇,而是一种拂尘、扇风两用的麈尾。麈尾形似扇,还能引风祛暑,又称为“麈尾扇”。

麈是一种驼鹿,体形较大,其尾较长。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引鹿群的走向。故麈尾有领导、指挥之义,有一定身份的名士才配手执麈尾扇。

扇子成为题诗作画的载体

扇子对于文人而言,除了展示绅士风度,也逐渐成为题诗作画的载体。

从史料所载看,在汉魏时扇子已成为题诗作画的载体。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汉桓帝曾赐曹操一把名贵的九华扇,曹操请主簿杨修画扇。作画时一滴墨点落到扇面上,杨修顺势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此即“误点成蝇”的故事。

在唐代,在扇面作画成一景。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跟随贵族的侍女手中的纨扇上便有画。

到了明清,折扇受到文人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明朝最有名的一把折扇是明末出现的桃花扇。此乃“误点成蝇”的翻版,但更感人也更传奇:秦淮名妓李香君情定才子侯方域誓死不另配,撞头欲死,血溅定情扇。杨龙友巧用血点,在这把扇上画出一朵鲜艳的桃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此题材写出名戏《桃花扇》。

猜你喜欢

扇风舜帝团扇
夏日说“扇”
团扇
天下为家
扇风小能手
站在苏州团扇背后的人
多亏有顶毡帽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扇面作画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