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扛枪的队伍
——第一二○师战斗儿童演剧队
2022-09-20□杨挺
□杨 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山西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太行抗日根据地等多个抗日根据地。各根据地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方针和政策,团结人民,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声讨投降派的卖国行为与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创建了大量卓有成就的革命剧团。这些剧团具有鲜明的立场和战斗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通过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发动组织根据地一切力量积极抗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丰富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圆满地完成了党的宣传使命。其中第一二〇师的战斗儿童演剧队就是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以文艺演出为斗争武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孩子的口吻宣传革命,激发少年儿童和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不仅为抗战宣传作出贡献,而且成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不可或缺的力量。
党领导红小鬼组“队”
1939年7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简称“剧协”。剧协在其成立宣言中称“我们要开展新剧、活报剧、儿童戏、子弟班(即旧戏班),使一切新旧剧都为抗战建国的事业而服务”。1940年,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在纪念“四四”儿童节的宣传大纲中提出,“普遍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建立儿童剧团、歌咏队、秧歌舞队”。儿童演剧队是以第一二〇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歌舞组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歌舞组成员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小鬼,也有山西和河北农村参军的小八路,他们都是十二至十六七岁的孩子,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队员们当时演出的节目,只有演出时长仅为几分钟的儿童舞、柳絮舞、乌克兰舞、海盗舞以及几个小活报剧。1938年冬,战斗剧社随军挺进冀中。1939年春,又离开冀中转移至晋察冀边区灵寿县一带。这一时期战斗剧社开展了为期三四个月的整训,通过整训队员们的政治、业务、文化等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创作出了《太行山舞》,演出独幕话剧《活埋》,还在晋察冀边区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表演节目。1940年年初,队员们随部队返回晋西北。这一时期晋西北的生产生活非常困难,不仅频繁战斗,而且粮食缺乏,部队大部分战士,仅仅靠不足量的黑豆果腹,战斗剧社歌舞组的队员们,其中不乏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和其他同志们一样,顽强地工作着、学习着。正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日子里,队员们成立了童声合唱队、小歌咏团,演唱了《坚壁清野》《保卫秋收》等歌曲。
随着队员们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演出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在演出宣传革命中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抗日根据地少年儿童的斗争生活,这一心愿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儿童演剧队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1940年秋,儿童演剧队在山西省兴县河几上村正式成立,包括30名队员和2名教授音乐、戏剧的教员,队员都是来自山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北等地农村参军的小八路,年龄为十三至十八岁的孩子。队员们入伍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入伍前文化程度最高的,只读过高小一年级,一部分队员只上过一二年小学,还有一部分是文盲。队长周昌举,副队长唐成银,他们都是从长征走出来的红小鬼,主要演员有高保成、孟贵彬、张元方、李桐树等。
制乐器排节目挑大梁
儿童演剧队的队员们在入伍前接受的文化知识有限,音乐方面的学习训练几乎没有,所以队员们多数时间是跟随教员学习合唱,乐器方面的学习很少。后来条件稍有改善,同志们从敌占区搞到几十把口琴和几把二胡、三弦等乐器,品种和数量很少。为了丰富表演形式,扩大演出的宣传效果,队员们就想方设法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做胡琴、低胡需要蟒蛇皮,没有蟒蛇皮,队员们就抓来蛤蟆,用蛤蟆皮代替;没有弦就用羊肠子、电话线自己缠。在队员们的努力下,演剧队里乐器种类多了起来,而且还培养出了乐器修理师。李桐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想了很多办法修理乐器,被大家称为演剧队乐器修理师。1943年,部队还举办了他的发明创作展览会,并授予他晋绥军区模范工作者称号。他还出席了晋绥边区的群英大会。
在剧目排练方面,队员们为了尽早把一出戏排好,往往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排练。当时随处可见演剧队的队员们,背粮路上、砍柴时、挖野菜时都在记台词,甚至晚上休息的时间他们也不放过,记台词、对台词、演员走位,一遍又一遍反复琢磨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为了跳好一支舞蹈,没有音乐伴奏,他们就自己数着节拍跳……刻苦训练;队员们之间还互相监督,互相指导,经常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经过大家的刻苦训练,队员们的演出水平提高很快,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学会了拉二胡、拉小提琴、吹口琴、弹三弦、弹曼德林,有的还能独立演奏乐曲。这一时期,队员们在教员的指导帮助下排练了小歌剧《反法西斯舞》《荒村之夜》、儿童独幕话剧《小放哨》《勤务班》《到八路军里去》《黑豆与白面》和几首童声合唱歌曲。当这些红小鬼们向军区首长和驻地军民汇报演出之后,好评声不断,从此,在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舞台上,又增添了一支年轻的文艺队伍。
第一次演出成功,队员们信心倍增,军区首长鼓励儿童演剧队去黄河西岸的各后方医院和机关慰问演出。在接受这个任务后,队员们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他们终于实现了单独组织演出的目标,担心的是之前他们演出时舞台剧务工作,都有战斗剧社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帮忙,比如灯光布置(点汽灯)、搭野台子等。这次代表军区单独外出执行任务,队员们觉得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经过认真讨论、精心组织,在行政上的三个建制班基础上,增加剧务组、布景组、灯光组、道具组、化妆组。30名队员分别编在不同的组里,他们是演员,更是舞台工作人员,从台前到幕后,从演出前到演出时的方方面面,都要靠他们自己来完成。
出发的日子到了,儿童演剧队的队员们满怀信心地向黄河西岸进发了。黄河西岸的后方医院,生活物资非常贫乏,需要补充营养的伤病员们常常以黑豆糊糊充饥,还时常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药品供应更是紧张,文化精神生活就谈不上了。儿童演剧队的到来,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伤病员带来了一抹温暖的春风,他们热烈欢迎儿童演剧队前来慰问演出。医院为了照顾这群孩子们,把当时最珍贵的荞麦面留给他们吃。队员们也异常敬业,从演出前准备工作到演出需要的灯光、道具等都力求做到完美,剧团里没有的道具就向当地老乡和驻军借。汽灯没有煤油,他们就用几个大碗,装上菜油,把棉花搓成几根棉条放在菜油碗里点上来照明,再跟老乡借个桌子,蒙上一块布,往上边撒上些黄土,一个山头道具就制作完成了。
如果说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可以用忙碌一词来形容,那演出开始后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一般演出时,第一个节目是全体大合唱,合唱时不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换成军装。合唱结束后,布景组、道具组的工作人员就要迅速把道具摆放在预定的位置,下一个节目的演员需要趁着摆放道具的空档期迅速换好演出服装。如果是表演歌剧就更忙了,有的人上台时当演员,下台后就赶紧接替拉乐器,演剧队像一架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即使临场出现突发状况,也能随机应变。有一次演出话剧《到八路军里去》,演员盂祥增在演出前得了痢疾。他上台后还没演完就要上厕所,而且急不可耐,同台的其他演员就趁机编上几句台词,让他去方便,等他方便完后再上台接着演。
在黄河西岸的演出使儿童演剧队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附近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邀请他们前去演出。演剧队在各单位演出时,还创造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方式,到一个单位后,就了解收集那个单位的好人好事,再用说唱的形式,把他们的事迹唱出来、演出来,演出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群众更爱看了,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
黄河西岸的演出任务结束后,演剧队刚回到兴县驻地不久,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到延安去!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去”这个突如其来的演出任务让队员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为了能向延安的首长和群众展示最完美的表演,队员们加班加点排演节目。出发的日子就要到了,1942年春,儿童演剧队西渡黄河,先到达陕西省绥德县,在那里安营扎寨,进行整顿,准备去延安表演节目。
当队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焕发进入延安时,沿途人们都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群不平凡的小八路。在延安的第一场演出是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驻地桥儿沟进行的,这次演出使队员们受益匪浅,鲁艺的专家们肯定了队员们的演出,同时也给予他们很多有益的指导。
在延安的所有演出活动中,最令队员们难以忘怀的是这年秋天在杨家岭中央礼堂的演出。那天晚上,演出开始前几分钟,队员们才得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同志们要来看他们表演,队员们的脸上顿时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趁着演出空档从舞台的幕布后边,仔细地看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的一举一动。在当时能这样近距离地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是大家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了。在演童话剧《公道的评判》时,扮演狐狸的李桐树被打死之后,本来应背向观众席躺下,但这次他却来了个面向观众席,这样就能从狐狸面具下好好地看看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只见首长们边看边点着头,不时为演员的表演发出笑声,显得十分投入。
演剧队在延安的演出达到了建队后的高潮,八路军大礼堂、杨家岭礼堂、边府礼堂、桥儿沟礼堂、解放日报社小礼堂等都曾是演剧队的舞台,到处留下了队员们精彩绝伦的演出。
演剧队成立后,不管在哪里演出,大都是搭野台子,情况好的时候能在庙台上演出。到延安后,他们的演出都是在礼堂,从乡间野台子走到了正规礼堂,延安之行使儿童演剧队的队员们进一步增长了知识、磨炼了技能、开阔了眼界,并显露出一定的艺术才华。
从菜油灯照明到电灯照明,从简单乐器到三弦、曼德林、口琴、二胡,从简单合唱、简短舞蹈到复杂的歌剧、话剧,从演员到从容拿捏台前幕后的各项工作,从野台子到正规礼堂,演剧队的红小鬼们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完成了一次次破茧成蝶,他们以表演为斗争武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抗战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战斗儿童演剧队自1940年成立至1942年冬,历时两年多,它诞生于根据地的战火硝烟中,战斗在黄河两岸。据统计,他们演唱中外歌曲和自己创作的歌曲45首;创作演出的舞蹈4个、表演独幕儿童话剧8个、歌剧1个、童话剧1个、活报剧2个;共单独组织演出48次、联合演出4次、参加音乐会演出1次。他们为抗战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民族解放的重任,以出色的表演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中的很多同志从那时起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业务上都有一定造诣。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高保成,在1955年拍摄的电影《上甘岭》中饰演八连连长张忠发一角;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孟贵彬,演唱了《歌唱二郎山》《西北人民歌唱毛主席》等;著名作曲家李桐树创作歌曲《保卫世界和平》《朱总司令下命令》、电影音乐《地雷战》(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