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苏区经济建设成就与启示探究
2022-10-21胡小周
□胡小周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来到闽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红四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就此确定下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建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及地方苏维埃政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的首次执政探索。赣南、闽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和经济中心。其中以汀州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建设和以才溪乡为代表的乡村经济建设,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样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为后来的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闽西苏区经济建设的成就
1.把服务保障苏区民生放在首位。闽西、赣南属于山区,以农业经济为主。“中央苏区在革命以前和一切中国农村一样,被束缚在封建的压榨关系之下。据调查,此区土地全部之百分之八十集中于地主阶级手里(祠堂寺庙富农也在内),尤其肥沃的土地是完全为地主富农所有。”在当时,土地是农民的痛点,因为没有土地,农民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够勉强地维持生活,加上连年的战争,大量的青壮年上前线,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在长期军事战争和经济封锁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为此,闽西苏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粮食增产。
一是开展土地革命,重新分配生产要素。土地革命是中央苏区开展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1928年3月,邓子恢领导闽西后田暴动,执行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实行土地革命,强调“田契借约当场查明烧毁,宣布从此田租不交,旧债不还,田地由农民分配”。此次暴动时间很短,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制定的土地政策来不及实践。1928年7月永定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主持制定了溪南土地政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十多个乡近2万人口的溪南区土地分配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召开,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对田地、山林、耕牛、房屋的分配做了规定,给农民颁发土地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有了保证,闽西呈现出“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土地革命前农民的最大痛点就是没有土地,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上,农村的生产力得不到解放,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土地革命使农民得到了赖以生产的土地,干劲之大前所未有,热情前所未有之高涨。“由于大家生活改善,盗匪绝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这是土地革命的伟大成果。”
二是开展多种互助合作运动,组织协调生产关系。中央苏区时期,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区成立劳动互助社,有组织、有计划地调配劳动力、耕牛、农具等。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一大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通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关于苏维埃政权决议案》,提出苏维埃政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举办合作社等地方建设事业。1929年秋,闽西的永定、上杭等县迅速发展了一批包括信用、消费等在内的合作社组织,从而使闽西成为中央苏区乃至全国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合作社组织的地方之一。在劳动互助社的帮助下,家庭生产劳动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实现粮食增产。1930年9月发布的《闽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第三号——关于合作社问题》明确指出,“查合作社设立,已有一年之久,而成绩罕著”。1932年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号召“在春耕中实施耕种互助”;随后,又发出《劳动互助社组织纲领》等文件。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闽西苏区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耕种互助的合作社运动。据1934年1月统计,中央苏区的劳动互助社此时发展到鼎盛,中央苏区各类型合作社吸收的社员达到50万人以上,闽西全苏区参加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人数各10万个,资本各10万元,绝大多数群众加入了合作社组织。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不少地方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垦荒造地、兴修水利,进行必要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这是毛泽东在全国“二苏大会”上提出的主张。重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会提高农业生产发展。1932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发出“要整顿水利”的指示,长汀、汀东、兆征三地大力兴修水利。据1934年5月《红色中华》记载,在福建,仅长(汀)宁(化)汀(东)3县,就修好陂圳2366座,而且新开了几十条陂圳。水利工程的兴起,让闽西苏区的农田在当时得益。农业是根据地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闽西农业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即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水平,不少区、乡1933年的粮食产量比1932年增加两成,杂粮增加幅度尤为显著。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大量军需,也改善了农民生活,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建立工业体系以服务革命战争。中央苏区位于闽粤赣边陲的贫瘠山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非常落后,工业发展基础几乎可以说为零。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汀州是闽西苏区的经济中心,也仅仅散布一些规模很小的造纸、烟业、织布、制茶等以作坊为主的手工业。在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环境下,为了保障前线的供给和苏区红色政权的维系,苏区工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指出,竭力促进工业的发展,特别注意保障供给红军的一切企业的发展。闽西苏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一苏大会”精神,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国有工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事作战是中心任务,工业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为前线红军战士提供军需物品。当时在汀州迅速创办了一批国营工业,逐步形成了中央苏区主要的国有工业。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击毙旅长郭凤鸣,攻占汀州城,缴获大量武器、布匹等,建立起红军被服厂,为红军赶制4000套军服,使红军第一次成建制统一服装,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军容威武整齐。1932年,长汀的红军被服厂被正式命名为中央被服厂第二分厂,主要生产军衣、军帽、绑腿、子弹袋、米袋、干粮袋、被子等以保证军需。面对激烈频繁的战事,红军的武器装备消耗很快,武器装备供应成了首要问题。最初成立于龙岩湖洋的闽西红军兵工厂在1931年迁至长汀四都,改称福建兵工厂,能够自主生产子弹、手榴弹、毛瑟枪等,缓解了红军武器装备不足的问题。此外,为发展苏区和保障工农群众的日常需求,还兴办了国有民用工厂,包括印刷厂、熬盐厂、樟脑厂、石灰厂、造纸厂等。
3.把开展商贸活动作为一条重要战线。中央苏区一直处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下,特别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成功后,国民党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加强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意图消灭红军,毁灭中央苏区。这一时期,工业品很少能输入进来,苏区的农产品又卖不出去,致使外来工业品价格越来越贵,农产品价格大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扩大,给苏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国民党建立封锁网,搜刮掠夺群众的粮食,限制群众购盐的数量,企图配合军事政策从经济方面让中央苏区“饿死”。虽然敌人的封锁非常残酷,但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的红色商贸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一是开展对外贸易。苏区的对外贸易是指苏区和白区的商品贸易关系。毛泽东称发展对外贸易是发展苏区经济的枢纽。汀州作为苏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设立了福建省对外贸易局汀州市对外贸易分局,成为苏区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临时中央政府还出台关于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简化出境手续,降低进出口商品税费,鼓励白区商人同苏区进行贸易。“福建的对外贸易工作也得到相当的成绩,如宁化、新泉、上杭分局进口食盐、洋油,出口纸(三百余担)及莲子,使苏区特别是汀州的经济比以前活跃。”
二是保护私营商业。近代以来,汀州有着良好的商业基础,借助汀江航道进行商品流通,私营商业较为发达,造就了富庶的汀州城。闽西红军第二路指挥部发布的《告商人及知识分子》指出,“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随后,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商人条例》明确规定,遵守法律、依法纳税的商人都将得到政府的保护。在党和政府积极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下,闽西私营商业很快得到复兴,并且同白区进行积极贸易往来,为打破经济封锁起到重要作用。
二、闽西苏区经济建设的启示
1.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央苏区经济建设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搞生产,支援革命战争。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和残酷的经济封锁,我们党一方面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军事斗争,保卫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另一方面利用长汀的商业优势和汀江航道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周转物资,保障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将长汀建设成为“红色小上海”。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同时,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2021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稳定和巩固红色政权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开展,是在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工农政权的基础上进行的。1931年11月7日,在被白色恐怖包围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为了加强对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领导,1933年2月,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增设国民经济部,委任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兼任国民经济部部长。国家政权的不断稳定和巩固,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和重要保障。
3.坚持党的领导是经济建设成功的关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央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长汀的农业、工业、商业实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保障军需民用物资供应、开展根据地内外贸易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行路上情况复杂多变,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留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又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横行,中华民族在走向百年复兴之际,关键就在于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