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
2022-09-20邱华林朱一华
□邱华林 朱一华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4年2月,他从上海辗转来到瑞金,正式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会委员、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兼管红色中华通讯社、艺术局。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发展教育事业、主编《红色中华》、繁荣戏剧创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残酷的革命斗争。
依规治学,增强群众革命热情
为给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使各级教育部门有法可依,瞿秋白与副部长徐特立等一起,从1934年2月到4月,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相继颁布了24个教育规章,并汇编成《苏维埃教育法规》。该法规指向明确、内容丰富,既有指导教育行政组织的法规,也有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法规;既有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法规,也有壮大学生、儿童组织的法规,还有完善剧团、俱乐部、列宁室等社会教育机构的法规。
为切实推进《苏维埃教育法规》贯彻落实,瞿秋白着眼于苏区广大贫苦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分类别、规模性开展了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和成年人的群众性扫盲教育。一方面,他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县、区、乡教育机构,创办和恢复列宁小学等举措,建立了一套规范的义务教育机制;另一方面,他新开办了更多夜校、业余补习学校、俱乐部和识字组等,大规模开展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在识字运动中,瞿秋白发动群众互教互学、互帮互助,提倡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丈夫教妻子,儿子教父亲,掀起了群众性的扫盲热潮。经过不懈努力,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截至1934年3月,江西、福建、粤赣、瑞金等地共建有列宁小学3199所,学生约10万人;补习夜校4562所;识字组23286个,组员仅江西一省就达12万人。中央苏区多数适龄儿童进了学校,不少贫苦农民摆脱了文盲之苦,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阶级意识和革命热忱得到了有效提升。
主编《红色中华》,服务革命斗争发展
为了使这一时期的《红色中华》办得更有政治性、群众性和战斗力,瞿秋白提出了紧紧围绕反“围剿”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组稿编报的目标。他从改进报纸内容入手,增加对中央苏区内部重大活动比如借谷、发债和合作社运动的报道,增加了对苏区群众保卫革命果实、粉碎敌人“围剿”而参与扩红、支前、游击战争的报道,增加了对国民党军队侵占苏区后进行烧杀抢掠的报道,在报纸醒目位置增加了对红色标语和口号的专题刊登。
为适应内容调整,《红色中华》在原有栏目设置基础上不定时增加了“党的生活”“苏维埃建设”“文艺综合”等栏目,还增办了“赤焰”文艺副刊。增加的内容和栏目对办好报纸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量优质的通讯员和文稿就成了关键。对此,瞿秋白紧紧依靠群众办报。报社增设通讯部,向通讯员发聘书,定期给他们下发有关写作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提示,并出版油印《工农通讯员》,针对性指导通讯员的报道工作。由于组织得力,方法得当,通讯员的人数由创刊时的200多人,增加到近千人,形成了一个包括各地区、各系统、各层级的通讯网,使《红色中华》的报道更及时、规范、全面。中央红军长征后,为了造成红军主力仍在苏区活动的假象,中共中央要求《红色中华》的板式、栏目、出版周期等一切照旧。不过,此时先前的通讯网已不复存在,组稿、排版、校对都遇到很大困难。瞿秋白不仅带病坚持工作,而且直接搬到报社居住,与其他编辑同志并肩作战,一起承担报纸的编务工作。敌人临近时,白天他在与大家一块爬山转移时还持续做鼓动工作,收集素材,晚上露营时坚持伏案写作,保证每周出版《红色中华》两到三期。经过瞿秋白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5年2月苏区中央分局决定突围转移时为止,《红色中华》正常发行24期,蒙蔽、迟滞了敌人的追击、封锁为中央红军顺利实施重大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权。
力抓人才培养,繁荣戏剧工作
戏剧人才和剧本紧缺,这是当时发展戏剧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戏剧人才紧缺问题,由瞿秋白提议成立一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直接管理的戏剧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为部队和地方培育了一千多名学生。在具体办学实践中,瞿秋白注重在不同领域培养人才。根据学员不同的情况,他提出剧校除设普通班外,还应增设红军班和地方班。由参加过苏维埃革命斗争的农村青年和红军中年轻小战士组成的红军班,为各军团政治部培养了一大批宣传队骨干。由瑞金云集区、长汀县和中央印刷厂等工农剧社分社社长组成的地方班,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戏剧社领导骨干。
瞿秋白还注重在一线工作中培养人才。他明确要求学校要附设剧团,并且要深入到前线和群众中巡回表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士气,凝聚群众。为了解决剧本紧缺问题,瞿秋白采取分类推进的办法。一方面,要求剧本创作者制定周密创作计划,限时完成创作任务;另一方面,又倡导集体创作,集思广益,互相促进。同时,瞿秋白还提出“演出与创作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剧本创作者和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群众学习,比如1934年年初,剧校学生到瑞金、会昌等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演出期间,与当地群众一起打柴、挑水、晒白薯干、收藏粮食,在学中演,在演中学,一个月就创作了8个活报剧和3出戏剧,比过去剧社编委会数月创作的作品还多。在他的有力指导下,剧本创作快速发展,即使主力红军长征后,工农剧社留下来的社员,接连创作出《李保莲》《堡垒中的士兵》《追击》《搜山》《突火阵》《缴枪》等备受欢迎的剧本。瞿秋白还亲自将《牺牲》《李保莲》《游击》《非人生活》和《不要脸》五个剧本选编而成中央苏区历史上唯一一本剧本集——《号炮集》,并写了通俗易懂的序言,油印了三百多本分发到苏区各地,广泛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瞿秋白对苏区戏剧工作的正确指导,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央苏区戏剧演出水平明显提高,红军宣传工作的成效也显著提升。
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