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逾20家企业赶潮“A拆A” 监管关注分拆子公司独立性

2022-09-19秦佳丽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上市A股企业

秦佳丽

随着诚志股份分拆子公司谋求A股上市的公告发布,二级市场“A拆A”公司再添一家。事实上,“A拆A”是今年以来市场的焦点事件之一,仅8月份便有潍柴动力、紫江企业、汇川技术、兴发集团等多家上市企业披露分拆预案。据《红周刊》统计,截至9月14日,今年成功“A拆A”的企业至少7家,数量接近过去两年总和;另有逾20家企业新披露境内分拆上市预案或意愿公告,9家企业终止分拆计划。

从终止“A拆A”公司来看,管理层重点关注分拆子公司的独立性。有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表示,受益于A股的不断扩容和国际化,优质资产分拆至A股上市将是大趋势。不过,部分企业在分拆上市初期获得估值提升,但长期市场表现取决于其本身盈利能力、所处赛道行业等多种因素,寻求分拆上市的企业需规避同业竞争风险,母子公司的业务协同性需大于竞争性。

自2019年12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明确标准细则以来,A股市场分拆上市破冰。在经历过去两年“A拆A”龟速前行后,今年以来处于加速状态。

《红周刊》统计,今年以来成功“A拆A”的包括江苏国泰—瑞泰新材、和而泰—铖昌科技、广电运通—中科江南、联美控股—兆讯传媒、华兰生物—华兰疫苗、铜陵有色—铜冠铜箔、杰瑞股份—德石股份7家企业,上市完成后母公司仍對子公司保有控股权(见附表)。

综合上述7家企业的特征来看,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精细化工、航天军工、软件、生物科技、能源设备、电子元件及设备等领域,该类新兴热门板块具备独立融资需求。在上市地点选择方面,受益于注册制为上市流程提供的便利以及“三创四新”定位,深交所创业板成为企业分拆上市目的地首选。今年“A拆A”成功的企业中,除了和而泰旗下子公司铖昌科技登陆深交所主板,其余6家公司均在创业板“落户”。

另据《红周刊》发现,具备独立的业务体系是该批企业实现分拆上市的重要特征。譬如,联美控股、和而泰2018年以并购形式进驻多元化业务,其中主营清洁供暖公共事业领域的联美控股收购兆讯传媒,开启“清洁供热+高铁数字传媒”双主业模式;同年主营民用智能控制器的和而泰收购T/R芯片企业铖昌科技,开启“智能控制器+国防TR芯片”双轮业务。今年两家企业对并购而来的独立业务体系分拆,在A股市场落地了“高铁传媒第一股”兆讯传媒,以及连续收获涨停板的“新股之王”铖昌科技。

此外,由于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分拆上市、鼓励央企和地方国企交叉持股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今年分拆上市成功的企业不少具备国资背景,江苏国泰—瑞泰新材、广电运通—中科江南、铜陵有色—铜冠铜箔3家皆为地方国企。其中,主营财政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中科江南曾有过IPO终止的前例,2018年中科江南引入广电运通作为第一大股东,借道这家广东国资上市,成为广东国资系统首家“A拆A”项目。

数据来源:Wind

从分拆的子公司业绩表现来看,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或毛利率等表现上佳。《红周刊》统计显示,2019年-2021年,净利润增长率居前为铜冠铜箔、瑞泰新材、铖昌科技、中科江南,近3年复合增长率为54.39%、43.1%、33.66%、29.67%;截至2022年上半年,前述企业依旧维系12.64%、184.61%、20.51%、17.47%的净利润增长率。毛利率水平一贯居高的则是华兰疫苗、铖昌科技、中科江南、兆讯传媒,今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8.44%、66.25%、57.79%、48.10%。

从募资情况来看,该批企业受投资者认同度整体较高。《红周刊》统计,今年成功“A拆A”的7家公司预计募集资金合计83.05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合计134.69亿元,合计超募比例达62.18%。企业募集资金多用于产品研发、产业化项目及平台建设等。

对于今年“A拆A”表现出的新趋势,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向《红周刊》表示,优质资产分拆上市渐成趋势,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2019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从政策层面为A股分拆上市破冰;二是A股的不断扩容和国际化,对优质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是新兴产业的优质公司为了支持业务快速扩张,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南京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员周正峰告诉《红周刊》,与此前“A拆H”等境外上市情形相比,目前“A拆A”具备融资、估值及流动性方面的优势。“首先,A股市场发行的股价普遍高于港股等境外市场,发行同等数量的股份可以获得更多初始融资额;其次是估值方面,回溯这几年A股与港股市场折溢价情况,A股上市的公司整体的估值中枢要高于港股,给公司后续定增及配股等再融资行为提供了溢价优势;最后是流动性方面,基于中美市场监管摩擦、互联网周期出现拐点等因素,港股市场流动性不如之前充沛,相对而言A股对外资的吸引力在大幅提升,国内居民财富的配置也在向A股权益市场转移,并且具有更好的退出机制,因此A股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充裕,减少了分拆上市难度。”

根据相关公告,企业分拆上市目的普遍在于聚焦主业、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提升公司及财务透明度、对不同业务进行合理估值并提升公司整体市值等。

从估值重塑角度考量,今年分拆子公司发行之初大多表现出高于行业或母公司的估值。其中,铜冠铜箔、兆讯传媒、瑞泰新材3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达249.03倍、39.33倍、23.71倍,高于发行时行业市盈率49.39倍、27.51倍、17.15倍,并且高于同期母公司表现出的14.07倍、13.39倍、12.64倍。

不过,伴随后期股价阶段性下行,尽管目前分拆上市的新股估值水平仍高于母公司,但也普遍较上市初期有所回落。

具体来看,截至9月14日,铖昌科技、中科江南成为今年“A拆A”新股中仅有的两家股价及估值持续上升的企业,其当天120.99元/股、56.13元/股的收盘价较上市首日上涨287.54%、5.25%。与股价走势相对应,当天铖昌科技、中科江南滚动市盈率为79.84倍、36.66倍,高过自身上市首日的19.98倍、35.40倍。

与之相对的是,部分子公司并非“一拆就灵”,比如目前华兰疫苗已跌破发行价,截至9月14日收盘价为49.17元,较上市首日收盘价下跌30.06%,较发行价下跌13.55%。

周正峰对此表示,企业整体估值是否重塑,是衡量其分拆上市是否获益的表现之一。“以往处于上市公司体系内的子公司,由于市场获得的信息不够充分,会使得其估值存在一定折价,分拆上市后子公司业务信息更加公开,容易实现估值提升;另外,比起目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PE、PB、DCF等传统估值方法,分拆出来的子公司科创属性更强,有的可能倾向采用PS、PEG等偏成长股的估值方法,使得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呈现得更明显。”

而对于部分新股后续估值的下行,在他看来,公司的长期市场表现取决于其本身盈利能力、所处赛道行业情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分拆上市的通常是多元经营型公司,业务版图广泛,子公司协同效应在降低,这时候把部分业务剥离出来,能够聚焦主业并完善公司治理。不过,尽管有的公司在分拆上市那一刻获得了估值提升优势,但后续盈利能力、ROE等指标没有实现整体改善,这种分拆可能不算太成功的结果。”

《红周刊》了解到,目前保持公司估值提升的企业,除了具备相对稳定的盈利增长及高毛利率水平,还在稀缺性及技术支撑方面具备优势。以有着“新股王”之称的铖昌科技为例,公司具备较高的资质壁垒。半年报透露,星载应用领域对相控阵T/R芯片的性能要求极高,铖昌科技作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相控阵T/R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推出的系列产品在某系列卫星中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相关T/R芯片产品已进入下游客户主要供应商名录并进入量产阶段。

铖昌科技还标榜自身的客户资源优势。基于其下游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大客户依赖”并未实质构成其IPO门槛。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前五大客户为铖昌科技贡献的营收占比均超过97%。据公司公开回应,铖昌科技主要客户为军工部门、军工集团及下属单位等,对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和资质要求,一般不会变更供应商,采购订单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而分拆上市“失灵”的华兰疫苗与华兰生物,“母子”公司遭遇了业绩与股价双双下跌。作为流感疫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华兰疫苗上市月余,披露的2021年年报即显示业绩下滑,公司去年一改业绩高增长状态,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4.59%至18.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32.86%至6.21亿元。受流感疫苗板块业务影响,同期发布年报的华兰生物营收下降11.69%至44.36亿元,净利润下降21.15%至14.54亿元。

公司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与新冠疫苗接种期“撞车”。即去年下半年流感销售季节受到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及12岁以下儿童补种新冠疫苗等因素影响,流感疫苗市场销售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这对“母子”公司整体估值不升反降。华兰生物自2020年8月高点至今股价已下跌逾七成,总市值蒸发近千亿后处于350亿元上下;而华兰疫苗自今年2月上市以来股价及市值下跌三成,目前市值约200亿元。

随着上述公司成功“A拆A”,“第二梯队”格局逐渐形成。据《红周刊》统计,今年还有上汽集团、中集集团、和邦生物等20余家企业新披露“A拆A”预案或意愿公告,普遍寻求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

仅在8月份,便有潍柴动力、紫江企业、汇川技术、兴发集团、中国能建等至少5家子公司披露预案。分别拟将旗下从事智能农机业务、锂电池新材料业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及电源产品、电子化学品业务、民用爆炸物品研究业务板块的子公司分拆上市,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投入、产业化项目及平台建设等。

从证券化手段来看,这批企业中诞生了A股市场首单“分拆+借壳”交易方案。7月31日,中国能建、南岭民爆两家A股公司双双发布公告,中国能建拟分拆中国葛洲坝集团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普力”)重组上市,南岭民爆以发行股份的形式向易普力部分股东购买95.54%的股份,交易作价暂定为53.57亿元;南岭民爆还将定增募集配套資金不超过13.39亿元,以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进而实现分拆易普力重组上市。

《红周刊》了解到,本次交易不失为国企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拆上市完成后,南岭民爆将通过收购成名于三峡工程的易普力,成为民爆行业产能规模第一的上市公司。南岭民爆的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国能建,最终实控人也将从湖南省国资委变为国务院国资委,呈现出“央地联动”特征。

与此同时,部分披露预案的企业忙于“造系”,寻求“一拆多”,譬如全球集装箱制造龙头企业中集集团、“安防茅”海康威视筹备分拆多家子公司A股上市。

目前,中集集团正推进中集世联达、中集天达两家公司IPO。在6月份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中集集团管理层表示,当前主营联运物流的中集世联达上市工作正常推进,计划下半年可以交表;中集天达稍落后于进度,但还在计划之内。实际上,“中集系”近年正加速扩张资本版图,旗下已拥有中集集团、中集安瑞科、中集车辆3家上市平台,加上中集安瑞科子公司中集安瑞环科正筹划A股独立上市,“中集系”或将拥有6家上市企业。

海康威视目前则推进两家公司的IPO工作,6月份除了智能家居业务板块的萤石网络在科创板首发过会,公司当月还披露预案拟分拆海康机器人于创业板上市。

《红周刊》发现,部分“一拆多”企业不乏寄希望于新兴业务实现业绩突围。受疫情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该类企业传统主营业务成本端增加,出现净利润波动、增收不增利等情况,创新业务却表现亮眼。比如,中集集团今年上半年总营收同比下降1.45%,净利润同比下降35.9%,但集团物流服务板块大增74.08%,净利润大增80.97%。海康威视如出一辙,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0.46%,但其包括智能家居、机器人在内的创新业务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5.6%。

不过,并非所有拟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都呈现出体面的业绩。上汽集团拟分拆捷氢科技于科创板上市,并在7月份进入问询状态,招股书显示,公司自成立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尚未盈利,2019年至2021年,公司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分别为-3487万元、-9382万元和-5851万元。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依然处在“融资—扩产规模化—降本”的过程,车端销售虽然快速增长,但整体数量较低;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企业因为成本及费用投资较高,导致盈利整体性较差,不过这种情况会随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缓和。

在成功分拆上市的公司之外,据《红周刊》统计,今年以来石基信息、美的集团、兆驰股份、东山精密等至少9家企业终止分拆计划,原因涉及子公司独立运行时间不足、业绩状况欠佳、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涉及同业竞争等问题。

实际上,在众多“A拆A”案例中,拟上市子公司脱离母公司后是否拥有完整的业务体系,以及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成监管机构的考察重点。

以美的集团为例,今年7月,美的集团子公司美智光电酝酿两年的上市计划终止,撤回上市申请前,深交所曾就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及毛利率等问题对美智光电展开三轮问询。相关公告及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2年1—6月,美智光电与关联方存在较多终端客户重叠的情形,对重叠终端客户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剔除京东自营)分别为68.97%、80.51%、67.38%和57.30%。此外,美智光电与美的集团及集团全资子公司美的暖通在线控器业务、与美的智慧家居在智能音箱方面存在同业竞争。

在房地产行业遭遇深度调控的背景下,下游地产客户对美智光电产品销售的影响也成为审核关注点。报告期内公司流向房地产终端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区间为14.23%-65.07%、33.66%-69.43%、41.15%-71.55%、32.18%-71.33%。终端客户主要为碧桂园和美的置业。

另据《红周刊》了解,尽管美智光电此轮IPO折戟,但美的集团8月30日公告透露,关于分拆旗下美智光电上市一事对董事会的授权时间再延长24个月,由此不排除其将来或重启“A拆A”计划。

“目前监管层对于符合条件的分拆上市行为是持积极态度的,正在推进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也是为了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但监管机构对风险防范的要求没有降低。”周正峰表示,一批企业申报上市无功而返,原因在于母子公司之间关联性较高,存在同业竞争风险;再是监管机构审批过程中可能发现利益输送、迎合市场热点的炒作风险等。

在其看来,目前上市公司仍可以把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顺应居民财富配置向资本市场权益资产转移的机会。“有分拆上市需求的企业可以对照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渠道及时梳理自身业务,调整组织架构和股权结构,进而提升公司的协同效益和治理水平。”

周正峰谈道,“站在投资人立场,可以按照监管层的思路规避风险标的,比如,‘母子’公司业务的协同性应该大于竞争性;另外,通常情况下分拆上市后母公司会继续拥有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如果不再具有控制权而是单纯的资产出售,需要适当留意。”

孙金钜表示,未来优质资产分拆上市,尤其分拆至A股上市将是大趋势。据介绍,通常四类公司更具有实施分拆上市的动力:“一是业务多元化的大型企业,旗下有高成长性的优质资产,但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业务扩张;二是重资产型企业,通过分拆子公司上市缓解融资压力;三是国企改革大背景下,大型国企分拆子公司上市以盘活国有资产;四是平台型公司旗下孵化的優质子公司等。”(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上市A股企业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5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