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班组在特大城市洪灾事件的实战能力提升研究*
2022-09-19胡博恺潘向明苏忠波张世政钱洪伟
胡博恺,潘向明,苏忠波,张世政,钱洪伟
(1.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云南 昆明 650000;2. 温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浙江 温州 315000;3.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4.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特大城市存在环境容量不足、基础设施承载量大、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空间紧张的“城市病”特征[1],与评价城市御洪能力的脆弱性指标(城市硬化地、建筑特征、下水排水设施、人口集聚度及人口构成[2-4]等)形成了耦合关系。洪灾致使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崩溃,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基础设施损坏。消防救援班组(以下简称班组)作为洪灾救援的“最小作战单元”[5],对于特大城市洪灾前期的搜救转运、中期排涝清理及后期恢复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6-1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班组对于洪灾救援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PUZYREVA[11]分析英、德、意、荷四国的洪水救援组织结构发现,班组结构形式对于执行洪灾救援这类高压任务的意义重大,它能强化组织纪律、减少组织疲劳、提升行动效率,研究同时指出,深入学习洪灾风险管理知识对于班组专业化十分重要。张久权[12]、张利荣[13]等总结中国安能集团抗洪抢险经验发现,特大城市洪灾救援需要指挥控制、技术保障、后勤保障和对外协调等多班组密切协作,而科学方案、实战经验和先进装备是班组救援致胜的关键因素。申旭辉[14]、RAMESH[15]等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和民众的自救互救有助于提升班组施救效率、减轻灾害损失。CHEN[16]等定量研究发现,城市洪灾救援具有危险的不确定性和救援的紧迫性,多班组合作对于提升获救能力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学者认为班组是符合洪灾救援特点的组织形式,而班组实战能力的发挥与后勤装备、实战经验以及联动协作等因素息息相关[17]。然而,学者并未阐释班组实战能力究竟是如何在实战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MORGESON等[18]2015年提出的事件系统理论,可以依据系统层级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解释特大城市洪灾过程中关键事件对班组实战能力生成和发展的作用,描述后勤装备、实战经验以及联动协作等因素对实战能力提升的影响关系。基于此,本文将运用事件系统理论方法,识别影响班组实战能力提升的关键事件,剖析各类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究班组实战能力的提升路径,并就应急救援队伍如何更好开展特大城市洪灾救援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拓展洪水应急救援领域的理论研究、为特大城市洪灾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相较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创新:关注了应急管理响应链末端的消防救援班组,研究视角具有独特性;采用了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说理较多、实证不足的缺陷;系统梳理了班组实战能力的发展脉络。
1 研究设计
本文以事件系统理论为研究方法, 以参与郑州市洪灾的消防救援班组为研究案例, 深入探索班组实战能力经由特大城市洪灾事件,在实战经验、人装结合和应急组织联动驱动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事件系统理论被较多应用于应急管理和安全工程领域的研究,通过对单案例的纵深研究,能够准确描述事件对班组的动态影响,鉴于当前研究对于实战能力提升过程阐释不足,因此需要采用理论构建式的案例研究法。班组在特大城市洪灾救援中经历的事件形成了多维度的、多阶段性的嵌入式分析单元,提升了案例研究的理论饱和度。
1.1 事件系统理论
事件系统理论(Event System Theory, EST)认为,事件是实体的外在经历,实体的各个层级(个人、团队、组织、环境)都会发生不同的事件,在团队层级产生的事件,能够向上层(政府、其他应急组织)、下层(班组成员)或者在本层(消防救援队伍)传递影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三个属性(表1)。事件时间属性体现为:事件发生的时机越适宜、持续时间越长,则事件的影响程度就越大;事件空间属性体现为:事件发生层级越向上,则事件的影响范围越广,事件距离某个层级越近,则事件对该层级的影响程度越深;事件强度属性体现为:事件越具有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则事件就越重要,影响力就越大。有学者还将事件划分为主动型事件和被动型事件两类[17],主动型事件对班组实战有促进作用,被动型事件对班组实战有阻碍作用。
1.2 案例选择
为了确保选取案例具有可靠性、代表性,根据研究目的,案例选择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选取对象需满足构建要求,具有正规建制,具备国家认证的救援资质;选取对象需要全程参与洪灾救援,经历过受挫和成功的曲折发展阶段,具备可供观察和分析的丰富关键事件,能够完整复现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过程。基于上述标准,本研究将JX消防救援总队班组作为案例研究对象。JX消防救援总队班组在近年来的历次抗洪抢险行动中闻讯即动、冲锋在前,处置长江流域河圩漫溃战斗2 000余起,营救疏散遇险被困群众5.6万人,先后涌现出“胜利攻坚队”“抗洪突击队” “决口封堵班组”等先进抗洪抢险集体。郑州“7.20”特大暴雨洪灾是该总队历史上首次参与处置的特大城市洪灾,5个支队级班组(68车、52舟艇、392人)参加救援(图1)。
特大城市洪灾救援与班组经常承担的户外水域救援差异显著。例如,在救援前期的搜救转运阶段,班组面对的不是孤岛上的零星的受困个体,而是城市楼宇中以百人、千人为单位的受困集群;在救援中后期的排涝清理和恢复建设阶段,班组需要承担整个郑东新区的排涝、消杀、安全巡查及社会服务任务,工作负荷极大(图2)。如何快速实现从户外平面“游击战”向城市立体“攻坚战”的整体转变,这对班组实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表1 事件系统理论中事件属性的维度与含义
图1 JX消防救援总队援郑班组力量构成
图2 班组在特大城市洪水救援中面临的挑战
1.3 资料收集
1.4 核心构念的标定
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17]为指引,对资料收集和整理后,析出人装结合、应急组织联动、实战经验这3个对班组实战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构念。
(1)实战经验。实战经验是评价实战能力的指标,实战经验越丰富,则救援人员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就越强[19-20],实战经验可能是影响救援成功的重要因素[21]。KUANG[22]从事件角度提出的洪水学习模式认为,真实的洪水事件能够持续刺激受灾个体,使其提高风险意识和抗洪学习动机。苏作琴[5]研究认为,班组缺少实战救援经验,未全面掌握管涌、渗水等城市洪涝险情处置技术。邵薇[8]研究认为,实战经验匮乏导致班组在实战中存在紧张恐惧情绪,处置能力不高。据此,事件对于实战经验的生成具有实际意义。
(2)人装结合。只有人与装备的科学巧妙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出人和装备最大效率[23],从而提升班组实战能力。人装结合水平既可以在平时的分组实训、经常性磨合和考核中生成[24],也能够在实战经验的积累中产生[25]。叶志勇[7]、杨国宏[8]等研究认为,消防救援人员不熟悉装备使用不利于班组实战能力的发挥。SALMORAL[20]、LARRY[21]等研究发现,无人机、直升机等高精尖装备的使用需要操纵人员具备良好的人装结合能力。
(3)应急组织联动。应急组织联动是各级应急组织为了更好地完成特大城市洪灾处置而开展的合作,良好的应急组织联动对于班组应对洪水危害和消除洪水危害后果发挥了关键作用[22]。张雷[29]、袁媛[30]、CHEN[31]等分别从时间、任务能力和可靠性提出了应急组织联动模型。马小飞[32]研究认为,相较于行业、企业和社会救援队伍,消防在洪灾中承担的任务最多、发挥的作用最大。然而,各类应急组织出于自身不同的目标需求,在救援中往往各自为战、协同困难[33-34]。因此,班组在特大城市洪灾中主要立足自身开展救援,与其他应急组织的联动是小规模的、有限度的。
2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以案例研究对象——JX消防救援总队班组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依据事件中经历的3个实战能力发展阶段作为嵌入式分析单元,标定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过程的关键事件,归纳关键事件的发展脉络,构建班组实战能力的提升路径。
2.1 事件数据的编码
对核心构念编码后,按时间顺序标定了18个关键事件,并对每个事件进行具体描述(表2)。编码原则为:事件阶段+事件发生时间+事件场次,A为洪灾前期的搜索救援阶段,B为洪灾中期的排涝清淤阶段,C为洪灾后期的恢复建设阶段,α、β、γ分别指代同一天不同班组经历的事件。在事件空间属性指标中,“+++”表示事件向环境层(政府、其他应急组织)扩散,“++”表示事件向组织层面扩散(消防救援队伍),“+”表示事件向团队及个人层面扩散(班组自身);在事件强度属性指标中,“+++”表示强度高,“++”表示强度中,“+”表示强度弱。此外,本案例通过识别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过程中的 18 个关键事件,剖析事件之间的影响关系,根据事件的不同阶段,归纳出关键事件的发展脉络(图3)。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ercial District……………FAN Wei, LIU Hai(4·52)
2.2 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以事件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JX消防救援总队班组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剖析班组在实战过程中,事件对人装结合、应急组织联动及实战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图4)。
表2 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过程的关键事件标定
图3 班组关键事件发展脉络注:编号代表事件顺序,并与表1中所列出的18个事件顺序一致;箭头表示事件作用方向
图4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班组实战能力提升路径
2.2.1 实战经验在事件中对班组实战能力的影响:持续促进
被动型事件的发生及其扩散促使班组意识到自身实战能力不足。班组首次参与实战时,采取“竹竿探底、擎旗测风、声光定位”的传统静流救援战术并取得了成功(A0721),因而班组未能认知自身在城市洪水救援的实战经验欠缺。直至A0722α、A0722β、A0723α等新颖性、颠覆性较强的被动型事件接连发生才使班组意识到自身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新奇、棘手的特大城市洪灾事件。消防员在访谈中提到“一开始以为城市水域救援要比野外要简单一些,遭遇了种种不测后,发现城市水域救援情况可能更复杂”“有消防员受伤后,指挥部马上召集各班骨干开会,传达了洪灾救援‘十必须、十不准’,让大家务必穿戴水域救援服,按流程开展作业”也印证了以上观点。综上所述,实战经验不足造成的连续被动型事件促使班组改变定势思维、认真反思纠错,从而提升实战能力。因此可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a:救援前期,被动型事件促使班组认识到了自身实战经验不足,从而通过反思纠错提升实战能力。
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是实战能力提升的关键[21-22]。洪灾处置阶段初期,班组缺乏应对特大城市“三断”现象的经验而举步维艰(A0723α)。随后,班组通过反思纠错的方法,尝试在高层建筑架设语音融合基站(A0723β)。紧接着,班组进一步反思了A0723β事件中人工登楼效率较低的问题,尝试用无人机升高救援(A0723γ)。最后,当无人机战术奏效后,班组继续创新尝试以无人机挂载通讯设备,把通讯保障耗时由A0723β事件中的10 h多缩短到了1 h内(B0726α)。这一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颖性和关键性,不仅在班组团队内部扩散,其空间扩散范围还影响到了整个消防救援队伍及其他应急组织。由此可见,随着班组经历不同事件强度属性、空间属性的关键事件,班组的实战经验得以不断积累,应对被动型事件的信心得以不断增强,从被动反思纠错转变为了主动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强度大、空间扩散范围广的被动型事件。由此可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b: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事件影响班组由反思纠错向自主创新转变,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在反思纠错和自主创新的交替作用中,班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各类事件的认知较为透彻,能够通过创造主动型事件的方式掌握主动权,压制被动型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实战能力提升。例如,班组在5 d的连续作战中,出现了人员体力透支、伤病不断增多的被动型事件(B0724、B0725α)。班组在自身实战经验丰富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调配各类后勤保障资源、创造主动型事件,短期内消除了疲劳、伤病等被动型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班组实战能力得以恢复和重塑(B0726β)。由此可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c:当实战经验达到充分程度,班组能够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来压制被动型事件,从而保障实战能力。
2.2.2 人装结合在事件中对班组实战能力的影响:利弊交织
班组所经历的被动型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激发班组重视人装结合。例如,班组因初期人装结合能力低下,导致船艇故障、人员受冻(A0722α)。随后,班组又遭遇了车辆故障的打击,导致救援效率大打折扣(A0722β)。连续两次受到被动型事件的重创以后,班组把提升人装结合水平放到了重要位置,配备了专业向导、后勤保障人员(A0722γ),调集了装备保障车辆、装备维保分队(B0726β),以期通过强化人装结合准备的方式应对被动型事件的颠覆性影响。因而可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a: 救援前期,被动型事件对实战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激使班组重视人装结合。
人装结合在实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人装结合不足,班组在执行救灾任务时,就会因不规范操作导致装备损坏、消防员遇险[6-7],从而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洪灾处置阶段初期,班组不会使用手机离线地图、北斗单兵终端等通信装备,导致“三断”发生后班组无法寻路,救援陷入停滞(A0723α)。这一事件的空间扩散范围波及到了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社会应急组织和普通民众,使相关应急组织和群众对班组产生了不信任感。根据访谈,消防员提及“当时对讲机里不停有群众呼救,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队员随身携带4G单兵图传却不会使用,手机也一直没信号,有点慌神了。”人装结合不足使班组成员产生了挫折感,阻碍了实战能力的发挥。反之,人装结合好的条件下,班组能够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实战能力提升。例如,班组通过无人机挂载通讯设备的创新战术战法,实现了“快速、精准、广域”的通讯保障,该事件重树了班组形象、重拾了群众信任(B0726α)。然而,B0726α事件所取得的成功并非偶然,由命题1b可知,B0726α事件的成功取决于班组在A0723α、A0723β、A0723γ事件中实战经验的梯次积累,实战经验正是事件中促使班组由反思纠错向自主创新转变、由低人装结合水平向高人装结合水平转变的“催化剂”。因此可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b:随着人装结合水平的提高,人装结合对实战能力由消极影响向积极影响转化。
2.2.3 应急组织联动在事件中对班组实战能力的影响:中介调节
在整个灾害处置阶段,班组通过主动接受各类应急组织支持帮助的方式,保证自身实战能力的正常发挥。例如,在被动型事件影响下,班组配备地方向导引路,向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组织寻求帮助(A0722γ、A0723α)。在班组疲劳休整期间,交通、卫生、公安等应急力量伸出援手,提供医疗、后勤、装备服务,帮助班组摆脱困境(B0727)。在排涝作业时,社区群众与班组互帮互助,提升了灾害处置效率(B0728-0730)。这类事件具有积极意义且空间扩散范围广、关键性高,有助于减缓被动型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a:应急组织联动能够调节被动型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实战能力发挥。
由前文研究可知,班组在积累一定实战经验后能够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未必每次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且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具有一定限度的[17]。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饱和后,班组通过就会通过应急组织联动的方式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突破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例如,灾后恢复阶段,班组通过与国内外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业务交流的方式,检验班组自身不足、学习对方的新战术、新理念(C0924-1015)。班组能通过此类新颖的事件汲取外部创新资源,填补了自身实战能力的空白和短板。据此,可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3b: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饱和后,班组通过应急组织联动获取创新资源,提升实战能力。
2.2.4 被动型事件与主动型事件对班组实战能力的交互影响:波浪式上升
在被动型事件和主动型事件相互交替作用下,班组的实战能力得以持续发展、不断演进。灾害处置阶段初期,班组缺乏对人装结合和应急组织联动的认知,在应对被动型事件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快速学习,获取和运用自主创新能力,使得班组实战经验得以持续积累。随着实战经验的丰富,班组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创造主动型事件来提升人装结合水平、整合外部创新资源,逐步提升实战能力。纵观本案例中班组在特大城市洪灾处置前后持续近3个月的经历,在班组灾害处置阶段的前期,0722α、A0722β、A0723α都是被动型事件,班组通过反思纠错来解决被动型事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而在灾害处置阶段的中后期,B0725β、B0726α、B0726β、B0727、B0728-0730都是主动性事件,班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能够创造主动型事件来压制被动型事件,完成了实战能力的嬗变。同样,在灾后恢复阶段,C0731、C0821、C0924-1015都是主动型事件,班组通过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促使实战能力持续提升,其影响力向上扩散至环境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随着班组实战经验的持续积累,主动型事件增加、被动型事件减少,即进入实战经验的正向反馈,班组的资源整合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
3 结论与启示
3.1 研究结论
(1)班组的实战经验来源于其在特大城市洪灾中所经历的各类事件,经历的事件越充实,班组的实战经验就越丰富,越能更好的反思纠错和自主创新。
(2)应急组织联动能够通过事件提升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人装结合水平能够通过事件影响班组实战能力的发挥。
(3)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班组实战能力提升的阻碍因素与班组实战能力的促进因素一直在相互交锋。随着班组救援参与度的深化,促进因素不断增强、阻碍因素不断削弱,班组实战能力由洪灾初期的较弱水平提升到洪灾中后期的较强水平。
3.2 研究启示
(1)洪灾发生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特大城市洪灾救援的指挥决策中,需要关注每一项关键事件,既能在突发被动型事件来临时迅速响应,又敢于创造主动性事件争取救援的主动权。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全社会范围的广泛应用,应急救援过程中一旦发生因救援不力造成群众伤亡的意外事故,极易引爆负面网络舆情,导致应急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应急工作特点,在洪灾救援实战过程中时刻保持危机感和警觉性,对救援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灾害事故、网络舆情事件拟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使被动型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同时,在应对被动型事件时,切忌因噎废食,以消极不作为规避可能性风险,反之,要为应急救援队伍提供助力,鼓励班组通过试错学习革新救援理念、创新救援方法。通过各类主动和被动事件作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契机,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通报救援进展情况,促使地方政府整合灾害处置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统计数据和应急资源,使社会秩序能在灾后迅速恢复正常,增强特大城市的安全韧性。
(2)消防救援队伍须塑造“在救援中学习救援”的实战能力提升理念,班组到达洪灾现场后,要积极探索和利用地方政府、救援队、社区和群众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迅速熟悉和掌握现场情况,消除可能威胁救援行动中的“黑雾”和盲区,快速开展试错迭代和实战创新,做到实战能力的越迁和质变。此外,要注重日常模拟训练效果,改变以往拼体能、拼速度、轻实效的粗放式训战体系,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体系,发现和改进队伍在应急准备、应急联动和人装结合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充分掌握特大城市洪灾处置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式的弹性救援机制,实现应急救援技术的转型升级,促使特大城市洪灾救援模式从“指令式”被动救援向“任务式”自主救援转变,使队伍能够与错综复杂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共舞。
(3)多种形式救援队伍、社区群众要相互共享应急资源,建立关系紧密的联勤联动机制。救援队伍在受困群众较多的区域开展救援时,要通过应急网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吸引周边的友邻应急力量参与救援,与其建立协同救援机制,加强救援能力互补,构建良好的应急合作网络。但是,当多种形式救援队伍合作目标不明确、能力水平差异大时,容易导致协同效率不高、救援资源浪费,因此救援队伍在开展合作前必须要精准识别和挖掘适宜的合作对象,避免陷入团队惰性的陷阱。受灾一线的社区群众不能一味依赖外部救援力量,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避险处险能力,在洪灾来临时能够提前预警,采取自救、互救的方式逃生,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救灾工作,主动为救援队伍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安全的投入抗洪抢险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