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
2022-09-19倪叶倩
倪叶倩
(江阴市桐岐中心小学,江苏 无锡 21440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习作一改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凸显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特点,突出了能力体系的建构。相较于阅读课文的“述而不作”,习作单元更侧重写作知识的教学;与孤立存在的单元习作内容相比,阅读课程知识要丰富、完整得多,使“述而能作”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读写活动互相渗透、交融并举、互为融合,打造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最佳样态。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的错位样态
(一)无视习作要素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在内容的编排上呈阶梯状,同一类的习作要素随着学生年级的梯度变化而螺旋上升,可很多教师对各要素的边界并不清晰,还在重复已经达成和落实的要素目标,缺乏语文要素落实的进阶意识。
(二)忽视单元要素之间的差异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确立“大单元”整体意识。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除了不能“承上启下”——承接已经学过和启发即将要学习的习作训练,还不能“左右贯通”——不关注单元内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各自为政,缺乏落实语文要素的整体单元意识。
(三)忽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联
习作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特有的功能性课程,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穿新鞋走老路”,阅读只注重“读”,习作只指向“写”,忽视两者之间的关联:习作应具备的角度、结构和表达方式也能在阅读中有所体现。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将读写分离,没有把其归为一个整体。
二、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甄别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评价标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各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习作编排的,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单元要素明确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作”是教学重点,单元中各部分内容则是以渐进式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练习的语文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本单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选用典型事例把人物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观察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等。教学中,教师应在逐步剖析人物特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习作要点,使学生既能在阅读中感受和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形象,又能在习作中实践和运用阅读经验,进而实现读写的互融互通。教师可依据表1所列的评价标准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表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与习作要素评价标准
(二)搭建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渠道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单元整体感很强,采取的是大单元综合性学习训练模式,将单元内前后知识相互串联,以“任务驱动—活动进阶—结果定义”的顺序实现对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炼出“学”的支点,搭建好“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共通支架,使学习路径的设计更加贴合单元习作的特点。
1.学在细微处——在“镜头意识”中使人物“立”起来。“镜头意识”指的是拍摄人的观察力。电影中很多精彩瞬间是以不同的镜头组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教师习作指导中也可以借鉴电影拍摄中的镜头艺术,用特写镜头聚焦重点、用慢镜头重现细节,在镜头的推移中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立”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这样引导学生:“文章把很多笔墨放在了对祥子外貌的描写上,‘挺脱’就是强劲结实,挺括舒展,这是对祥子外貌最简练的概括。小说里,人物的描写往往是从外貌入手的,经典小说还会被拍成电影,如果将祥子出场拍成电影片段,该怎么拍?你会关注祥子身体的哪些部位?镜头又该如何推移?拍摄的顺序设置有什么要注意的?”学生思考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先拍远的整体镜头,再向前推移逐步聚焦,画面就有立体感了,人物描写和拍电影一样,一定要有画面感和立体感。”接着,教师拿出两幅图对学生说:“大家请看这两幅图,哪一幅更能表现人物‘挺脱’的特点?两幅图中的车夫都很结实,但第一幅图中人物少了些什么?是不是缺少祥子那种乐观自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气神?你看,‘挺脱’不仅指外在体形的结实,还指内在的精神。所以,同学们要通过镜头捕捉一个坚忍顽强、乐观向上的祥子形象。”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用“镜头意识”启发学生抓住该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细微之处,放慢镜头,分层次、多角度解析,进而形成具体画面。品悟的过程从形体的健壮到外表的朴实再到内在的生机,将人物形象鲜活地印刻在了脑海中。
2.落在观察中——在“要素进阶”中让人物“活”起来。从表2可以看出,部编版《语文》中关于人物的习作内容互相衔接,螺旋上升,观察的视野在逐步扩大:从自己开始,到身边同学、家庭,再到形形色色的人,观察对象从熟悉到陌生;观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从观察一个人身上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到观察身边的一个有特点的人,再到联想观察、多方位观察、结合事例观察。
表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观察习作描写训练序列
立足观察描写特点,从“写出特点”到“把特点写具体”,再到“在具体事例中写出特点”,要素在进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读懂人物内心,而人物的内心变化又是在具体事例的推进中发生的。这些塑造人物内心特点的方法和路径是建立在对细节的观察和捕捉之上的。如以教师教学《儒林外史》时与学生的对话为例。
师:同学们找到描写严监生临终时动作的句子,读读句子,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生:严监生的动作都是“头三摇,手三指”。
师:同样是“摇头”和“指手”,背后的含义却是不一样的,联系句子想想有什么区别。
师:他说不出话,只能“头三摇,手三指”,这就是严监生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这两个反复的动作把他吝啬鬼的特点呈现出来了。
师:一般情况下,严监生家是只点一茎灯草的,今天为什么会点上两茎呢?
生:因为严监生病危,此时已是晚上,很多人来看他,屋里光线太暗,必须点上两茎灯草。
师:作为一个读书人,严监生临终前更应该关心其他的事情,可他关心的却是区区两茎灯草,是因为他家穷吗?
生:不是,是因为他很吝啬。
师:作者抓住严监生在“临终”这一特殊情境下的特殊表现来描写,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无怪乎吴敬梓要把他写进《儒林外史》中,书中还记录了不少其他人物极具讽刺意味的事例,这些都是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还原故事情境,体悟特殊故事情境下人物的特殊表现,找到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学会把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从而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三)学会运用课文、例文中的语言范式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课文和例文,其价值就在于“范式”,或是选材立意,或是谋篇布局,或是遣词造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经典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习作家独特的表达方法,而课文则是通过纵向、横向两方面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快找到描述人物的基本方法。
1.类比课文——悟方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三篇文章《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选用了不同的方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机灵活泼的小嘎子、生命力旺盛的祥子、极度吝啬的严监生。同样是侧重于描写动作和神态,《摔跤》《两茎灯草》都选择了经典事例中的人物动作。不同之处是前者描写的是连贯动作,后者描写的是单一动作。相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更高,要在细致的观察中发现微妙的不同,以细节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除了课文之间的比较,同一文章中的动作描写比较起来也很有意思,如《摔跤》中运用了一连串几乎不重复的动词把摔跤的过程分步写清楚了。结合人物特点,学生感受到“蹦来蹦去”这个词更能表现出嘎子的“嘎里嘎气”。学生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可以感受到只有选择合适的动词才能更加准确地凸显人物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则关注了“观察的角度”,以曹小三的视角观察“规矩奇、刷墙奇、效果奇”的传奇人物刷子李,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明一暗,双线并进,体现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2.对比例文——知技法。例文在教材中未被列入课文序列,虽然没有识字的学习任务,但在重要的地方备有批注,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进一步梳理这一类作文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读悟结合,掌握本单元的写作策略。
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一般已初步了解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及表达技巧。与此同时,课文在单元中的价值指向就明确了:立足习作目标进行横向整合,进一步让学生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具体方法。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的朋友容容》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例文为例,作者都选择了典型事例或场景,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等,但在“怎样具体表现”的策略上则各有特点:抓住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具体细节(动作分解、一连串追问等)是《我的朋友容容》在表达上的特点,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则选取了“足球比赛”这一场景,用不同的方法,塑造了符合不同年龄、身份特点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以习作介入阅读,将二者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了“读”的形态,又强调了“写”的功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触发了学生的习作思维,实现了“读”与“写”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