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2022-09-19吴雪慧吕若辰王克敏付生华李想伽红凯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烟区综合体烟叶

吴雪慧吕若辰王克敏付生华李想伽红凯

(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3.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贵州省烟草专卖局,贵州 贵阳 55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据此,国家烟草专卖局为践行社会责任,于全国烟叶工作会中提出,在全国烟叶大省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探索打造“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烟叶行业助力乡村振兴典范。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中国烟叶公司在《2020年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重点强调,紧紧围绕烟草行业“1+6+2”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以集聚资源、配置要素为基础,强化科技引领、创新组织形式、突出产业融合,构建烟区产业综合体,探索烟草农业转型升级,稳定核心烟区与烟农收益持续增长的新路径、新模式。

虽然当前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仍属于试点摸索阶段[1],但作为新发展阶段烟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烟区产业综合体概念一经提出,受到了全国范围内所有烟叶产区的重点关注。学术界有关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套产业、典型个案和发展方向等方面。龙启兵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黔西南州“烤烟+N”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2]。李豪豪等以洛阳市宜阳烟区产业综合体为例,就烟区多元化产业经营路径进行研究[3]。高灿等则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贵州省烟叶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思考[4]。目前,既有关于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仍较为匮乏,少有学者针对其发展模式展开深入剖析。由于各个烟区资源禀赋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等均存在差异,因此结合烟区产业综合体的特征,探索出适合各地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对于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省作为全国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烟叶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建设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过程中,贵州省坚持以5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按照“稳定烟区、完善设施、配套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先进生产方式”的总体要求,做稳烟叶主业,发展配套产业,整合资源要素,汇聚多方力量,努力增加土地产出率,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贵州省逐渐形成了4种可供参考的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在带动贵州省烟草农业转型升级,保障烟农持续增收等方面效果显著。因此,本文深入剖析贵州省烟区产业综合体现行的4种典型发展模式,并将4种发展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可供同类型烟区借鉴的“贵州模式”,对未来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1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1.1 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内涵

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城市综合体建设中衍生出来的[5]。城市综合体是一种具备高密度、高容积率、多功能与混合性特征的城市开发模式,其是以建筑群作为基础,将城市所具备的不同功能进行组合,包括商业、办公、居住、文娱等,建立起各部分间相互依存的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6]。而后部分专家学者借鉴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衍生出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概念。我国农业综合体的概念最早是由陈剑平院士于2012年提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以新理念、新内涵、新模式、新机制、新使命彰显其鲜明的时代特征[7]。至2017年,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出现,其是在农业综合体产业思维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对农村和农民的进一步关注[8]。田园综合体多关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综合体多聚焦于农业产业的综合开发。鉴于田园综合体的特殊功能,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烟区产业综合体本质上是农业综合体及田园综合体相嵌而成的综合表现形式。关于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内涵,中国烟叶公司于2020年在《2020年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烟区产业综合体”的概念,贵州省烟草局进一步将其界定为烟区产业综合体是以种烟面积千亩以上的核心烟区为单位,以烟叶生产为主导,融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配套产业,形成要素互动、产业互补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产业聚集区。是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烟区烟农的有效抓手,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1.2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特征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是在烟叶生产的基础上将烟区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探索“烤烟+”多元产业组合,有机融合烟区一二三产业,强调“多业融合”的基础特征;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政府、村委会、合作社和烟农等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并形成良性互动,突出“多元联动”的聚力特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具体实践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展示“多技支撑”的活力特征。

1.2.1 “多业融合”的基础特征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是在农业综合体与田园综合体基础上的创新实践,“多业融合”是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基础特征。坚持以烟叶为主业,围绕其积极探索烟地轮作接茬,发展烟粮、烟饲、烟蔬、烟药等“烤烟+”多元产业组合,实现烟叶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横向协作、配套融合,提高土地产出率;探索烟区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延伸烟区产业链条,促进烟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稳定烟叶与配套产业发展,优化烟区产业结构,完善质量管控体系,逐步提升烟叶产业竞争力,实现多产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1.2.2 “多元联动”的聚力特征

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导,整合使用相关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引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烟草公司负责统筹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的配套设计、功能布局,推动烟叶产业发展和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委会、合作社和市场主体负责实体运营;烟农则通过合作化、组织化等方式参与到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中,享受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政府、村委会、合作社和烟农等多元主体之间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形成良好互动,体现出“多元联动”的聚力特征。

1.2.3 “多技支撑”的活力特征

“多技支撑”的活力特征决定了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具体实践方式。通过适用性新技术高度集成和规模示范,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培育稳定高效的“烟叶+配套产业”配套组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促进高效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良好发展;将轻便高效农机配置、机耕手培养、农机维修保养作为重点,全面提升田间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减轻产业工人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减少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技支撑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推广以烟田轮作、土壤保育、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稳步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助力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建设。

2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主要发展模式

近年来,贵州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结合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现状,构建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模型,分析其内在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4种主要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包括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和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综合比较后提出“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为同类型的烟区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提供借鉴。

2.1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内在机制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是贵州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结合烟区资源,发展“烤烟+N”多元产业,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引领主体,通过延伸烟区农业产业链、拓展烟区农业产业功能等方式激活烟区要素资源,实现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部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进而发挥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综合效益。基于上述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的基本逻辑,本文构建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模型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在于综合体内某一无形要素跨越产业边界,通过共用平台在另一产业中应用与发展[9]。作为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基础性设计,“烤烟+N”多元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无形要素,其界定需根据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如,在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中,烟叶配套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相融合,发挥烟叶配套产业的观赏、休闲等价值建设休闲农庄,其多功能性在乡村旅游业中得以推广与应用,该无形要素表现为观赏、休闲等价值;在新技术渗透性发展模式中,其它产业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技术应用在烟叶与配套产业生产过程中,该过程中的无形要素则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技术。

贵州烟叶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内部融合、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新技术渗透4个方面,这4个方面可以前后衔接也可以交叉融合。内部融合为“烤烟+N”多元产业中某几个产业的无形要素通过公用平台进行跨界融合与改变升级;纵向延伸为“烤烟+N”多元产业中某一产业的无形要素跨越产业边界,通过公用平台与另一产业的产业链发生作用,沿着农业产业链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具有高密度性的产业组织体系[10];横向拓展为“烤烟+N”多元产业中的无形要素与其他产业的无形要素同时跨越产业边界,形成产业链间解构、重组融合的效果;新技术渗透则是具备新技术的其他产业中的无形要素跨越“烤烟+N”多元产业的产业边界,展现了其他产业对烟区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

贵州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以烟叶产业为基础的新业态,即形成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作为产业融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可有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包括降低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成本,提高烟叶产业与配套产业的总产值,增加综合体相关产业工人的人均收入;社会效益包括推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农业休闲、体验等功能;生态效益包括改良土壤及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绿色防控与清洁生产的效果,保护烟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2.2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分析

2.2.1 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

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为保护烟田、保障烟农利益,最基础的建设方式是将烤烟主业与配套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在烟地轮作、间作配套产业。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将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作为重点,立足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生态种养结合和标准化养殖等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着力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此为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发挥生态、经济双重效益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拓展农业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同时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价值链。

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在黔东南州镇远县烤烟产业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烟地轮作、间作配套产业,综合体内坝区土地将进行合理的轮作和接茬种植,分别将“烤烟—蔬菜—烤烟”、“烤烟—中药材—烤烟”的方式依次进行接茬和轮作种植,接茬指的是在烤烟采收结束后,种植小白菜、卷心菜、萝卜等蔬菜,轮作则是在烤烟采收结束后,播种绿肥养地,来年翻犁后种植中药材;发展生态大米种养结合产业,在综合体坝区内选择优良田地,按照“合作社+农户+村委会”的模式开展生态大米种养结合产业,在种植生态稻米前,于田地内施用有机肥堆置场自制的酒糟有机肥,插秧后,在稻田内放入田鱼,按“稻鱼共生”方式,提高单产收益;标准化养殖产业,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养殖场,由镇远县涌溪乡洞头村苞谷场种养殖合作社承担项目,开展生猪养殖。

2.2.2 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

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的农业产业生产环节中。围绕农业产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环节中通过多维延伸与拓展改变产业链。产前连接生产资料供应,保障农业生产资料、设备、种子、肥料等基础资源供应;产中基于工业化理念,按照工业化标准流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入开发;而在产后的农产品销售环节中,则是通过搭建物联网、互联网、电商等新型营销平台,将资源进行共享与延伸。以此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烟农能够从农业配套产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收益[11]。

遵义市湄潭县河沟坝综合体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烟水、烟路、智能育苗大棚、烤房和生物质能加工场等设施设备完善,烟叶与配套产业田间生产综合机械作业率正稳步提升,目前已基本形成“烤烟+生态稻米+羊肚菌”和“烤烟+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培育了“富硒羊肚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围绕“三线合一”、“四场合一”及“四心合一”理念实现设施整合利用。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销售方面,该综合体坚持以有机、绿色和中高端为导向,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并与配套产业所对应的公司签订订单协议以确保销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动对接云南红云红河集团,准确了解“大重九”、“天眼”等卷烟品牌方对与所需烟叶原料的品种、结构、纯度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准确了解“茅贡米”品牌需求并签订水稻订单直供协议、与湄潭县农投公司签订蔬菜订单直供协议、与四川天仁百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销售羊肚菌等;坚持“按需求衔接订单、按订单组织生产、按状态调整策略”工作要求,利用“互联网+”、“1+N”等模式,完善合作社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2.2.3 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

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是依托贵州省烟区的绿色生态资源,从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农业的多功能性角度出发,注重挖掘和拓展农业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并将其应用到原有农业产业链或其他产业中,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如乡村旅游产业、科普教育产业、康养产业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体系[12]。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综合体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在改善烟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多附加值的农旅产业链的形成,拓宽烟农的增收渠道,发挥经济、生态、社会多重效益。

凤冈县“生态临江”烟区产业综合体重点激发了综合体内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立足于当地良好生态和土壤富含锌的特色优势,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之路,全面实施“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发展了有机水稻、有机茶叶和有机蔬菜3种支柱产业,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擎,挖掘九龙生态园区的旅游价值,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系,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还可以帮助综合体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2.2.4 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

对于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而言,其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将其他产业的信息、生物等现代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领域和环节中,为三产融合提供高新技术支撑,将烟区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与农业进行有机渗透,促进农业相关功能创新以形成绿色高效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加快烟叶与配套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农产品的附加值。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对于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所需新技术的供给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已初步走出了一条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和设施升级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生物技术常应用于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农业生产中的新品种培育与病虫害防治,如石平村烤烟产业综合体的建设特点、贵州省局(公司)“以虫治虫”生物防控理念等。安顺市西秀区积极与贵州大学合作,在石平村烤烟产业综合体内建立贵州大学烟草育种科研基地。基地以烤烟新品种选育理论与应用为核心研究内容,注重烤烟品质与配套技术成果的转化,同时对与烟叶生产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以提高烟草产业科技水平。为保障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石平村烤烟产业综合体内还规划有烟叶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区域验证区;近年来,贵州省局(公司)贯彻“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理念,大力推广应用蚜茧蜂、性诱剂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在贵州省水城县阿戛镇齐心村投资建成一座生物防治中心,通过人工饲养繁殖蠋蝽并投放到烤烟大田里,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生长,在提高烟叶质量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烟叶绿色生态、烟农节支增效。

2.3 4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型、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和农业功能拓展型属于传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所派生出的。从发展模式的优劣势来看,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优势在于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但其主要强调的是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融合范围局限于第一产业,而三产有效融合更有利于激发出新业态,促进烟区产业综合体形成多种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优势在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烟农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烟农享受农业增值收益最有效的途径。但如果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则会造成在销售平台上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不良现象,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与烟农的收入;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优势在于可以扩展农业多样化功能与非农产业融合,但是目前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该模式下烟农不能充分享有分红;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优势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方式,但其应用效果受限于综合体自身条件,如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是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使用最多、运用最广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科学技术水平、地形地貌条件、区位条件、资金投入等条件要求低。而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和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则是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努力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这3种模式对科学技术水平、地形地貌条件、区位条件、市场环境、资金投入等条件要求均较高。

在模式选择方面,选择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的烟区,需根据当地农业资源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同时注重农业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的烟区,应该以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为主,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选择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的烟区,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由于各个烟区资源禀赋条件不同,新技术只有适合当地的条件,与当地的产业有机渗透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选择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时,需整合当地的资源,结合优势条件促进效益最大化。

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4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在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将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总结提升为“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是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与竞争力。“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是顺应贵州省绿色发展理念,本质上是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相较于前文所总结的4种发展模式而言体现出更高的要求,可充分展现“贵州经验”,为同类型烟区提供有益借鉴。在“贵州模式”中“六位”指的是烟叶及配套产业的生态种养、有机肥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质能源利用和烟叶烘烤等采后处理与物流销售;“一体”指的是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一体化,具体如图2所示。“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是基于循环农业理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实施生态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提倡构建产、加、流和销多元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相比其他模式系统,“贵州模式”更为稳定,产品可控性与附加值更高,产品安全性、事故的抵御防范和可修补能力更强[13]。

图2 “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

3 结论与展望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贵州省烟区产业综合体在推动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行之有效,主要的融合模式包括农业内部融合型发展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发展模式、农业功能拓展型发展模式和新技术渗透型发展模式。总体而言,贵州省烟区产业综合体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烟叶转型升级、稳定核心烟区和促进烟农增收的效果。为促进“贵州模式”下烟区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提升,笔者结合目前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展望。

3.1 因地制宜地发展复合模式

由于贵州烟叶产业各个产区烟区规模、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资源禀赋情况各不相同,当地农民认知水平的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选择和应用配套产业和发展模式时,不能生搬硬套,致使各个要素的发挥得到限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和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配套产业和发展模式。基于前文对4种主要发展模式的分析,不难发现,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可以提高模式应用的效果,如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也需新技术的支撑。因此,在选择适合贵州省不同烟区的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时,可以选择一个或者是多个模式进行组合创新,根据各个综合体不同的需求形成复合模式,以充分利用各种禀赋资源,将培养烟叶产业以外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拓宽烟农增收的渠道。

3.2 因势利导地创新实践方式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需因势利导地推动实践方式的创新,增强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推动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更好地发挥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各个烟区特色资源优势,开展多维有益的尝试,不断创新实践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烟草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烟叶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学习新技术与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更新种植养殖技术,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商业模式。

3.3 注重推进“生态、高效、循环”标准化生产

以“生态、高效、循环”的标准约束自身,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能力,严格把控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保障绿色农产品的产出质量与烟农的收入。引导新型烟叶经营主体根据烟区土地流转情况、劳动力转移状况、烟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合理确定当地烟区发展规模,实现最佳的规模效益。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采后处理和物流销售有机联合,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提升地力,提高烟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如探索利用废弃烟杆加工生物质颗粒的循环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烟区综合体烟叶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南阳烟区浓香型特色烤烟品种的筛选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湘西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聚类分析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