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09-19杨方宜
徐 楠,周 端,杨方宜,许 煜,许 蓓
(金陵科技学院 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已进入以基础性行业和规模消费为代表的第三次发展浪潮,5G、低功耗广域网等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构建,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并产生海量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与物联网结合,使得物联网迎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上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变大。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专家和学者就“课程思政”的价值蕴含、逻辑机理、建设与实施及实践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课程思政”建设要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从升华教育教学的理念、坚守人才培养的使命、深化高校教师的职责、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要务、遵循三全育人的根本等方面高站位、多维度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充分认清专业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育人、激发价值认同、提升教育效能等方面的优势。从根本上讲,“课程思政”是课程论研究的一个专业性理论,是学校课程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与方法,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学校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逻辑的淡化及缺失,核心要义在于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根本举措在于推进学校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的一体化建设。于歆杰指出,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来实现全方位育人,提出了合五为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理解课程思政和同向同行、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翟文豹指出,要明确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系统定位以及课程思政自身的系统性,以“系统”观念推进课程思政全要素建设,立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并建设好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由泛在化向品质化、特色化、体系化发展。从实践哲学视角,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蕴,充分揭示了师生现实、具体的教育需要,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些观点、方法和经验值得人们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借鉴和引用,对实施课程思政大有裨益。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思路
2015年,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应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01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工作座谈会,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坚持走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本校积极投入到地方应用型一流本科的建设实践,各专业逐渐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本来、引进外来、面向未来,以OBE和新工科理念为抓手,融入课程思政,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思路
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将课程思政无缝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2 “一轴四化七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实践中构建了“一轴四化七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一轴四化七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信息技术支撑“一中心四化”实施
五育并举,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我校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得好、站得住、有作为、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综合发展为中心,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政治认同,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专业建设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相统一的特点。
推进专业建设的“信息化、一体化、融合化、国际化”四化建设要素。推进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资源共享、在线教学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建设。信息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插上了“翅膀”,特别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情况下,信息化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是教师教学准备、教师实现丰富多彩教学范式、教师有效进行教学评价的“使能器”,使得学生能够直达教学资源、教师能够直达学生,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教学范式。一体化建设主要是: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一体化,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一体化,创新创业一体化。融合化建设主要是将专业课程内容对接产业行业标准和需求,将产业行业需求融合于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化道德操守和职业能力。国际化建设是指使教师和学生可以走出去、引进来,与国际同类学校进行交流,开阔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国内外学校资源,提升师生国际化视野和处事应变能力。
2.2 信息化为“七轨”建设提供可行手段
“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境建设、教学管理理念更新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七轨并举,推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一个台阶。
(1)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接受“从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角色转变,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力,才可能成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者,“课程思政”能够促发教师隐性备课。我校通过教师培训、交流、授课比赛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2)教学内容变革
课程思政应无缝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实施“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建设并应用在线课程建设,打造“创新活力的多层次、多模块课程建设系统”的课程体系。选用高质量教材,推进特色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前沿性及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五点开展:一是将学科、行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交给学生的内容与时代一致,不落伍;二是将信息安全行业的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毕业后能比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不滞后;三是突出学用结合,应用项目化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不郁闷;四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想练就练,不浪费;五是改善实验条件,提供与理论相匹配的实践资源供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不白忙。
(3)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实现学生课前预览、课后观看、课堂课外融合、互动讨论的学习模式;教师在线建课,资源共享,采用直播和录播授课、在线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供了条件,教师构建学习环境,学生进行建构学习,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改革
主动创新教学方式,由讲台上的传授者、灌输者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积极推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四点开展:一是应用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开展SPOC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建的在线学习资源及企业建设的共享资源,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根据所部署的项目任务,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内容,学生答辩,教师点评。二是应用BOPPPS模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在该模型中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地学习,不是被动听讲,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从而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智慧教室及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教学,将要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以媒体的方式呈现,为学生构建易于理解知识的情景,提高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迁移能力。四是与企业合作,建设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为抽象的、不易实现的教学内容提供可视化的操作和易于理解的场景,便于学生“做中学”。
(5)实践环境建设
遵循“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建设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层次化、开放式、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采取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三种实践形式相结合,搭建专业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创新创业训练等三大实践平台,构建由基础性、专业性、研究创新性、社会实践等四类课程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体系;利用好创客虚拟班及校级、市级、省级工程中心,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教学管理理念更新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和各项规章制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根本宗旨。促进信息化和教学管理融合,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管控,建立网上督导评价、学习过程监控、多维度评估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形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评价管理、资源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分析体系,为教学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多元的数据辅助。
(7)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根据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了质量标准科学化、过程监控全程化、信息反馈多向化、结果处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改进机制,实现教学工作各环节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中,关于课程思政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提供在线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课程思政阅读材料,将这些阅读材料列为知识点要求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后才能得到对应该知识点的学分;二是对学生在汇报时融入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打分,要求融入自然,所融入的内容与所讲述的内容高度相关,不能是“两张皮”;三是进行课程考核,在试卷中根据所考核知识点,恰当给出课程思政的题目。
3 结 语
物联网专业课程知识和技术变化快,课程思政的内容应紧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及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尝试。探索了“一轴四化七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生”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