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满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锦江木屋村为例
2022-09-17苑宏刚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文/苑宏刚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高嘉欣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马 辉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张 会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副教授
引言
满族,一个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民族,古书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肃慎时期的“不咸山”就是现今所说的满族发祥地长白山。在长白山深处有一个满族木屋群——锦江村,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保护得最好的木屋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
1 锦江木屋村概述
锦江木屋村位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头道松花江上游,是当地的满族居民融合汉族建筑改良的木屋群落,以民居为主。木屋村起初是清朝康熙年间派去长白山的旗人驻留深山所建,只有独独几户;后因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并屯管理政策形成了村落雏形,在村后有一座孤山可以抵挡凌冽的寒风,故起名“孤顶子”;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邻靠锦江改名为“锦江村”,经由世代变迁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现在的模样,现有居民30 余户。
由于木屋村所在的位置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直至王纯信教授1988 年来在长白山进行调研才发现这无一砖一瓦的长白山活化石。正因长期研究满族文化的王教授撰写了报告,上报省文化主管部门并得到了批示,才使锦江木屋村在“消灭泥草房改造”中受到重视得以幸存。近年来,锦江木屋村主要以特色乡村旅游与满族民俗文化推广为产业发展。
2 锦江木屋村蕴含的满族历史文化
2.1 民俗文化方面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其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与外界不断兼容、吸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满族人民会用木片围成“悠车”,将婴儿放入,悬挂在木梁上,为新生儿祈福。长白山锦江木屋村也保留了许多诸如此类的传统习俗(图1)。寒冬里,在室外,人们把木头做成防湿耐脏的高跷,在雪季唢呐声响起,人们踩着高跷、唱着秧歌与节日共舞;在室内,土炕是最大的交流活动场所,几把剪刀、几张红纸,妇女们围坐在热乎的土炕上,闲话间便剪出美丽的图案。与坐在凳子上的刻板交流不同,亲密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图1 锦江木屋民俗文化陈列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饮食文化方面
饮食文化以食物为载体,通过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手段展现了饮食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过程[1]。满族所在的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但因所处地域冬季严寒,早期的粮食生产量并不高,只有干重活才会以小米饭、二米饭等干饭作为主食,通常将五谷熬成粥,如小米粥、大米粥、苞米碴子粥以及富有渔猎民族特色的鱼毛粥等。另一种满族独特的风味主食“酸汤子”是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将玉米面粉通过发酵释放了淀粉再通过过滤等程序制作成面条。特色干粮有粘豆包、别名“黏耗子”的苏叶饽饽,特色菜有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蝲蛄炖豆腐等。蝲蛄虽与小龙虾相像,但对栖息的水质要求很严苛,长白山流域水质优异,适合蝲蛄的生存。木屋村保留原始的方式用土灶制作煎饼,村里唯一的一家豆腐坊也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可以体验石磨磨豆子、卤水点豆腐。锦江木屋村彰显着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游客可以通过参与其中获得娱乐上的精神体验。满族饮食文化在满族文化中独具特色,体现着长白山特色的风土人情,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2.3 文化内涵方面
满族作为一个渔猎民族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满族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木屋文化也在民间不断延续和发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征鲜明。历史的沉淀使锦江木屋村蕴含了深厚的满族民俗文化内涵,反映了满族先民的生存理念和生活习俗并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木屋文化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内容,扎实了民族历史观、民族价值观、民族文化观,其建造工艺更是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遗产特点
满族木屋是满族先人根据生活的地域背景与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具有独居特色的木文化。锦江木屋村建造特色鲜明,建造材料皆就地取自长白山密林之中,为全木质结构,没有一片砖瓦。据考古资料记载,肃慎族时代因生活条件与技术的局限性,人们只会建造简单的地穴居住,并没有地上的住房;到了唐代,满族先民为了抵御寒冷,居住形态还是“地窖子”这种半地穴居室;直至后期女真酋长完颜绥可在地面建造屋宇,才开始了对木质屋宇的建设。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女真人不断在生产劳动中留下充满智慧的建筑结晶,“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据《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还发明了火炕解决了严寒天气的取暖问题。在清朝末期,长白山地区已经形成了带有民族显著风格特征的木屋,木墙、木瓦、木烟囱,当地人称“木刻楞”也称“霸王圈”,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好似上下门牙咬合一般,非常牢固[2]。
(1)锦江木屋村的布局饶有特点,从整体布局看,锦江木屋村地处长白山脉西北角,背靠孤顶子山,临近头道松花江,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加上清新湿润的气候使之形成依山傍水、物产丰茂的佳境。村落顺地势而建,形态布局呈带状,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主干路,单元木屋分布排列松散,多为错列式,看似各自独立实则又紧密相连(图2)。
图2 锦江木屋村远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从单元布局上看,每户木屋形体皆为规整矩形平面。正房结构多为三间,由原木柱子划分成三个区域,门设在中厅的位置(图3),中厅俗称外厅,用作厨房功能,设有厨灶并放置杂物,灶台连接了正房、厢房的火炕,并将倒木做的木烟囱砌在墙外连接着火炕的排风口。满族的传统火炕也叫“拐弯炕”“万字炕”,是正厅与厢房主要的活动空间,在炕梢放置柜子,提供储存衣服及被褥的使用功能。通常厢房的一侧设有粮仓、厕所、畜舍棚等功能空间院落,并在周边留以大面积空地用来种菜。东北冬季较长,木屋坐北朝南、避风向阳,不仅便于阳光照射还解决了保暖御寒的问题。
图3 锦江木屋村供销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锦江木屋村传统木结构的建筑特点也体现着前人对材料运用的智慧。长白山树木繁密、种类繁杂,考虑到取材的诸多限制,皆选用原木跟黄泥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然材料,用原木垒砌,黄泥抹墙,木瓦使用有油质、抗腐蚀性较好的红松木;烟囱则是用枯死空心的树干,多选用达到一定树龄自动空心的椴木,根据房屋高度锯开,掏空内部的木屑与碎末(图4),这不但取材简单还节省费用,最大化满足实用性,体现出人类与生态共存,依山靠山、依水吃水的写照,在长白山林间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遗产。
图4 曾保明工作室烟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从构造特点上看,锦江木屋村的建造也颇具特色,属于“井干式”传统民居建筑。建造时根据房屋面积的大小延四边下挖一尺深的土沟,将原木横卧其中作为浅地基,以此来取代石基。将砍伐的原木进行简单刨削,在两端砍出凹槽,上下叠放,原木纵横交错地紧紧咬合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形似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再将混合乌拉草的黄泥均匀涂抹在叠摞成房屋四壁的木构架上,形成围合的木墙。木瓦则是将松木砍成同一规格的木段,劈成片后覆盖在房屋顶面,俗称“房木拌子”,为了防止大风吹落,用横木压着,也起到稳定的作用。
4 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文化的现存问题分析
长白山木屋文化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自然老化、风雨侵蚀等灾害,个别建筑因没有受到相应的保护而严重破损。因木屋村的地理优势,当初在建造时使用的都是长白山的自然林木资源,长白山的林木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中指出,为强化森工城市重点林区森林管护与保护,建设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后备基地,2015 年起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主伐被纳入全面停伐范围。因原材料的来源与价格问题,木屋村的修建与修缮工作变得愈发困难。
锦江木屋村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农家乐与民俗文化体验为主,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增收手段(图5)。许多人在锦江木屋村的农家乐进行盲目跟风投资,不能满足游客高品质需求,加上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巨大的冲击,无法实现乡旅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不仅对木屋村投资者造成个人损失,也对乡村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图5 锦江木屋村游客体验磨玉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 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文化的保护现状
锦江木屋村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日前急于开发全域旅游的形势下,引起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正逐步加强建设,吉林省有关部门在加强地区住房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满族传统建筑遗产文化的保护工作,具体表现在:
(1)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自王纯信教授上报省文化主管部门以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续顺利开展。2004年,锦江木屋村被定为“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2006 年,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 年,被白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3];2013 年,锦江木屋村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 月26 日,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使得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漫江镇政府协助村民制定《村规民约》《锦江木屋村附属物类设施规范性施工审批程序管理办法》等相应的保护方案,强化了对建筑遗产维护的监督,避免了因违建造成的破坏[4]。
(2)加大投资力度,做好木屋的修缮工作。如2008 年长春市经开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与吉林省金田实业有限公司向漫江镇投资4100万元,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基础设施的修建,对木屋村进行修缮与保护,为满族建筑文化保护与利用带来希望,保证了木屋村可以继续散发满族文化的特有魅力。
6 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6.1 扩大宣传保护力度
根据网络调查,关于锦江木屋村的建筑文化宣传并不到位,应增强建筑文化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锦江木屋村满族建筑文化保护宣传活动与文化艺术节。可以邀请专业的表演者在木屋村进行满族的歌舞表演,展示满族特色风情。可以创建一体化的网络管理平台,为游客提供信息推送、在线浏览、预订等个性化便捷服务,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如电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的最新推广方式,大力宣传木屋村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通过提高影响力吸引外来游客,让游客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延续百年来充满特色的满族建筑文化传统。
6.2 注重保护与利用原则
在《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开展锦江木屋村满族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应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修缮原则。木屋村作为近代满族建筑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建筑实物的真实,也要重视承载的历史信息[5]。建筑、文化、经济,三位一体,一方面是在对木屋村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带动旅游经济;另一方面是在满足保护与利用路径的同时,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对后代人所生存的林木资源进行破坏式的开采,在改善保护现状环境的同时,继续传承和发扬满族建筑文化与民俗风情。
6.3 完善乡旅配套设施
锦江木屋村应利用现有长白山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质量,完善当地旅游配套环境设施,满足游客情感体验需求的同时,助推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游客的人身安全是乡村旅游的前提,要关注内外交通环境是否畅通,确保道路安全。利用本土植物打造特色道路景观,围绕“长白山生态保护”为主线完善交通标识系统与旅游导视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人性化设计与景观化设计。木屋在雨季容易受到雨水侵蚀,应进行用水与排水的改造,通过完善环卫设施解决排水、排污问题,防止山体滑坡。木屋周边严禁违建建筑、严禁烟火、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等杂物。根据需要设立规模适中,与环境风格协调的停车场,满足游客的接待需要。在健全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完善网络设施,提升网络设施环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还能促进锦江木屋村网络平台的宣传。
6.4 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新形势下,文化旅游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助推着全域旅游的经济发展,既要展示特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还要考虑依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带来的附增经济价值。在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开发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对锦江木屋村开展特色“文旅融合”模式,合理利用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发挥当地长白山满族文化特色,尊重当地特色多产业协同发展,注重在地文化,积极联合在地产业,通过重塑文化空间驱动文化自信。考虑时效性,丰富满族民俗文化与民间工艺的体验项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结语
一个民族的建筑遗产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吉林省满族建筑遗产的保护正面临着危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放慢脚步,以思考历史建筑遗产的正确发展之道。通过对锦江木屋村的生态环境与满族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应重新审视满族建筑遗产的价值,以全域旅游为契机,根据文化属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满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进而推动吉林省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