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而生:徽州民居空间环境的历史演变以皖南西递为例

2022-09-17胡婕

中华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胡氏徽州民居

胡婕

徽州民居,群山万壑中一处处灰白相间的村落,已经在这块地域生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古村落的建设是以繁荣的贸易经济为基础,以“聚族而居”的宗族关系为纽带。村落整体的组织结构体现了风水理论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民居的建筑形象及装饰折射出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徽州以地域文化著称,引来各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去研究它的生成及原因。

学者们的研究从最基础的收集现状材料,对民居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再到通过比较研究、或从其他不同角度分析徽州民居的环境变化与保护策略。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近三十几年的开发,如今根据在村落中的实体体验,已经不能准确判断历史的原貌,村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也丧失了某些特质……

一、生长:纵向研究

从整个大的历史背景来看,汉文化的核心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的战乱迫使中原大量人口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徽州地区不少中原望族在此生存。据《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其乡山川之美庐舍桑麻之治,人民风俗之纯且朴询其世德始知,其始祖讳昌翼本李唐后裔……后以天干分十派五世讳士良者,为壬派及西递之始迁祖”。西递的胡氏家族便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片山水之间的。

1. 建村时期

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宋,黟立四乡二十里。四乡为:会昌乡、怀远乡、新政乡、顺仁乡。东南设新政乡,下属靖德里、明德里、渔亭里、方宕里。西递村属新政乡明德里,是由程、何、唐、王、查等姓氏散布于山坳而形成的自然村。民谚“潭口村、马降街、善禾店,西递坞”说明当时西递村的规模与经济地位远不如毗邻的潭口、马降等村落。

2. 胡氏定居

自北宋皇佑间,五世祖士良由婺源来黟,遗荣访道占形望势,爰筑室于此。据族谱记载此地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因地势东高西低,水流方向往西处,故而得出“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说法,这里也可说明风水学中的灵活和主观唯心性。正因此吉祥之地,为使后裔兴旺发达,士良公举家从婺源考水迁往西递。

从六世祖汉清公到十三世族仲宽公,单传了七代,人口增长得很慢。在这两百多年间,胡氏家族多数以务农为主,只有个别的经商、做官,尽管这一时期当地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并不高,但是胡氏后人仍然以“倡明经学”的始祖为模范,重视教育,过着耕读并举的生活。最早他们定居在前、后边溪的坡地上,从地理位置上看,古人选取的是临近水系旁的高地,当时的民居散落布局,形式已无迹可寻。

3. 发展时期

从十四世祖起,西递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明经胡氏的十六世天赐公衍生四子,即“九房四家”,使人口大幅度增长。到了明中叶,徽商逐步兴盛并成为势力强大的商帮。当地重儒轻商的传统观念已经动摇,而且大部分徽商弃儒从商,故深谋远虑能牟取更多的利益。西递后代经商的成功,为村落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商人,一是斥资修建家宅,二是注重村内公共建筑,如修祠、铺路、架桥等,据同治《黟县志》记载:“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族各有家厅,族繁者又作支厅。”在西递村志中记载共28座祠堂,19座都建于这一时期。其中敬爱堂为明经胡氏的总支祠,自建成后,村落建设便以敬爱堂为参照,民居围绕着祠堂周围发展,体现了团结一体的宗族意识(图1)。

图1 清道光《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西递村图(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一时期所兴建的民居也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的发展,使得防盗要求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长故住宅密度增加,形成了防火需要的封火墙;三是外部的高墙使采光、通风的天井形成。

4. 鼎盛时期

从二十三世祖应海公等到二十六世祖积城公等,在两百年的时光里,西递村的人口规模达到了鼎峰,由此带来了民居的增多及村落规模的扩展。这一阶段,西递形成了以商养学,以学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循环,使得西递村的商人有多种身份,富甲一方,这一批成功人士纷纷在家大兴土木,以光耀门楣。

民居建筑在过去一进式天井住宅的基础上,发展成多进式的格局。由多个宅院单元组合而成,同时衍生出书房、花厅等空间,适合大家族的发展,其组合形式非常自由,故在一个街区相连着的房屋就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鼎盛时期西递村的街巷布局、水系、道路系统、公共建筑等都发展到较完善的水平。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建筑布局上多进式格局体现着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秩序,楹联文化反复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的教条。儒学的渗透不仅给徽州民居带来秩序与文化,也限定了它的建筑风格。

5. 衰落时期

清咸丰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政治保障减弱、经济实力的衰退,受大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区走上由盛转衰的阶段。徽商们的经济来源失去保障,于是大量明经胡氏后人移居海外,大量宅第废置或者任其倒塌。因此不少外姓通过买房迁入村中,打破了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同族聚居的状态。清末到解放前的几十年中,原来有力的经济支柱已成为过去式,西递的生活模式又重新束缚于土地之上,迫使原来民居空间功能做出变动,比如花园、庭院空间变为菜地或家畜饲养区。

解放后随即的土地改革运动,把原有的民居产权分得很零散。然而上述的变动只是适应生活模式的大调整,在时代的变迁中西递大部分祠堂、书院、庙宇都被拆除,牌坊仅留下一座为反面教材警示村民,在消除封建势力的同时也带来物质性的毁灭。

6. 新的复兴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描述中,是这样介绍西递:“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上个世纪大部分消失或转变的非城市聚落的外观。他们的街道规划、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综合供水系统的融合都是独特的幸存例子。”

村落的完整性使西递成功申遗,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村落的真实性。这一时期的村内人口开始慢慢增多,大部分人以旅游业为生。一方面村民的生活质量、古民居的保护以及村落的发展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日渐火热,吸引来各界的关注度,村落开放地过度商业化、旅游化。徽州地区的文化深厚,关键是如何去坚守了解胡氏祖先是如何去振兴、发展的。徽州文化加上旅游的机遇,把握住这个黄金名片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二、模式:生长基因

对于研究村落发展模式来说,民居建筑的分析显得格外重要,或者可以说,衡量徽州村落标准是徽派建筑。在西递保存完好的民居中,选取了位于中心位置的东园景点进行深入研究,解析随着民居建筑而形成的组团结构、街巷系统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本地年长原住民的记忆融入其中,将更好地理解民居空间环境的演变。

1. 民居建筑的基本单元

通过走访、调查西递村200余幢民居格局,发现民居建筑最基本的构成是一个标准的三合院,即厢房、门屋、廊道等要素围绕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此三合院的平面为“凹”字型,当地人称此为“三间”格局,再加上楼上一共六间。一厅堂旁边两厢房,通过最基本的三合院的拼接组合,可以得出很多种不同结构的民居。

东园包括正厅慎思堂、凉厅涵墨居、偏厅厚光堂三进,正厅用于接见贵客所用,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学的私塾,偏厅为接待亲眷内宾。从正厅穿过到达到后面偏厅,右侧则为书厅,从旁边廊道走过左手边是厨房区域。今日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旅游的发展等因素,原有民居的空间功能变得单一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状,各个区域摆满商品货物。在建筑二层的空间,据原住民回忆在他们那辈都无人在二层居住了,一直荒置变为杂物间。值得一提的是,二层的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在一层不能通行的地方二层能走通,高低分布错落有致,能感受到属于这栋民居的韵律。

2. 基本单元到建筑组团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随着大家庭的发展,民居建筑基本单元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建筑组团,同理随着大家庭的变革如血缘关系的疏远、房屋产权的转让等原因,使户与户之间隔断了互相通行的门洞。因此,对于民居空间环境的演变,首先我们从整块建筑组团的平面开始分析(图2)。按照房屋主人即建造年份,能大致推出组团生长的规律。惇仁堂是西递首富胡贯三的住宅,也是组团中最早建造的,建于清康熙1721年。沿着水系往下,是胡贯三的儿子胡元熙的住宅;再到桂朴一枝,于清光绪年间建造。尔雅堂年代不详,但根据周围房屋的年份能推测出应该在清康熙或清雍正之间。尔雅堂起到了关键枢纽作用,惇仁堂、三畏堂正厅后侧的门能通往尔雅堂的偏厅,与厚光堂的联系则更加便捷。

图2 东园片区建筑组团(来源:自绘)

穿过正厅两旁的侧门进入了另一处空间,由暗到明,由窄到宽,穿过多个空间层次也是对私密等级的跨越,从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微妙的感受。在这块片区若没有主人的引导,无法想象古人能够在其中穿行无阻。从平面图即以上分析上能够得出,三合院的拼接组合是按照主人的需要慢慢建造,建筑单元之间的轴线不成序列,所以内部流线曲折没有特定的形式。

3. 民居建筑的周边环境

在研究徽州民居的历史成因及形态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不知道现存建筑原有的形态,对民居建筑的关联性、可达性的认知不清晰。

东园片区的民居沿着水系向内扩展,与之毗邻的大夫第、思德堂民居建筑外侧的墙体上还有着青石门洞的痕迹,是属于厨房、庭院或廊道等空间的门,与这块区域的民居仅隔一小巷道。高大的封火墙似乎明确地把空间划分成内与外,但如果沿着巷子走,推开一户门进到某个空间,视觉上难以分清到达了哪一户,其内部空间的行进路线又是如何。这里有种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对这种秩序、关系只能是难以言会的感觉,它植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意识中,并通过行为习惯表达出来。

三、村落发展:从“漫”游到“探”游

发掘过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古村落文化内涵丰富,品味很高。各个村落应扬长避短、在自身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开展有特点的游览观光内容。宏村是以水系系统为展示路线,西递村的游览路线由入口牌坊沿大路街开始,每家每户的解说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当地建筑群的特色。应设计出一条连续的、动态的空间观赏计划,以某块建筑群体为载体打造情境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叙事空间,用动态的感知有时候比导游词能更好地理解空间环境。在古村落这样一个漫长、游动的环境中,游览景点的设置显得格外重要,应引导出带有方向性以及好奇、期待等情绪的“探”游式参观模式。

猜你喜欢

胡氏徽州民居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甘肃省天水市胡氏民居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徽州人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为后何如为妓乐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