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淘气包”
2022-09-17毛雨
文/毛雨
中国有句俗语:“一岁两岁是心肝,三岁四岁有点烦,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嫌烦。”看来,古代也有“熊孩子”!
单纯的孩子们想哭就哭,想玩就玩,划船、骑马都乐于尝试。要是到溪边走走,说不定还会发现小小钓鱼郎。看着这些淘气的小家伙,诗人有话要说——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韦庄《与小女》
我这个小女儿见人就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她喜欢玩小车,一直不肯睡觉。为什么整晚哭闹不停呢?原来是嫌衣服上少绣了一朵金线花。
再来看左思的女儿: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左思《娇女诗(节选)》
小女儿早上一起来就要去梳妆台“打扮”,把眉毛画得像扫帚扫过一样,嘴上涂满了胭脂。说话娇滴滴的,但说起来却滔滔不绝。爱耍小性子,一着急就跳脚。写字的时候爱挑好的笔用,写起字来却很随意。看书的时候专门挑那些包装好看的书,也不认识几个字,稍微知道一点就向别人夸耀,很是神气。
孩子稍稍长大后,就不再喜欢“小车”这样的小物件了。只要大人一不在家,他们能把家里翻腾个遍: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节选)》
春日里,田间地头祭社的鼓声如雷,大人们忙着祭祀,家里的孩子们也玩疯了。傍晚时候,大人们喝得歪歪斜斜,被人扶回了家,看到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片狼藉,知道孩子们又在斗草(又称斗百草,儿童游戏)玩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里有这样一个“淘气包”: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的时候不想让家里的大人知道,调皮的他不知道怎样掩藏自己的踪迹,那水面上的浮萍被船荡开后,留下了一条痕迹。
“小鬼”们有时候还会有模有样地学大人钓鱼: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河边学钓鱼,他侧身坐在青苔上,周围的绿草遮掩了他的身影。路过的人向他问路,他也不回应,估计是怕水里的鱼儿受惊跑了吧。
地上长的、水里游的都玩过了,天上飞的该上场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来,还没形成树荫。孩子们在田地周围奔跑追逐,想抓住那只黄色的蝴蝶,可蝴蝶一飞到菜花丛里就再也找不到了。
有时候,“熊孩子”们也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唐代诗人杜甫曾“深受其害”: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深,屋外狂风怒号,卷走了屋顶上好几层茅草。那些茅草随风乱飞,飘过溪水,散落在对岸。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什么力气,竟狠心做起了“贼”,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我费尽口舌也喊不回来,追也追不上,回来后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熊孩子”们虽然淘气又爱捣乱,认真起来却是个不错的小帮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大人们白天去地里锄草,夜晚在家搓麻线,各干各的活。小孩子们不懂得如何种田、织布,也在桑树下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孩子们不光能干活,还能替大人“跑腿儿”: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刘因《山家》
诗人骑马去拜访隐居山中的友人,马蹄趟过溪水时搅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春花满山,迎风向前,飘落的花瓣洒在衣袖上。看到已经站在溪边的孩童,诗人纳闷小孩是怎么知道他要来的呢?原来他一听到喜鹊声就早早出门来迎接我了。
生活在边塞地区的孩子跟那些“淘气包”的爱好不一样,他们是英姿飒爽的少年郎: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营州歌》
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的少年习惯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经常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奔跑,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在唐代诗人高适的笔下,孩子们好像换了一副面孔,成为了边塞地区尚武的刚健少年,雄姿英发,豪气万千。
你喜欢哪一首诗?你能在这些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