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兆璋“旅游设计组”时期园林建筑创作观解析*

2022-09-17李沃东

广东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宾馆园林建筑

李沃东

建国后到21世纪初,由于岭南相对有利的地理、气候、社会经济条件,汇聚了一批来自祖国各地年富力强的业界精英。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内外形势的改善,广州地区旅游与商贸住宿的需求增多,当时有旅游相关的配套建筑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广州市政府决定从各大设计机构调集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旅游设计组”(以下简称设计组),由时任广州市副市长林西专门组织设计组负责旅游旅馆的设计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1]。林兆璋在此阶段(1964—1982)作为重要成员,与“设计组”中林西、莫伯治、佘俊南、吴威亮、黄汉炎、陈伟廉、莫俊英等同事前辈共同协作、相互借鉴、学习进步,近二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以园林建设提升建筑环境品质的创作手法,引领当时建筑审美时代风尚,传承务实兼容、慎终追远的岭南传统文化,对岭南当代建筑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林兆璋先生于1938年出生广东顺德,曾在佛山、广州、香港三地读书生活,196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1964年,加入广州市规划局设计室,同时参与“旅游设计组”的建筑创作与相关活动。设计组完成诸多重要岭南现代建筑与园林的前期策划、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的全流程工作,包括被评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建筑项目,广州的双溪别墅、矿泉旅舍、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白云山山庄旅舍、泮溪酒家等[2]。其中以林兆璋为主要设计人员的项目有白云宾馆、矿泉旅舍、广州南园酒家扩建、泮溪酒家扩建、顺德中旅社、西樵山中旅社、中国驻日本福冈领事馆、白天鹅宾馆等项目,如表1所示。1983年白天鹅宾馆竣工交付使用,至此,工作告一段落,该设计组逐步解散。

表1 林兆璋“旅游设计组”时期主要参与的园林建筑创作面积指标

1 灵活的院群技术观

院群技术观是指充分发挥院落型平面布局地形适应性强,便于采光通风,空间组织灵活优势的理性建筑设计观念。改革开放以前,国内钢筋水泥等建材较为匮乏,空调尚未普及,岭南地区地处南亚热带、热带区域,该区域对建筑遮阳、隔热、通风等技术问题需求较为突出,设计组成员在建筑创作中,采取以小体量群体组合为建筑布局的策略,解决基础建材短缺与隔热、通风等热工需求强烈的凸出矛盾[3],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低预算条件下建筑造型单调的形象问题。

小体量建筑群组各自空间功能明晰,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转型尝试,在高层建材短缺的情况下发挥当时相对充裕的匠师人力优势,凭借全年适宜绿植生长的气候,以恬、拙、雅、巧的岭南园林代替大楼的辉煌装饰,创造了岭南现代建筑空间的经典[4]。

1.1 多样的流线组织模式

在设计组的旅馆建筑创作中,建筑各个功能组合与流线组织是首要因素,莫伯治与林兆璋将《园冶·立基篇》中“定厅堂为主……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的经验重新演绎,在群体组合型旅馆中以公共活动部分为“厅堂”,院落中的各个客房作“馆舍”,“厅”“舍”之间随宜布置“亭台”、阶廊、绿植[5]。代表性的有白云山庄旅舍,门厅自成一小型庭院,向内皆以一个个尺度相仿的内院组织“馆舍”客房,沿内廊既可穿行亦可赏玩风景,流线简洁且充满趣味性(表2)。

表2 院群式旅馆功能与流线组合模式

1.2 丰富的院落组合空间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和审美契合现代旅馆功能需求来进行设计,形成了旅馆建筑的丰富院落组合空间。莫伯治、林兆璋认为采用园林的设计方法,虽然从功能主义看,空间结构较可能松散迂回,但不会给旅馆带来使用功能上的障碍,甚至旅游者在居住时,“闲适漫游”心境下体会玩味“步移景异”的连续性小景,达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审美趣味效果。

根据莫伯治与林兆璋的总结[6],空间组合序列是庭园式旅游旅馆重要创作策略之一。旅客在有大小收放、起承转合韵律感的庭院中穿梭时,体验到通道空间大小、明暗、不同的组景变化,由此产生的连续统一又灵活轻松的闲适审美感受。

空间组合序列包括收敛式渐进序列、展开式渐进序列、突变式不规则序列等三类(表3)。

表3 园林建筑空间序列图示

收敛式渐进序列是指入口较开阔,随着运动深入空间收窄的布置序列,以白云山山庄旅舍为例,旅舍组群沿溪谷、洼池分段布置,溯溪而上结合地形处理,外停车场地处谷口地势较平阔,“就低凿水”沿外围水池,在开阔地布置了中型宴会厅,沿山势往上行渐变幽狭直至旅社,“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园冶·相地·山林地》),山上的旅社主体以培山建房廊,其中“三叠泉”厅利用原生山石溪流引入厅内,犹如“搜土开其穴麓”。山庄旅舍空间序列由开阔至稠密,因地制宜浑然天成。

展开式渐进序列是指入口较小逐渐放大的布置序列,以顺德中旅社为例,从门厅小院穿过月洞可进入内院回廊,经廊道转折步位于两个水池之间的架空支柱层休息间,由狭置阔到达全园组景的高潮组景,登台四望,水景恬宜通爽开阔。

突变式不规则序列是指糅合了收敛与展开式布置序列,以广州矿泉旅舍为例,建筑主体由旧汽车修理厂房改造,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在空间体积、明暗体验、布置疏密关系上采用突然变化的节奏序列,追求“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空间审美体验,远看似工业建筑,步入院后发现别有洞天,突出转变,吸引观者注意的效果。

1.3 实验性的别墅园林

实验性的别墅园林是指改革开放初期,设计组针对北上投资的港澳商贾同胞设计的园林型旅馆,由于引进投资经费较为充裕,客房中不乏独栋套间,有别于设计组六七十年代期间设计导向。其代表作品是中山温泉宾馆,该宾馆1980年12月落成开业,是珠三角开始广泛吸引外资开展旅游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时代标志[7],位于当时澳门前往广州的必经中点,且背山面水风景优美,适合沿途休息[8]。设计组策划了专门的别墅区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浓缩数景于一院。

林兆璋负责宾馆暖阁园的建筑创作任务(现为宾馆1号别墅),庭院以水为心,在自然野趣的基础上营建山水庭院,呼应了宾馆温泉特色的定位(图1)。建筑选材上率先使用了铝合金茶色玻璃落地窗,围合餐厅外的水榭茶室驱蚊防虫;建筑基础使用虎皮墙包边,水池围边以当地开山采出的大块石料为主,部分体积较大的石料置于水中象征“布岛”以增加水景特色;整体布局以两进绿植小院作为门厅,客厅与餐厅位于北端朝向整个宾馆的主山罗三妹山,顺应北高南低山势,从门厅漫步至景亭,由低到高,视野由紧凑到开阔,近景小池廊亭、远景罗三妹山连成一线引入园中。暖阁园的布置运用连廊步道将居住空间与休闲空间亭、台、轩、榭等整合一体,是林兆璋与旅游设计组园林建筑创作手法集中展现。

图1 中山温泉宾馆别墅区暖阁园鸟瞰

2 日常的人民时代观

2.1 营建现代化日常生活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本性使生产力发展超越一切自然与生活界限,“道德和自然,年龄和性别界限统统被摧毁”[9],其结果是无产阶级日常生活物质-精神的双重贫困。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以前现代日常生活圆融的工作、休闲、家庭生活三围一体为标杆,呼吁打破生产-消费的固化模式,“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10]

设计组在技术上从传统园林浓缩经验供养现代岭南建筑智慧,同时尊崇时代进步的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以较为贫困的物质条件摸索实现环境优美、设施现代的城镇建设方法,其中包括以园林审美智慧帮助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回归与自然和谐的节律。林兆璋先生曾回忆说:“比如我们做西樵山的中旅社设计,当时没有设计提成,仅安排食宿,遇到运往香港的海鲜,会优惠卖给驻场工程师一些,五角钱一斤,可以说那段时期虽然收入不高,但真是充实而满足的日子。”物质上的缺乏用精神上的富足来弥补,设计组调研岭南本地特色自然风景,通过设计工程实践归纳,总结出围绕园林布局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以低造价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范式,如图2所示,白云宾馆供市民休闲体验的水石中庭,同时期东方宾馆开放酒店中庭,供市民游玩,成为当时重要的城市照相“打卡点”与公共游憩空间。

图2 改革开放前白云宾馆餐厅庭院中的休闲群众

2.2 面向群众的园林空间

岭南地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主要生活休闲场所,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城中园林式酒家、酒店本身也成为了日常生活片段式体验自然审美的场所。对比当下的部分园林过度商品化、城市优质园林空间体验的权利与商业地产消费主义绑定的现象,未来中国社会价值导向应当不忘初心,更加重视城市自然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其中代表性的酒家、旅馆通过公共空间园林化,成为了当时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如林兆璋参与设计的泮溪酒家、北园、南园酒家,人们在此中聚会既可洽谈事务,也可共叙天伦,游憩赏析。

而据林兆璋先生回忆,白云宾馆早期因为涉外接待有政策要求为封闭管理,约1975年后政策逐渐开放,普通市民无需消费亦可进入庭院游憩(图3),体验园林游憩的乐趣。林兆璋与设计组积极以旅馆建筑创作实践,创造性地挖掘地域传统景观文化,客观上规避在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生产机械化、社会细分化带来的自然节律的缺失,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弊端,保留了一方开放共享,供市民体验中国园林审美的小天地。

图3 游人赏玩白云宾馆庭院水景

2.3 重视工匠技艺的发挥

改革开放前中国室内装修行业尚未工业化。大量软装布置,家具需要匠师现场制作,匠师的能动性对建筑创作的实际效果影响很大。林兆璋先生多次自豪地表示:广州宾馆、白云宾馆等项目数年驻场设计与监督施工的丰富经验,使自己对从打桩、浇筑地基到软装各项工序把控早已非常熟悉,理解建筑工人思维模式,摸索出了激发工匠群体发挥技艺才干的方法,能够在较低预算下最大程度落实建筑创作理念,保证建筑室内空间品质简而不陋,发挥匠师制作的“手工艺品”艺术审美价值。据原白天鹅宾馆园林施工负责人吴劲章①曾任广州市越秀公园副主任、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巡视员、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园林》杂志副主编等职务。现为广东园林学会顾问。曾获广东园林学会2012年首批终身成就奖、2015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回忆,白天鹅项目初期,施工预备会议由设计组组长、时任广州副市长林西主持,有人提醒林西:时间到了,开始会议?林西环视后说:“‘收卖佬(大型石木起吊工)’还没到,再等等”。可见整个设计组团队与施工队、装修匠师团队形成紧密平等合作关系,以尊重、合作的态度充分调动了工匠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图4)。

图4 林兆璋(左二)、莫伯治(左三)、佘畯南(右三)与工匠师傅在白天鹅宾馆餐厅

设计组团队通过几个项目的合作,获得了以霍英东为代表的白天鹅宾馆甲方坚实的信任。虽然当时香港室内设计、施工物料选择远多于内地,甲方出于爱国情怀与对设计组创作、协调能力的信任,依然最大程度支持设计组的园林式酒店的创作理念,并组织施工贯彻设计意图。宾馆落成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设计理念,出色的装潢内部环境成为了当时广州对外的一张形象名片[11]。

3 创新的意境艺术观

意境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先验或客观生理器官的官能,而是一种需要探索、发育的高层次审美主体体验活动,是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超越性的重要体现。林兆璋在方案创作阶段以擅长的钢笔线条结合水彩渲染等杂糅的手法,将设计组共同推敲出的融合了文化意境创作理念用工程图、意向图、效果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为建造提供指引(图5)。

图5 白云宾馆内庭院剖透视

夏昌世曾提出“承先启后之继承,包含扬弃的发展……造园从新的形式出发,研究旧时园林的处理仍有重大的意义”[12]。莫伯治认为必须摆脱单纯着眼于形式的浅层建筑创作观念,深入学习传统园林审美中超越形式审美维度的意向审美与环境审美维度[13]。佘畯南认为,中华民族建筑追求气宇玄阔而含蓄的表达方式,诗的意境、画的构图是中国造园艺术内涵关键要素,“超越集合的三度空间进入意境的六度空间”是不变的追求[14]。林兆璋在设计组时期创作观念深受前辈们影响。

3.1 白云宾馆:风云再际会

设计组在广州宾馆高层建筑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白云宾馆项目中创新地在高层与裙楼之间设置中庭布置园林,并结合保留的南门小山岗与场内3棵古榕树形成特色的场地入口庭院,白云宾馆中的园林在传统母题基础上重构了场地原生的榕树-巨石-流水景观的“石上飞榕”意境(图6~7)。保留的3棵大榕树在宾馆内外庭园营造中与叠石巧妙搭配,既高效利用了原生景观,又呼应了岭南经典园林陈廉仲故居门前“风云际会”的经典组合。《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寓意宾馆的开业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为广州商贸发展打开一副新局面。

图6 白云宾馆餐厅内庭“石上古榕”

白云宾馆“风云际会”中庭叠石主景置于一侧中庭水池一侧,周围散布小石,主石榕树占天,呼应了《园冶·立基·假山基》:“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的造园经验,以流水、树下盘石为核心自然流畅地将整个裙楼庭院内景统一起来。

3.2 西樵山中旅社方案:眠云梦月处

佛山西樵山中旅社(1975年)建筑方案立意为“眠云梦月处”,源自《长物志·卷十·卧室》中记述古代文人对大家闺秀卧室空间布置的追求:“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西樵山中旅社虽是陋室,但通过灵活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审美传统,巧妙地营造出惟吾德馨的意境,借西樵山泉林之景,造现代岭南庭园建筑。中旅社利用山势起伏,池水分隔,布置曲绕穿梭的通廊,连接架空的现代餐厅与客房建筑三湖小筑,前临林海,后对岩泉,以大面积玻璃窗围合,可防飞虫,旅客置身自然园林美景,无需担忧日晒雨淋[3],如图8所示。

图8 西樵山中旅社(1975)“眠云梦月处”方案

3.3 泮溪酒家:海山有仙馆

解放前,泮溪酒家,已是地区知名的大型园林酒家。1974年,改造扩建工程主要由设计组吴威亮、林兆璋负责,在延续原有历史建设肌理的基础上,以现代主义简洁手法重现了“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景观意境:沿水畔连廊曲折,重环境借景轻自身体量,微波荷风相通珠水,池岛青幽有如琼阁。在临近荔湾湖上加建小岛餐厅与漫步廊道。

扩建工程主楼的北面靠近湖水部分相较廊桥下降6级台阶,相比内庭低矮半层更接近水面,食客置身其中有与水面的亲近感,降低了整栋二层主楼的高度,减少了对荔湾湖园林风景的破坏[15]。建筑立面简洁,漏窗点缀的大面积白墙,简洁的坡屋顶,虎皮石墙,连续横窗的组合,大量的廊下半开敞空间,呼应了清末海山仙馆传统,融荔湾湖之景于游观之情的造园手法,也是华夏园林“一池三山”布局,“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凿池筑岛的创造性意境审美传承。荔湾湖园林中的现代建筑不拘泥于传统营造形式又呼应了场地文脉,高效地提升了酒家园林的综合审美价值。

3.4 矿泉旅舍:山溪乱石、蕉窗听雨

矿泉旅舍亦称矿泉别墅、矿泉客舍,项目获1976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1949—2009)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项目所处位置在当时属于广州城北郊,“去城不数里,往来可任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扩建,满足各个机关工厂休假旅游的接待任务。当时扩建拟增设100间客房,200张床位。旅舍主体最初由汽车厂维修仓库改建,柱网规整空间单一,改建后最大特色是通透敞亮,隔而不断的底层架空公共活动空间。《园冶》“所谓郊野园,勺园以水取胜,妙在旱地得水为园”。建筑创作团队以“山溪乱石”为主题,演绎了《园冶·相地》中“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首架空层中列石凿池,旅舍改造挖掘出水池总面积约320 m2,形成完全开敞被水环绕的“虚阁”,其中散布为旅客休憩小聚提供的通爽又不失私密的半围合角落。水中叠石象征水洲,靠近平台的水体布置碎石细沙象征水岸,5、6号楼之间的水上步道作“浮廊”。通过人工驱动水流,流水象征河流绕洲,因水中多石又似山溪在乱石之间穿行。顶上楼阁悬挑出落地柱,让客房更加亲近水体提升景观品质(图9)。

图9 矿泉旅舍“浮廊可渡”“山溪乱石”

矿泉旅舍客房的窗外种植以芭蕉为代表的岭南特色物种,“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园冶·园说》“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蕉窗听雨,声繁静心,让在此修养的工人们也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审美中的意境。

3.5 白天鹅宾馆:仍怜故乡水

广州白天鹅宾馆是中外合资、践行改革开放的标志建筑之一。设计组创造性地运用情景交融的造园手法获得诸多好评(图10),是岭南文化从善如流,开放兼容的写照:糅合多地景观特色要素,酒店内庭将西藏风格的金亭设置于潺潺流水的掇山叠石之上,附孔雀石绿染色的“故乡水”题名,引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喻示祖国故乡大地曾经是遥远陌生、亲切朦胧之地,如今故乡逐步转向高速发展,多元包容的新航道。无论世事变迁、平野荒流,故乡的水如同云生海楼那般朦胧美丽,借助园林建筑,扎牢游子与故乡之间的审美文化羁绊。在现代西式酒店大堂空间中,以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意象,结合暗喻离别与变化的流水,凸显了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遥远”故乡景观印象,对许多第一批返乡侨胞而言,这一幕是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审美情感链接层面,白天鹅故乡水组景以题注点化意境,激发旅客审美想象助观者超越形式审美,进入更高的意境审美维度[16]。

图7 林兆璋“石上古榕”手绘设计蓝图

图10 林兆璋笔下的白天鹅“故乡水”

4 总结

林兆璋先生与旅游设计组采用园林造园手法,将建筑结合公共庭院空间共享,意境审美延伸的创作发展思路,与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观点不谋而合。与港资在岭南兴建白天鹅宾馆同期,首都北京也以极高的礼遇,极大的建筑创作自由度为前提,邀请在美国早已成名的贝聿铭主持设计了香山饭店。贝聿铭期间参与一系列学术活动时曾表示“我们中国也应该想办法创造一种建筑有自己的特点……一条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对高楼也是可用的[17]”。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依旧掷地有声。白天鹅宾馆不是机械照搬西方豪华大酒店空间模式,是在现代建筑表现空间、材料的技术基础上有机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审美维度,在追赶世界主流建筑科技的基础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境层次超越性审美。

旅游设计组解散后,林兆璋在后来的建筑创作中沿用了许多设计组凝练出园林建筑语汇,如2000年设计的广州岭南会展馆,架空首层与广场水池相交融,丰富了首层景观体验的路径,坐拥一线珠江江景的跌落式屋顶层级之间布置轻巧的不锈钢悬挑飞梯,致敬了矿泉旅舍的经典设计手法。

旅游设计组的意境维度创作观念摆脱了空间客体形象雕琢的局限,全方位联动历史、文学、艺术等维度资源拓宽创作思路,关注对审美主体想象潜力的挖掘,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延续拓展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美好人居的想象与寄托,丰富了现实世界的审美维度,在有限的物质空间资源内挖掘无限的审美想象潜力,验证了科学的园林建筑创作观不可替代的价值。

致谢:

本文得到林兆璋先生生前提供诸多珍藏图片与耐心访谈解答的支持,愿他安息。同时也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的多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宾馆园林建筑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宾馆在哪里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空中宾馆等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