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不同旋耕方式对秸秆还田作业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2-09-17钟健
钟 健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安徽 和县 238200)
在和县稻田对不同旋耕方式下的秸秆还田效果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明确不同旋耕方式下的秸秆还田效果,以及对下茬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和县秸秆还田提供数据依据[1]。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和县功桥镇新塘社区世平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试验田块平整,耕层深厚,泥土松软,土壤酸碱度适宜,水源充足,保水保肥能力较好[2]。
1.2 供试材料
前茬作物小麦;本茬作物为水稻,品种是徽两优898。
试验设备:豪丰1GQN-230 普通旋耕机、豪丰1GQ-230F反旋耕灭茬机、豪丰1GQNM-250 水田埋茬旋耕机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 种旋耕方式,2 种处理。T1:上水耕整,旋耕机耕整2 遍;T2: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T3:水耕水整,水田埋茬起浆机耕整1 遍。每种旋耕方式设置不添加腐熟剂(A)与添加腐熟剂(B)两组处理。
试验田块为自然田块,面积不小于1 亩,不设置重复,编号分别为T1A、T1B、T2A、T2B、T3A、T3B。
1.4 试验管理
前茬作物收获时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粉碎后田间均匀抛洒。水稻品种、育秧方法、移栽时间、机插密度、田间管理各处理相同[3]。
1.5 试验测定与方法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取样采用5 点取样法,每块样本田取样配对区面积0.25 m2,在四方形的试验区内找到2 条对角线(非四方形试验区近似按四方形对待),2 条对角线的交点作为1 个取样点位,然后在两条对角线上,距4 个顶点约为对角线1/4 处取另外4 个点,进行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各处理记录水稻各生育进程,统计亩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与实际产量,计算亩产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旋耕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水稻种植前收割后各处理田块土壤取样,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分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容重、孔隙度等,对比试验前后土壤的理化性状,详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 数据可知,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T2)的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最大,各养分含量提高幅度较大。
表1 试验前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结果
表2 试验后各处理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结果
2.2 各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各处理水稻生育期详见表3,可知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T2)的返青日期比上水耕整,旋耕机耕整2 遍(T1)的返青日期提前两天。说明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遍(T2)更利于秧苗成活。
表3 各处理生育进程记录表(月、日)
2.3 不同旋耕方式水稻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详见表4,可知T2B 产量最高为827.1 kg/ 亩,T2A 次之,T1A 产量最低。说明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T2)的旋耕方式有利于水稻生长,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且添加腐熟剂也对产量提高有一定效果。
表4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各处理水稻的经济效益详见表5,可知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的旋耕方式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最高。
表5 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
3 结论
旱耕水整,反旋耕灭茬机耕整1 遍的旋耕方式对改良土壤、水稻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产值,建议在和县范围内推广。同时,适量添加腐熟剂有利于秸秆腐烂,也对产量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