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也“工也文”

2022-09-16李建新

新民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工程系宣传部

李建新

工学本科—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这是我的“学历”。每一次填表,我都为自己的工学背景而骄傲。

1981年秋,我入太原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1985年我在学校机械工程系内燃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到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从而完成由“工”到“文”的转型。如今名为太原理工大学的这所学校,當年与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学校比较宽松的环境,使我完成转型。

大一寒假期间,作为班团支书,我参加了一次校团干培训。时任山西省团委书记张维庆给我的笔记本签名,题了一句“胸中盛得下五湖四海,奋斗经得起酸甜苦辣”。在那次培训班上,我第一次全方位地感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玄妙与魅力。

稍后,校团委组建了文学社,办起了学生报纸《茂苑》。我有幸加入该“组织”,成为“文艺副刊”的两名“责任编辑”之一。由此知道了当时学校有几位写作名家,据说是在老校长赵宗复在任的时候就经常发表文章,几位笔杆子还起了一个共用的笔名“工也文”,非常直观地表达了纯工科学校教师的一种选择和认识。通过对“工也文”们的拜访,我也加固了走“工也文”之路的信心。

大学4年,我兼修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新闻学,在省、市级媒体发表文章,并利用被派到报社实习的机会,到排版车间看如何排版、铸字等。留校之后,我先后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报编辑部工作,完成了我必须要完成的“社会教育”的学习,感知到了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的真正意涵,并坚持到了现在。

工转文是事实,但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弃工!我背靠自己的工科背景,一步步学习研究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我觉得跨学科学习能建树一些文字优势、思维优势、认知优势。2022年,母校迎来建校120周年。尽管校庆活动因疫情两次推迟,我也不得不退了机票,可写下一段文章,回忆自己的“工也文”历史,也是为了感谢母校的栽培。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工程系宣传部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勘误
150年《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简介
穿行:服装工程系毕业设计作品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系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