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育人相融合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2022-09-16魏蓉王震
魏 蓉 王 震
(1.马鞍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100;2.北京物资学院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北京101149)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时代的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高校课程思政肩负着这一时代背景下“教书育人”新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人的“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进行矫正。[1]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关注我国英语专业能否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找准自身发展方向,摆脱“工具性”课程定位,回归“人文教育”本质。事实上,外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又因语言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存的特点而在课程思政领域大有可为。[2]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挖掘英语学科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格。[3]英语课程思政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语言教育与育人教育相融合的优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实现英语课程的“全人教育”目标。
一、“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思想家隆·米勒(Ron Miller)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正式提出。其基本主张包括: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隘的“基本技能”;使学习者对他们身处其间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具有批判性思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复制现有的文化;侧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1]以上主张与当下课程思政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较之其他专业,英语专业学生一方面直接接触和学习更多的西方文化,一方面站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线,因此对英语专业进行语言与育人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要奠定大学生认识西方世界的语言基础,更要引领青年学子在中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中树立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能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合一体的全人”。[1]
目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探讨。崔戈[4]从资源库、示范课、教学指南、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建设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刘正光等[5]在阐述“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应转变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树立全人教育目标。徐锦芬[3]探讨了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也有部分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微观层面探究了思政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成矫林[2]结合教材,以深度教学实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陈雪贞[6]和杨婧[7]结合单元实例,探索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上研究多针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探究,目前仅少量研究对英语专业部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司显柱[8]以翻译课程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教育。尹晶[9]以及余睿等[10]尝试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全人教育。丁凤等[11]则以交际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思政。然而,鲜有研究针对如何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英语”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案。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以实现“全人教育”为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三方面深入探讨“综合英语”教学各环节中语言与育人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为高校“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语言与育人融合的教学实践方案
“全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传授、素质提升、心智发展和人格塑造。[1,11]《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指出,核心课程不仅要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知识传授,还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12]“综合英语”因其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仁不让地肩负起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综合英语”课程和《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第1、2 册教材内容,深入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思辨英语与思政育人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本课程设定语言与育人双重教学目标。语言目标分别从语言知识、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三方面出发,层层递进,相互渗透。具体而言,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教材词汇知识,分析并理解长难句,对语篇内容能准确释义和翻译。思辨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洞察作者如何(How)通过分论点和论据表达主要观点,评价作者为何(Why)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和论证逻辑以实现其写作意图,厘清并归纳文章主旨(What),对语篇涉及的思想内容进行价值判断(How),最终对语篇实现How-Why-What-How 的全方位品鉴。跨文化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同时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避免“中国文化失语”,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精粹。育人目标是将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适时、恰当地融入语言目标,即深挖课文所涉及的思政元素,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时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其道德修养,激发爱国热情。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定位以第一册Unit 6 Cultural Values Text A 为例。
此单元教学的语言目标从三方面实现:(1)语言知识方面。学生综合利用字典、手机软件、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自主学习生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已有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Text A Jeaning of America 中包含多个抽象性词汇(如:paradox, functionality, differentiation, physicality 等),理解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英英词典释义、具体语境、篇章写作风格等多方面要素选取恰当的词义,阐释这些词汇在语境中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对所在语句进行释义或翻译。(2)思辨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寻找每个段落的中心词或中心句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分析文章主旨,对作者观点进行总结和评价。Text A 共有11 个自然段,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确定各段中心词或中心句:①Jeans is as good a way as any to begin a book on popular culture ;②Let’s dismiss their functionality ;③sample ;④meaning clusters ;⑤There was one cluster of meanings that were essentially community integrative, that denied social differences;⑥lack of differentiation;⑦the lack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⑧Another cluster of meanings centered on physical labor, ruggedness, activity,physicality;⑨Their physicality and ruggedness were not just ... also bore meanings of naturalness and sexuality;⑩Americanness ;11 popular culture。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关联性和文章结构,具体见图1,体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词或中心句逐一展开讨论,如何安排段落,层层深入,以实现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探讨,了解文章结构对全篇脉络有何种作用,倘若改变其谋篇布局,会产生何种效果等,最后请学生对“popular culture”进行讨论,表述个人观点。(3)跨文化能力方面。分析不同国家“cultural values”的一些具体表现,如社会习俗、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与思想等,分析对比其相似性与差异性,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本单元着重讨论代表美国流行文化的牛仔裤,教师发散性地引导学生列举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典型象征,如英国的礼帽、中国的汉服、印度的纱丽等,探讨每种服饰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各自崇尚的哲学理念,在对比中学习和欣赏他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图1 Unit 6 段落关联性及文章结构
本单元Text A 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在课前讨论,在此呈现育人目标的实现路径,具体见图2。首先,让学生谈论对文化(culture)的理解,引导其认识到日常所说的文化多指诸如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表层文化(surface culture),这些表层文化背后蕴藏其深层次的原因,即深层文化(submerged culture),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中的表层和深层之分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高度契合,该理论的普适性使其早已突破文学范畴,延伸至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范畴。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各文化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倘若将互联网比喻成一座冰山,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表层网络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以下是规模庞大的深网,深网之中又包含了更加不为人知的网络空间,即暗网(dark web)。其次,教师通过解释文化和冰山理论的关系,逐步将话题过渡到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群体因涉世未深,又对世界充满好奇,最易受到暗网中一些不法分子的蛊惑和利用,故高校教师在传授课内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教师结合真实案例(如章莹颖案)进一步讨论暗网的存在和危害,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self-protection),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国内外治安环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dvantages of socialism)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此外,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发展情况,洞察中西方应对疫情的不同态度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即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的科学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图2 Unit 6 育人目标实现路径
(二)合理完善教学设计
本课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概括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在各教学环节中的对应关系,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具体的语言和育人目标及教学方法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参见教学示例。
表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
1. 课前预习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系列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之一在于没有既定的生词表,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推理并查阅生词词义。此外,学生须自行查阅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意,对疑难问题加以标注并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带着问题进课堂。个性定制的生词表可以反映学生词汇知识储备情况,同时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出要求;人文知识积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还能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小组讨论和小组演示可增进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聆听他人观点,遗留的疑难问题能反映出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资源查阅、筛选、归纳信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还需努力挖掘思辨英语和思政育人的融合之处。
以第一册Unit 4 Language Learning Text A 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首先尝试利用构词法、词汇重复、词汇联想、标点符号、句子意义、语篇意义、世界知识等知识源推理生词词义,然后查阅词典、结合上下文检验推理的正确性。该过程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各方面线索和已有知识对生词词义进行推断。正确的推理可增强其学业成就感,错误的推理可对其思考过程中的漏洞起到提示作用,加深记忆。以单词“pidgin”和“creole”的推理为例,“... children of parents who speak a pidgin — a language put together piecemeal by adults of varying languages who are thrown together and must communicate however they can. These children hear utterance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recognizable principles of natural language grammar, yet they produce utterances that do conform to such principles: They speak a creole language.”。观察上下文发现,“pidgin”后有破折号,“creole”前有冒号,通过标点符号相关用法得知破折号和冒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学生可由此推理这两个单词的内涵,即其所在语句给出的定义,然后查阅词典和百科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使用的地域范围和语言实例等,建立“pidgin”和“creole”间的动态发展关系。学生了解到“pidgin”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对外通商口岸盛行的语言形式,体会到国家兴亡与语言兴衰密不可分,同时认识到由于中国人民的奋力抵抗,“pidgin”才无法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根发展成“creole”,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信,一方面对汉语的传承肃然起敬,认识到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加坚定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信念,明确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新时代使命。
2.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搭配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从考查课文语言知识的线上小测试开始,主要包括词汇和句法两大部分,测试结果通过超星平台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根据平台反馈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对话式”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语境,对集中存在的理解性问题进行班级讨论。由于“综合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语篇内容为驱动,故课堂教学以培养语篇分析能力为重点,包括辨别字面及隐含意义、区分事实与观点、分析主旨与细节、察觉视角与立场、梳理逻辑与论证、体会情感与培养审美等。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讨论、翻译、释义,结合创新的思维导图、组间互评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阐释、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等思辨能力,同时补充相应的学习策略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元认知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将课文主旨和文化现象或国际时事相结合,展开小组或班级讨论,体会中英文思维模式和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与文化间关系的认识,鼓励其用世界眼光分析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外语人才的文化桥梁作用。育人元素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组内讨论和组间互评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用批判的眼光去认知世界。班级讨论和思维导图制作可塑造学生勤学好问、迎难而上的品格,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以第二册Unit 2 More than Skin Deep Text A 中修辞格irony 的课堂教学为例。首先由学生自主寻找课文中体现主题“种族主义”的语句,经班级讨论后锁定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句子“The first two rows of the orchestra were always reserved for our white friends, and our leading colored citizens sat right behind them—with an empty row intervening, of course”和“On rare occasions a dark-skinned girl might be lucky enough to be a Good Fairy, but no one with a speaking part”,依据上下文得知第一句体现了社会隔离,第二句体现了教育隔离。教师有意识地将上述两句中的“white friends”和“be lucky enough to be”替换成“white people”和“be”,让学生体会两种表达的区别。经对比分析,学生体会到替换后的表达仅简单地陈述了事实,虽字面意义相近,但缺乏态度、观点、情感等隐含意义:“friends”和“lucky enough”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实则相反,该修辞格以讽刺的手法表现出黑人的一厢情愿和受宠若惊,不但从侧面衬托出白人对有色人种普遍存在偏见和歧视,也反映出有色人种内部亦存在阶级等级观念(如leading colored citizens),从而助长了种族主义的嚣张气焰。分析完毕,教师引出修辞格irony 的概念,由学生自行归纳其内涵,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总结得出irony 包含两层意义:(1)陈述事实的字面意义;(2)暗示作者态度和写作意图的隐含意义。随后,在超星学习通的协助下,学生运用irony 完成造句练习。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归纳和演绎,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练习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就作者对种族隔离的态度展开班级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时事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种族主义现象,反思周围是否存在些许“种族主义”思想,并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
3. 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的意义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知识,即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等较低层次认知能力升华到评价、创造等高层次认知能力。因此,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写作、表演、辩论等传统的产出形式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需结合最新科技手段,如录制视频、提交在线文档的方式,将学习方法和心得上传至云端,通过线上互评的方式聆听他人意见、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利于培养严谨、开放、分享的学术态度。
同样以第二册Unit 2 More than Skin Deep Text A 为例,该单元产出任务分为四个阶段:(1)运用修辞手法irony 造句,分析修辞格在写作中的表达效果;(2)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以第一人称改写故事,学习换位思考,根据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物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调整写作方法和叙事视角;(3)注意“转折”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学习如何渲染气氛,为故事的高潮作铺垫,结合前期学习的irony 和第一人称视角改编剧本,并将初稿上传至超星平台;(4)根据线上生生互评以及线下教师点评的反馈意见,学生对改编的剧本进一步修改,完成定稿。以上各阶段均根据课文内容设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由低到高,环环相扣。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新的写作手法,也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体系的层次性和整体性,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拆分问题各个击破。
(三)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语言与育人相融合的“综合英语”教学不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还渗透到课程评价体系。笔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的语言和育人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由课堂小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组成,具有普适性,能反映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小测试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在线完成测试,试题围绕本单元涉及的词汇、语法、语篇理解。若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需在课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推理词义、查阅生词、理解句式、讨论文章内容。测试成绩经大数据分析技术,统计学生的强、弱项,创建学生个人档案,为后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奠定基础。期中和期末测试题型主要包括多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释义、写作。测试内容一方面针对课堂小测试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再设计,有效检测课内语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采用多项选择、完形填空),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科技、人文、艺术等各学科领域,选取难度适宜的英文原版读物作为试卷设计蓝本,从输入(采用阅读理解选择题)和输出(采用阅读理解简答题、翻译释义、写作)两方面考察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和思想价值导向。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试卷设计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自觉完成书本知识的预习和复习任务,还能激发他们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广泛兴趣,拓展课外阅读面,有助于成为“全能型”外语人才。
定性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在完成个人阅读报告、小组演示、课堂活动、课后作业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提升和品格塑造。学生根据课文所涉主题和背景,结合自己在思想和认识上的感悟,完成个人阅读报告或小组演示,采取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报告或演示作出评价。此项教学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检索、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课文育人价值的深入思考,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塑造。此外,学生在点评他人成果和反思自身表现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传递和价值判断,其意义不局限于评价优劣,更体现在思想的交流,故汇报人和点评人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都会得到相应的成绩。课堂提问及回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采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课后作业以教师评价和反馈为主,这样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对其学习态度和思想价值取向作出正确评价和积极引导。定性评价可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到产出内容的思想性上,更灵活、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素养。除上述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和评价外,定性评价还关注获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任务分配、分工协同、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在展示分组任务时,学生们会明确说明任务的具体分工情况,各司其职,使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大幅提高。
通过有效的教学路径设计,语言教育和育人教育可以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实现有机融合。语言教育注重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辨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育人教育则力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品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有敏锐的目光,深挖教材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用情感激发情感、精神感染精神、价值引领价值,让文学与文化齐飞,思想与思辨共舞”[7],从根本上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