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绩期望、外部治理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2022-09-16茜,刘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归类盈余变量

黄 茜,刘 博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公共部,安徽 六安 237000;2.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0 引言

不管是首次公开募股,还是公开增发,我国资本市场对利润的监管指标采用的都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是上市公司的核心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该指标也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因此,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以此为动机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以达到监管的要求及投资者的预期。2019年中国证监会通过抽样审阅上市公司年度财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性确认、损益分类等手段操纵、美化利润的现象十分突出。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从2015年的2 582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5 05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的比例从2015年的9.20%上升到2020年的12.58%。值得注意的是,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值大于100%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15年的293家增长到2020年的320家。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的比值大于50%但小于100%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由2015年的265家上升到2020年的415家。由此可见,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为促进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和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加强对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监管,减少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已不容延宕。

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三种。

企业最初的盈余管理多是基于制度运用层面的应计盈余管理,比如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方法、改变资产减值的计提数额等方式,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改变进行业绩操控。

2002年,随着国际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通过,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基于业务活动层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被予以操纵,比如企业通过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来提高销售量、扩大产能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目标。

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往往会使企业与其经营策略背道而驰,而且成本较高,故企业转向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利润不产生任何影响,仅通过改变损益项目在利润表项目中的分类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比如将非经常性的营业外收支归入营业收入或成本。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很难进行较为准确的区分,加之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不影响企业会计利润,外部监管机构很容易忽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虽然不试图改变会计利润,但是却能够起到美化其核心利润的目的。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传统研究多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产生的经济后果方面。

在应计盈余管理研究方面,胡玮瑛等研究发现微利企业存在明显的利用商誉减值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计提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中蕴藏着扭亏为盈、平滑利润等多种应计盈余管理的目的。陈汉文等认为较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显著抑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在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方面,企业通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有维护企业管理者声誉、获得奖金、平滑企业利润等。Roychowdhury S认为企业的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将会导致企业业绩下降。何苦等认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对业绩影响的大小和正负取决于企业当期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和方向。此外,林兢等认为在EVA(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业绩考核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抑制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岳上植等认为如果是在关联交易状态下,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就无法得到抑制。此外,罗珊梅等通过研究也发现,管理层权利会增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研究方面,少数学者也分别从股权结构、资本市场动机、机构持股比例、审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纵观上述文献,多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动机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即便有少部分学者进行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研究,但都是割裂的从企业内部治理或外部治理进行的,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故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并将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结合起来,展开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研究。实证分析上市公司业绩期望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进一步监测加入前期审计意见及机构持股比例后的调节效应。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业绩期望是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所期望达到的一种业绩水平,业绩期望落差是通过实际经营业绩和期望经营业绩比较后,一种“满意”或“不满意”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案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财务造假公司都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的特点。因此,想要弄清楚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有必要考虑业绩下滑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影响。莫理宁等认为企业业绩期望差距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由于应计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改变操纵会计利润,应计盈余管理会带来企业会计利润的直接改变。所以,企业出于缩小业绩期望落差的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就会变得更为强烈。但是,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只会改变利润表中的盈余结构,并不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所以,企业仅仅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实现业绩期望落差的缩小其实是不现实的。因而,企业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来缩小业绩期望落的动机往往就并不会太强烈。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日趋健全及监管的日趋严格,一旦被发现,将付出较高的违规成本。

此外,March J G等认为企业业绩期望落差会使企业做出冒险激进的决策行为。冒险行为决策会促使企业进行战略结构调整。企业之所以出现业绩期望落差是因为企业当下的战略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其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下降,难以适应客户的需要。相较于仅仅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手段去调整企业盈余结构而言,业绩期望落差的状态更会促使企业改变现状进行革新。该种观点还认为,业绩期望落差还会影响管理者在劳动市场的声誉,管理者为了避免荣誉受损,往往也更倾向于进行革新,改变现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状态的企业进行归类并更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

作为重要外部治理要素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变更盈余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杨德群等认为机构投资者面临着基金管理的业绩压力,往往为了获取短期利润,会无视甚至鼓励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石子印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虽然企业通过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改变不了业绩期望落差带来“不满意感”和已成既定事实的较为“失败的”真实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往往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表现出关注。所以,为了达到机构投资者预期,企业会通过变更盈余管理美化核心利润,以达到机构投资者预期。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机构持股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可能因业绩期望落差而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作为重要外部治理要素的第三方审计对上市公司变更盈余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前期审计意见往往对企业本期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上期审计意见是标准审计意见,则企业在当期很可能会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如果企业上期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本期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状态的企业很可能会出于维护自身业绩的考虑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成为*ST股,甚至成为退市企业。加之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不影响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也不改变企业现金流,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以进行,盈余管理成本较低、隐蔽性好,也不容易引起外部审计和监管的关注。所以,当上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的企业会出于避免营业利润为负和夸大核心利润的持续性和质量的动机,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因此,我们提出假设3:前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越可能因业绩期望落差而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共11年数据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万德WIND数据库。样本数据剔除了保险和银行等金融公司,剔除了ST和*ST公司,也剔除了缺失样本的数据。为了减少离群值的影响,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最终得到2 619家公司19 033个样本观测值。采用了Tobit模型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内外部治理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为了避免行业和不同年份宏观经济因素对面板数据结果的影响,还设置了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本文所采用的实证分析工具是Stata14.0软件,并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2 基本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业绩期望落差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外部治理对业绩期望落差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调节效应,为了检验各假设,本文构建了以下实证模型:

2.3 模型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归类变更盈余管理(YCorpro),采用异常核心利润来衡量。借鉴Mcvay S E模型估计合理的核心利润,并将核心利润分为预期部分和未预期部分。

在模型(4)中,CE为核心利润,该指标由财务数据可以计算得到。目前关于核心利润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Mcvay S E认为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本年摊销)/营业收入;李晓溪等认为核心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净额)/营业收入。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是否正确。ATO为净经营资产周转率,ATO=第t期营业收入/第t期平均净经营资产。Accruals为应计利润,应计利润=营业利润+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经营现金净流量,Sloan R G发现应计利润水平和当期业绩正相关,而且对未来业绩表现也会产生影响,故将应计利润和其滞后一期项纳入模型。ΔSales代表营业收入增长率。NegΔSales变量比较特殊,当ΔSales<0时,NegΔSales取值同ΔSales,当ΔSales>0时,NegΔSales取值为0。对模型(4)进行回归,得到的核心利润的估计值作为预期核心利润,实际核心利润与预期核心利润差额为为预期部分,也即异常的核心利润(YCorpro)。

解释变量。业绩期望落差(PerfEI),业绩期望落差是上市公司实际业绩与期望水平的差额,若差额为负值,即为落差。差值越大即业绩期望落差越大。

调节变量。外部监管参考陈雪玲用上期审计意见(Audo)和机构持股比例(Inshare)作为代理变量,作为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调节变量。

主要变量名及其释义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名及其释义表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分析

表2汇报了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归类盈余管理的均值为0,最小值为-34.60,最大值约为4.58。表明企业之间进行盈余管理的差异较大。业绩期望落差的均值为17.89,低于50%分位的17.91,说明大多数样本企业业绩期望落差低于平均水平。机构持股比例均值0.42,从均值来看,样本企业机构持股比例较高。上期审计意见的均值约为0.028,即有2.8%的样本企业在上期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企业规模均值为22.39,大于50%分位数22.22,说明样本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大。另外,在样本企业中企业产权性质的均值约为0.41,由此可以看出,在样本企业中,有约41%的样本企业是国有企业。

因此,本文按照是否具有国企性质进行分组,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分样本进行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分组均值T检验表

由表3可以发现,两组样本存在显著差异,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在业绩期望落差、机构持股比例和上期审计意见方面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更显著。

3.2 相关性分析

表4是对模型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

表4 模型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根据表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业绩期望落差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机构持股比例、上期审计意见与归类变更过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机构持股比例、上期审计意见与业绩期望落差分别在1%水平上呈现正、负相关,表明了企业业绩期望受外部治理的显著影响。从相关性检验结果可知,其他变量与企业归类变更盈余管理都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性。此外,为了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所有变量进行了VIF诊断。结果显示,均值VIF为1.53,各变量VIF值最大为2.99,均小于3。表明结果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

3.3 回归与结果分析

为有效识别上市公司业绩期望落差及基于外部治理下的业绩落差对归类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回归分析,报告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业绩期望落差、外部监管与归类盈余管理多元回归结果表

续表5

从表5模型1报告结果可知,业绩期望落差的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企业业绩期望落差的扩大,企业进行归类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验证了假设1。在控制变量方面,比如审计收费、企业产权性质等方面显著与归类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即前期审计收费越多及具有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进行归类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

模型2和模型3分别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外部治理的代替变量机构持股比例和上期审计意见。从模型2和模型3汇报的结果来看,业绩期望落差的系数依旧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此外,机构持股比例和业绩期望落差的交互项Persha、上期审计意见和业绩期望落差的交互项PerAud与归类盈余管理分别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外部治理的代替变量机构持股比例和上期审计意见对业绩期望落差与类盈余管理间的负向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上市公司前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及随着机构持股比例的提高,上市公司反而越可能因业绩期望落差而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验证了假设2和假设3。

3.4 稳健性检验

在样本选择中,可能存在样本的选择性偏差,从而产生内生性问题。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根据样本企业是否具有国有产权性质分组,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检验,在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前,本文进行了平衡性检验,所有变量在匹配之后的标准化偏差均小于10%且不拒绝处理组和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假设,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特征差异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消除。表6模型1~4分别采用一对一匹配、邻近匹配、局部线性匹配和卡尺匹配方法后报告的结果,其中ATT显示的是考虑了整个样本企业的平均处理效应;ATU显示的是没有国有产权性质的样本企业的平均处理效应;ATE显示的是具有国有产权性质的样本企业的平均处理效应。

表6 是否具有国有产权性质对归类盈余管理的倾向性得分匹配估计结果表

根据表6的结果显示,所有匹配结果都是显著为正。进一步说明处理组和控制组特征差异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消除。

为了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内生性对稳健性的影响,用审计费用、企业规模等变量对企业产权性质进行Logit回归,计算匹配分值,再根据分值对样本进行核批配,最后对业绩期望落差、外部监管的代替变量机构持股比例、上期审计意见同归类盈余管理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PSM回归结果表

续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回归结果与基本模型回归结果一致。具体来说,业绩期望落差与归类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外部治理的替代变量机构持股比例和上期审计意见与业绩期望落差的交互项与归类盈余管理分别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外部治理的代替变量机构持股比例和上期审计意见对业绩期望落差与类盈余管理间的负向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基本模型的结论一致。

另外,为了稳健性起见,避免因遗漏变量产生内生性问题,本文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固定效应回归表

由表8可知,得到的结论与前文一致。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上市公司在不同业绩期望落差下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状态的上市公司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当其前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上市公司反而更可能因业绩期望落差而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因此,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启示:

(1)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合理的设置期望业绩,只有合理的业绩期望才更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从而根据业绩期望落差正确的判断自身经营状况,找到业绩期望落差的原因并进行战略的革新和新经营策略的调整,增强业绩期望落差的应对能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核心利润的稳步增长。

(2)相关监管部门通常都以扣非净利润监管与评价企业,导致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出现真空地带,给企业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之地。出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需要的企业往往会将非经常性损益隐藏起来,从而达到监管部门对扣非净利润的要求。这就要外部审计师加强对企业核心利润的关注。外部审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在重点审计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变更盈余管理的关注,通过考察企业未预期核心利润与线下项目见的异常关系找出存在变更盈余管理的蛛丝马迹。此外,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核心利润的正确解读,并对异常核心利润带来的高股价股票进行及时提示,尤其是经营业绩下行的企业。加强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

(3)尽管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不改变企业的会计利润,但企业进行盈余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改变了企业盈余结构,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要求,准则制定者在关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的同时,会计要素的分类也同样应当予以重视。

本研究为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创新性地结合了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本研究也揭示了上市公司在不同业绩期望下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行为规律,以期为企业恰当设置期望业绩和利益相关者有效识别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1)*ST股是指被进行退市风险警示的股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9年4月修订)》规定,上市公司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交易所对其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以上的项目为线上项目,营业利润以下的项目为线下项目,两者在性质和持续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猜你喜欢

归类盈余变量
统计易错题归类剖析
万有引力问题的归类分析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