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2-09-16杨世仪
陆 超 杨世仪
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城市交通领域,随着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和控制小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成为一项重要课题。2020年7 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然而,从公众的交通出行取向看,即使是交通拥堵严重的城市,小汽车仍是最受欢迎的通勤方式。推进城市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既要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也要综合应用规划、经济、行政和宣传手段,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绿色低碳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0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此,需要准确把握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引导相关行业走绿色低碳之路。城市生产生活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城市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6%,仅次于能源发电与供热行业。2019年的测算数据显示,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约占11%,而公路运输碳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领域的80%以上。当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数据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机动化进程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公路运输领域将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需要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扩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机动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车在汽车保有量中所占比重。
公共交通出行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公共交通具有能耗小、排放低、运输效率高的优势,是一种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于降低碳排放、保护城市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一种普遍的做法是政府对公共交通提供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拓展公交线路,扩大公交覆盖率,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城市交通低碳转型需要关注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球化石能源消耗的第二大领域,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仍以化石燃料为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低。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交通运输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同时,居民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城市交通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控制难度较大。
第一,城市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交通领域碳排放量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机动化进程。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6 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10 亿辆,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车辆1110 万辆。全国有81 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 万辆,37 个城市超200 万辆,20 个城市超300 万辆,其中北京超过600 万辆,成都、重庆超过500 万辆。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将对城市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提出挑战。
第二,城市交通领域的碳减排面临技术瓶颈和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运用清洁能源技术是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2021年,全国每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65 万辆增加到295 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6 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与2021年年底相比增长27.8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 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但仍存在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充电桩等配套技术服务有待跟进,重型货车在短期内还缺乏成熟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等发展阻碍。交通运输行业的碳减排具有很强技术依赖性,新技术的应用及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
第三,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综合治理有待加强。目前,大中城市普遍提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然而,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少对居民出行需求的准确把握,区域开发职住失衡,很多居民不得不承受长距离通勤之苦。公交通勤的不便,导致一些居民依赖于小汽车出行。另外,一些城市虽然鼓励公交出行,但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公交路权优先的相关管理措施松弛,对居民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强,并未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根据《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的要求,目前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还有待提高。
第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意愿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反差。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缓解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降低能耗、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出行舒适性、安全性的需求日益提升,更多人在行为上偏好于小汽车出行。一方面,小汽车出行通常被视为个人事业成功的标志,出于自尊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一些市民会有意识地选择小汽车出行。另一方面,公交服务质量不高、舒适性较差,也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
推进城市交通低碳转型的行动路径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持续增长。实现“双碳”目标对城市交通发展来讲既是一项挑战,也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机遇。城市交通低碳转型需要顺应城镇化进程,尊重客观规律,把握科学节奏,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宣传手段,推进运输结构优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第一,通过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建设混合型城市单元,促进区域职住平衡。城市交通规划对土地开发和空间发展形态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推进城市交通低碳转型,需要构建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沿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线进行土地开发建设,推进土地混合使用,将居住、就业和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局于轨道交通枢纽或公交站点周围,建设紧凑布局、混合功能的城市单元,促进区域职住平衡。围绕居住小区打造“一刻钟”服务圈,配套建设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这种混合型开发模式方便居民就近获取各类生活服务,从而减少大规模、长距离机动化出行需求。
第二,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公共交通具有碳排放低、运输效率高的特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不仅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也可提高城市道路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出行意识,既要运用经济手段,也要通过媒体途径传播绿色出行新风尚,公众人物要带头示范,在全社会提升公交出行的认同感。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要有效落实公交路权优先,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支持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依靠服务品质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第三,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保障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需求。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交通而言的,通常是指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化交通方式。自行车出行曾经在我国城市交通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机动化进程中,自行车交通空间受到挤压。随着健康、宜居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人们重新认识到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不仅有利于环保节能,而且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释放工作压力,提升城市生活的宜居性。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将慢行交通系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路,致力于打造安全、连续、温馨的慢行交通体系。
第四,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推进机动车清洁能源替代。技术进步对于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城市交通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广新能源技术。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鼓励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公共交通企业推进燃油车替换,提高新能源车辆所占比重,降低交通运载工具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与传统能源车辆相比,天然气汽车以及气电混合动力、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碳排放更低,而纯电动汽车在行驶中可实现零排放。鉴于电动汽车是运载工具发展的基本趋势,城市交通管理需要统筹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市机动车由传统燃料为主转向清洁能源为主。
第五,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降低小汽车出行总需求。在既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下,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可引导交通参与者调整出行安排,削减高峰时段的小汽车通勤交通量。对于人口密度很高的超大型城市来讲,由于存在巨大的交通需求,而城市发展受到空间条件限制,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加道路交通资源供给。这就要求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状况,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小汽车使用采取必要的引导和控制措施,实行错峰上下班,调控交通时空分布,保证城市交通功能正常运转,提高市民出行效率。针对公交线路过长导致通勤效率下降,可发展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方便公交与地铁无缝换乘,尽可能减少地面长距离通勤。
第六,推进绿色交通文化建设,培养公众的低碳出行意识。低碳出行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环境友好型出行方式。城市交通低碳转型既要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也有赖于公众参与,更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如果不能转变社会观念,不论交通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多么先进,也无法真正实现城市交通低碳绿色转型。鉴于此,推进交通低碳发展既要发挥激励和奖惩机制的作用,也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绿色交通文化,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出行新风尚,让公交优先观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出行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